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有機統一體。學生的學習效果直接得益于教師的引導,教學生會學習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那么,在英語教學中新課程如何導入才能引導學生樂學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把握多媒體教學的精髓
教學手段多樣化,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把教學由黑板轉向屏幕,使靜態變成了動態,把抽象變成了具體,不僅極大地提高了教學容量和效果,而且開辟了課堂教學的新天地。
我在充分理解課程內容的基礎上,針對內容的特點和要求,聯系一些社會生活問題,突出重點,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運用動畫、聲音、文本等一種或多種形式,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把重點內容生動直觀、深入淺出地展現出來,把抽象的東西轉化為具體的、形象的圖像,使學生能深刻、完整地理解把握重、難點內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大大地提高教學質量。
二、注重教師的樂教善導之功
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以期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學生“學會學習”,真正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新教材的編寫充分考慮了交際與文化這兩層關系。在語言材料、教學內容的安排均體現了“交際文化”的特點。諸如問候、介紹、致謝、道歉、打電話、常見標志和說明等功能意念的項目。
課堂上我充分運用英語兒歌、繞口令貫穿課堂教學,學生不但對學過的單詞、句型記憶深刻,課堂氣氛活躍輕松,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去年“六一”兒童節,我所教的六(1)班選了一個英語小品和一個英語兒歌小組唱“Five little ducks”,引起了社會和家長對英語課學習的重視,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榮譽感。
(1)利用英語兒歌作教授新課的引子
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使學生注意力集中、主動參與,這就需要在教授知識“靜”的一面加插“動”的內容來調節課堂氣氛,兒歌、童瑤、繞口令等就是最好的素材。新課的導入,我改變了過去那種先教單詞、句型,再講課文的傳統方法,而采用兒歌或繞口令的方式導入,課堂氣氛活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運用具有流行韻調的繞口令作為新課的導入手段
利用簡短而流行的兒歌運調,將新課要學的動物和顏色等單詞,化整為零,統一在一只口令下,既有韻味,又容易上口。例如:
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
I see a dog looking at me.
Black dog, black dog,
What do you see?
I see a cat looking at me.
如此類推,學生不僅把動物單詞掌握了,而且也把難記的顏色單詞也熟記了,還學會了運用。一節新課的內容,僅用一段富有韻味的繞口令教授,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記憶牢固,達到了樂教樂學,生動有趣的日的。
(3)鞏固、復習課中運用繞口令導入
前面提到在新課的導入和教授中運用繞口令和英語兒歌,其實在復習、鞏固知識課中我也大量運用這一形式來進行。學完一課內容,進行鞏固性復習,將有關內容課前整理好,結合已學過的句型,將新單詞歸類串成一首歌,一首童瑤或一段繞口令,再加上適當的比喻動作或結合適當的游戲環節,使學生既活動身心,又鞏固了知識,一舉兩得。
(4)讓學生做情景教學的主人
讓學生自己通過動手、動口、動腦,根據已學過知識和已有情景,自編一些英語兒歌或繞口令,收集有創意的作品運用到課堂中去,既減輕老師負擔,又增加了學生的成就感,使學生自覺參與到老師設計好的情景教學中來,做情景教學的主人。
三、跳出課文學課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我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整體理解,把課文的學習作為提高英語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的突破口,再對學生進行引導訓練,讓學生學會思考,懂得怎樣找準思考的起點及歸納思考的結果,進而在表達和運用上下功夫,英語學習的能力也將隨之提高。
我在教學中注意對學生進行五種基本能力的培養:(1)自主學習的能力:啟發引導學生從“不會”到“學會”再到“會學”,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2)合作學習的能力:合作學習有助于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達到更高的認知目標。(3)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善于發現學習中的問題,并懂得如何解決這些問題。(4)橫向聯系的能力:指導學生通過多聽、多說、多讀、多模仿,把外在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新知識,為輸出、運用做好鋪墊。(5)應用的能力:指導學生怎樣運用所學知識,打破顧慮,大膽開口,勇于交流,在實踐中領悟知識,同時也反過來促進自身水平的提高,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