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教育以終身教育和個性教育為兩大特征,以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為主要支柱。在這一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樹立現代教學思想,教學過程要突出學生主體,讓課堂教學活動起來。要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徹底打破程式化的教學,讓學生在思想政治課中“活”起來,“動”起來,參與實踐,獲取知識和能力,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素質。
一、精、深、新,讓教材“活”起來
精。在教材內容選擇和處理上,做到精心設計。教師應先進行大量的閱讀和思考,把自己的實踐活動化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原則,然后認認真真地研究學情,了解學生需要什么,想做什么,并在這期間設計教學的各個步驟,預測可能碰到的問題。這樣的教學,不能照搬教材,照抄參考書和輔導資料,必須真正有自己的東西。為此,教師要突破唯書、唯上、唯名家、唯新潮的思維,眼睛向下,面對一個個活生生的學生和一篇篇圖文并茂的課文,從學生出發,從教學出發,去創造、去修正、去升華。例如,對于學生較容易掌握的課文,就可以采用自學和角色轉換法。課前,先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課上,推選一二名學生擔當主講人,主講學生或圍繞教學目標講述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認識,然后由其他學生補充;或組織學生通過設問解答、講講議議、課堂練習等共同學習理解教學內容。最后,教師進行評價,作畫龍點睛的點撥和總結。
深。教學內容的設計問題要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不能因問題太簡單而讓學生“不屑一答”,要充分體現自主性、知識性、趣味性和創造性的特點,使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做人達到和諧的結合,做到重點突出,有的放矢。在創設問題情境上,材料或角度既能引人入勝,總攬全課,順其自然地再現課文的知識點,又能引發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使學生受到啟迪。
新。將著眼點放在發展學生思維方面,深入挖掘和弘揚教材及教學過程中的創新因素,選擇出具有創新意識的內容,作為教學過程中的“引導點”,做到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創新素質的發展。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從學生身心特點出發,弘揚學生特質,發掘學生潛力,重視教學中新問題的呈現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固著點之間適度的聯結,注重對身邊事例的分析,注重與現實內容的結合,改進教材,使其更加貼近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從而激發學生的內驅力,讓他們始終處于良好的精神狀態之中,最大限度地培養他們的主動性與創造力。
二、激、導、啟,使學生“動”起來
激。以學生的興趣為突破口,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有興趣才會有渴求,有渴求才會主動積極。激趣的途徑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使用多種教學模式:表演式、討論式、辯論式、演講式;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特別是多媒體的運用,圖、文、聲、像并茂能極大地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等。例如,在“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教學中,可以借助多媒體向學生播放“畫家畫牛”的動畫片這類豐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動的動畫配上故事的解說、動聽的音樂背景,抽象的哲學原理會變得直觀形象,充滿趣味性,學生會立刻興趣盎然。又如,學習九年級“學會合理消費”一課時,筆者組織學生對“天價”的“滿漢全席”等反映過度消費甚至鋪張浪費的新聞進行評析,學生很感興趣,探討問題積極活躍,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
導。學生的“動”,必須靠教師去引導、調撥。教師要創設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敢說,不怕說錯,要及時肯定不同的回答結果。教師必須依據學科的本質特征和學生生理心理規律,創造性地改造教材,挖掘其中的“閃光點”,使教材真正成為訓練和培養學生能力的“例子”,擺脫師授生受、了無生氣的窘境,做到師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活、教學手段活,用多種形式調動學生,使他們去思、去想、去說、去寫,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實踐活動之中去。
啟。啟發引導,容易開掘學生的智力潛能,提高教學質量。啟發引導一般可以從教學的難點、疑點、熱點等方面進行。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運用教材內容,對枯燥的知識旁征博引,以清晰的解釋和生動例子來吸引學生;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多選擇一些貼近生活的問題為素材,讓學生討論、探索使學生主動學習,引導他們尋找結論;掌握重點,抓住典型,適時穿插一些啟發性問題,通過學生自己去分析,去認識事物的本質。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