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按字典解釋,一是激發勉勵,二是使振作,傳遞動力,使其動作或活動。“激勵”意味著什么呢?就是“向別人提供積極性或以積極性影響別人”。所以,激勵涉及到如何激發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東西即潛能。菲力浦·布魯克是這么說的:“夸獎任何工作‘做得好’,可以產生我們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課標要求歷史教學“應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即是說,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先來看一篇習作:(101班李綺明)
請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
天剛蒙蒙亮,阿爾丹布氏族的族長便把一天的任務布置下去,然后帶領著男丁們去打獵,而婦女們便去采集野果,只留下兩三位婦女照顧老人和小孩,并看管火種,以防止火被熄滅。(知識點:①男女分工;②原始人的狩獵和采集;③群居的生活;④用火。雖有一些知識性的錯誤,但無關緊要。)
快到中午時,男丁們扛著一只打來的腫骨鹿,提幾條鮮魚回到了他們的山洞。采集野果的婦女們也陸續回來了。他們把打來的獵物解剖,烤熟后,便由他們的族長分給大家食用。……男丁們用石頭、樹枝制造打獵的工具。(知識點:①北京人制造簡陋的工具進行狩獵;②火的使用使北京人熟食。)
為了表彰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我把習作念給學生們聽,并將它打印出來以供保存。這是對她學習活動的積極肯定。正如新課標要求一樣:“評價不僅要考察學生在歷史知識、歷史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態度觀的變化等方面是否達到《標準》要求,還要注意考察學生歷史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避免將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作為惟一的評價內容。”
激勵不知不覺間達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此后的學習發展證明了激勵給予李綺明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動力。直到九年級,她的歷史成績都處在領先的位置,而且時時與老師討論不懂的、或者自己感興趣的歷史問題。
如何評價學生的課業水平,是新課程環境下老師必須面對的挑戰。考試并不是唯一的評價機制。那么,不定期地用歷史小制作、歷史報等,拓寬學生的思維,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如新編歷史故事——“木蘭從軍”就是由101班李忠萍、伍德平、李慶宏、廖雅柔等同學完成的。他們有的繪圖、有的設計版面、有的編故事,忙得是不亦樂乎。我給的批語是:“發揚集體主義精神,把‘木蘭從軍’這一古老故事寫出了新意。真是一篇好文章!”
不管寫得好不好,學生的積極參與的精神、認真負責的態度,都應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正如安東尼·羅賓指出,要想成功,你必須學會調動別人內心深處的積極性,讓他們發揮潛能,你必須“給他們的油箱加油”。
學生平時的練習題、試卷等方面,隨處都可見科學評價方法的影子。應該改變簡單的“×”和“√”的做法,用激勵性的改正意見。如:“有進步”“加油,繼續努力!”等字眼,使學生從老師的批語體會到激勵,畢竟學生也想要得到老師的肯定。楊惠瑋同學的進步是我印象最深的例子。她成績很差,但肯做筆記,肯交作業。因此只要她成績有進步,我都會寫上:“好,有進步!”結果中考時她考了紅分,真是受益匪淺。她不僅是戰勝了自己,更多的是教育了我這位老師。也許是自己的一句無心的話語,卻可以讓學生有如此大的進步,老師的欣慰也正在此。
“教育的藝術不在傳授,而在鼓舞和喚醒。”用“鼓舞和喚醒”,使學生學到人生技能,這才是師者更應注重的職能。正如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斯基所說:“不要讓上課、評分成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沒一切的活動領域……”老師們,請不要吝惜你的激勵語言,因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啊!如此,則能達到:
(一)教師角色的轉換:從執法者到評價活動的組織者、協調者,學生發展的扶持者和參與者。
(二)學生發現自我,肯定自我,欣賞自我,從而鑒賞自我,學會欣賞別人。
(三)教師更關注過程,學生也許不是最優秀的,但卻值得贊賞。
這是最好的結果。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