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科學,物理知識廣泛深刻地滲透進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物理現象、物理變化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現代社會的文明進程與物理學的發展息息相關,人們本身就生活在物理世界之中。因此,應盡可能運用各種手段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使學生自始自終處于積極思維的最佳學習狀態,形成良好的物理思維習慣。
一、注意新課的設疑誘思
思維一般是在問題情境中發生的,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的,創造性思維也不例外。新課的一種有效的設疑方法是在前一節課結束之際,針對新課的中心內容提問設疑,讓學生有一種“且聽下回分解”的心理期待,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造成懸念,把課上的思維活動延伸到課后,讓學生在課堂外有充分的時間和足夠的空間去思考、去尋覓、去探索,這樣就能大大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例如講初二物理新課第七章《運動和力》前,首先讓學生思考三個問題:
1. 平常我們能不能抓住向你飛過來的子彈?
2. 那么要隨手像抓一個昆蟲一樣抓住子彈,你有沒有方法?
3. 課本上引言中飛行員為什么能順手抓住一顆子彈呢?
通過設疑,讓學生激起興趣,引發思維,讓學生扮演問題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學習活動之中,達到掌握知識、訓練思維能力的目的。設疑誘思,其實質就是用懸念感來引發學生的思維。設疑要注意選擇適當的時機,新課一開始的設疑猶如“磁體吸鐵”一樣,能牢牢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引導到新課的情景中。
二、利用實驗,啟發多思
實驗會使學生產生好奇,“好奇心”常被喻為“走向成功的階梯”。教師要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激發學生思維。在每一個實驗中,往往包含有多個知識點,教師要抓住實驗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現象及時提出有關問題,啟發學生多思。在演示實驗中,我采取一邊做實驗一邊提問的方法,問題可涉及儀器的名稱、使用方法、操作要求、可能出現的現象等等;在分組實驗中,我一邊巡視一邊提問,發現問題及時引導學生思考。在學生實驗報告中還可增設一項內容:“如實寫出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試加以分析和討論”,讓學生通過實驗,使思維不斷地產生“橫向運動”和“縱向運動”,訓練和培養學生思維的多面性和靈活性。
例如講“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一課時,我這樣設計開頭:
師問:“100W的燈泡亮還是40 W的燈泡亮?”
生答:“當然是100W的燈泡亮。”
我將“220V、100W”和“220V、40W”兩燈泡并聯接入220V的電源中演示,果然與學生的答案一樣。這時學生個個喜形于色。我再將這兩燈改為串聯后接入220V的電源中演示,結果100W的燈泡反而比40W的燈泡暗得多。這一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實使學生們為之一怔,進而展開思維,迫使他們向知識的更深層次進軍。
在演示實驗中,教師還可以在教材或教參的安排下,再進行一些創新設計,如可以將一些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性實驗,讓學生選擇器材、設計實驗方法,在實驗中發現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創設條件,讓學生充分地動腦、動手、動口,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三、觸類旁通,學會巧思
在激發學生勤于思維的同時,還須培養學生善于思維。“苦思冥想”固然需要,但我覺得“巧思”兩字不可少。“熟能生巧”,學生對所學知識融匯貫通是巧思的基礎,而教師也應不失時機,通過典型的實例經常給學生介紹一些解題的方法和技巧,如估算形象法。如中考試題:人的步行速度。好多學生一看到題目就犯傻了,老師沒教啊!可是平時能觸類旁通的學生就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問題:速度不就是1s內走多少m嗎?1s大概就是嘀噠兩下,人也就只能是邁出兩步,而正常成年人一步也就40-50cm,根據公式V=S/t得出人的步行速度是1m/s。
教師平時要有針對性地匯編一些習題,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尋求變通,悟出其中的來龍去脈,掌握科學的解題法則,如此,“觸類旁通”的“巧思”也一定會順其自然而產生。只有讓學生的思維在“巧”字上下功夫,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教必得法而無定法”。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物理學科的特點,遵循認知規律,盡力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創造性思維的火花,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學會創新,學生就一定能從思維的“必然王國”進入創造的“自由王國”。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