經過幾年的辦學實踐與思考,我們深切體會到學校內涵式發展的主渠道應該努力在文化建設上做文章,在特色鑄造上下功夫,在教師專業發展上求效益。
一、提煉學校文化,促進學校高遠發展
學校文化是指教育教學活動所建立起來的價值觀念及其外化形式,分為有形文化(建筑、組織、制度等)和無形文化(一訓三風、行為方式、思維習慣等)。而一訓三風作為學校的觀念文化和管理文化在學校文化建設中起到核心作用。為此我們積極挖掘學校傳統文化的內涵,在一訓三風的提煉上把握好學校傳統與時代發展的脈博,有機結合,使其真正成為引領學校高遠發展、師生共同進步的不竭動力。
好的校園文化應當充分體現各種先進教育思想的融合,并且是實現學校發展與理想追求的驅動力與重要支柱,它既能用來激勵和勸勉教師和學子們,同時也能體現學校的辦學原則與目標,表達著一種崇高的精神世界。
校訓是校園文化的精髓,它充分體現了學校特有的校園文化,反映了學校辦學的宗旨和核心價值,有著深刻的校園烙印。沙井中學辦學歷史近一甲子,從風雨中一路走來,凝聚了幾代人的心血和汗水,如今已躋身于廣東省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沙乃大地之本,井主甘露之源。沙無跡無形,卻能聚沙成塔,絡成大象;井方園相濟,納日月精華,從容淡定。這難道不是對沙井這方水土、人物的最好寫照嗎?“本”和“源”難道不就是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嗎?這也不難引起沙井中學師生的思索與共鳴。為此,沙井中學以“立本探源”為訓,憧憬著立教育之“本”,探文化之“源”;立文化之“本”,探精神之“源”;立歷史之“本”,探未來之“源”,以此為訓,繼往開來。其實校訓更為樸素的理解更可以概括為以人為本、以生為本,做一個本真的人,去探究萬事萬物的來龍去脈和發展規律,一切按規律辦事,求真務實。
校訓一經確立,并賦予了學校精神和豐富的內涵之后,“三風”呼之欲出。承“立本探源”之訓,我們鑄造“方正、圓融、博雅、精進”之校風,大興“勵精治學、銳志育人”之教風,培育“好學、善思、明理、篤行”學風。“以科研為先導、以改革為動力,不畏艱難,不懈努力,不斷超越,培養科學與人文并重,能力和素質同在的身心健康、德智健全的合格公民”作為我們的辦學理念和目標,成為師生的精神品質,內化為師生價值取向,激勵、鞭策、鼓舞著全校師生不斷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進取,引領著學校走向高遠。
二、特色品牌引領,促進學校多元發展
學校充分利用并挖掘體藝教育資源,再加上“四節”活動的展開,讓學生在良好的文化背景中豐富學習內容,拓展他們的學習空間,培養他們的基礎性、發展性和創造性能力,為學生終身發展打好堅實的科學和人文基礎和特長水平。
鑄特色品牌,讓學生在個性發展中展現風采。高中男子足球項目已成為學校傳統體育項目,為激勵士氣,鼓舞斗志,賦予一定的本土文化,特冠以“大白鯊”圖騰,舉行沙井中學“大白鯊”高中男子足球隊冠名儀式。這支隊伍肩負著師生的期盼,像鯊魚一樣勇往直前,無所畏懼,像鯊魚一樣充滿戰略戰術的智慧,在2009年深圳市高中男子足球賽上一路過關斬將,勇奪桂冠,捧回了久別26年的冠軍杯,也成為我區唯一一所擁有市冠軍頭銜的足球隊。
美術教育在《六·三·三美術教育研究》課題的引領下,不斷進取,努力作為。從衡量美術教育成果的一項重要指標來看,2010年術科高考本科上線率94.8%,對于沙井中學學生入口分數低,學科基礎相對較差的生源群體,這一高上線率的達成為學校贏得了好的贊譽,提升了學校的辦學水平和知名度。
如果說上述只是部分學生的特長展示的話,校園“四節”則為全體師生展示風采提供了舞臺。我們認為一個學校的特色發展必須努力開展基于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的常態性團隊活動,努力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興趣愛好,從而發展學生個性特長,進而塑造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讓其成為一個身心健康、德智健全的合格公民。為此學校根據自身實際,以積極參與,激發興趣,展示特長,揚長拔尖為活動宗旨,形成了特色鮮明豐富的校園“四節”活動,具體活動時間固定,活動內容則依據學生需求不斷拓展深化,通過3~4月份的師生讀書節、5月份的科技藝術節、9~10月份的體育節、12月份的英語節全學年的有序展開,師生共同參與,在活動中體驗成功,在成功中收獲快樂,真正讓學校成為師生收獲至善和幸福的家園,切實把學校辦成學生喜歡、家長放心、社會認可的好學校。
三、打造師資隊伍,促進學校持續發展
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學校內涵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是促進學校內涵發展和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因素。沒有教師的發展,學生的發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打造一支優秀的教師團隊是學校發展的重要環節。有資料表明,一個教師的成長可分為三個階段:關注個人階段、關注教學階段、關注學生階段,這大約需要八年時間。或者說一個優秀教師的成長可分為四個周期:工作適應期、目標定向期、自我探索期、成熟創造期。
從教師的成長特點出發,采取針對性的手段和措施,為教師的快速成長提供保障。首先要建立一套激勵機制。比如我校開展的“十A教師”評選就是一項好的例證,每學期分兩次(一學年四次)通過學生對本班任課教師分十個教育教學的問題在網上進行公開評分,再結合科組教師、班級任課教師互評等民主評議,讓一批深受學生喜愛、同事認可的優秀教師成為學校“十A教師”,優先給予外出學習考察機會、享受評優評先職稱聘任優先等待遇,提供動力保障,激勵教師成長。其次要提升教師專業素質。通過市、區、校名師參選評選、開展師徒結對幫扶活動,建構以備課組為基本單元的教師專業發展活動中心組,在備課、上課、聽課、說課、評課上同伴互助,落實到位,同時包括每日公開課的舉辦,讓每一位教師以最好的狀態、最好的效果展示課堂教學風采,增強信心,不斷進步。其三讓教師在教科研中成長起來。學校推出了區重點課題《“五·五”有效教學模式的構建》,讓教師們真正做到帶著問題上路,在問題中確立課題。我們認為要實現有效教學,必須牢牢把握教學過程中教學的準備、教學的實施和教學的評價三個階段,具體來說就是要通過調動學生“五動”,通過教師課前“五備”,樹立課中“五個意識”,將“五環節”緊密貫穿教學全過程,針對不同的課型特點規范“五種課型”,通過經驗加反思的有機結合,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