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一個運用語言知識、背景知識、邏輯推斷進行推測的糾正的過程,是最重要的語言交流手段之一。而概括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前提。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呢?
1. 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質特征往往被紛繁復雜的外表所掩蓋。文藝是用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并揭示生活實質的,那么要了解文章的內涵就需要通過對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質。所以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運用各種方法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比如《濟南的冬天》一文,文章生動形象的描寫了濟南的冬天氣候溫和、冬日如春、美麗如畫的景色。文中不僅僅停留在自然景物的描摹上,而是把景物當作有生命、有感情的存在,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和意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較好的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全文脈絡清晰,行文有序。先運用對比的手法來突出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然后緊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鋪展出三幅畫面:小山搖籃圖、雪霽初晴圖和空靈水晶圖。在景物描繪中,不但運用了大量恰當的比喻和擬人句,更在詞語選用方面十分講究,把自然景物描摹得極富生機和活力。因此,教學中,在鍛煉、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的同時,著重分析文中優美的語句,感悟文中描繪冬景的精妙,感悟用語的精當,能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和抽象概括能力。
2. 歸納概括。中學語文課本中的許多知識是相互聯系、具有共性的。學生運用各種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識加以歸納概括,就會對某種事物有了完整、準確的認識,從而形成規范的知識結構。這種概括能力的培養應當引導學生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可以單元為單位進行歸納總結。新編中學語文教材,以文體組織單元,按難易排列順序,劃分系統而科學,每單元所選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所以結合單元知識進行概括,可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來。初中語文第一冊第三單元有四篇散文《春》《濟南的冬天》《竹林深處人家》《樹林和草原》,雖然這四篇文章在時間上、地域上跨度很大,在表達方面也各具特色,但它們都緊扣題眼寫景狀物:《春》圍繞一個“春”字大作文章;《濟南的冬天》寫出了“濟南的冬天”與眾不同的特點;《竹林深處人家》突出體會身在竹海之中的意境,并一起分享竹子給我們帶來的美的愉悅;《樹林和草原》描寫了俄羅斯草原上從黎明到夜幕降臨之后的美麗的景色,可以說在屠格涅夫的筆下,每個時間段都是那么的吸引人。于是我們就可以歸納出這一單元散文的一個特點: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寫。其他單元依此類推,學生會歸納出議論文“觀點與材料相統一”的規律,會明確復雜記敘文“線索聯綴全篇”的要求,會概括出說明文“抓住特征說明事物”的特點。
3. 總結概括。在對課本所學知識進行概括的同時,對生活經驗的總結也不容忽視。絢爛多姿、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而現實生活中閃動的哲理的火花又恰恰是我們開啟作品內涵的最好的鑰匙,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勤于觀察、善于總結的好習慣。這個能力的提高可分三步走。首先是觀察。讓學生注意日常生活的人和事,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句話、一首歌,時時加以總結,那么在分析別人作品時就可以通過這類動作描寫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透視人物的心理。其次是體會。觀察生活并親身體會才能豐富自己的經驗。例如,風和日麗的時候,自己會感到心情很開朗;風雨交加的日子,自己會感到心情抑郁。春天里的一個綠芽,會使自己的心怦然一跳;秋日里的一片黃葉,竟讓自己的情緒悵惘失落。這些景物給人帶來的不同感受,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作品中景物描寫的作用。把豐富的人生體會積累起來,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別人的作品。再次是挖掘。挖掘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刨根問底,這是一種極為值得提倡的精神。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不僅可以帶來偉大的發明,同樣也能探究出深刻的哲理,給人生以重要的啟示。舉個例子來說,暑假里到一位住在偏僻農村的同學家去玩,一到那兒,就被他家人和鄰里的熱情與真誠所感動,你在覺得無拘無束其樂融融的同時會開始思索:他們的熱誠與質樸是因為你從城里來所以仰慕你嗎?也許是這里貧窮落后所以相互依賴保持著原始的品格吧?這些想法較狹隘。但當你和同學一起離開那里回去上學時,看著一張張親切平和的笑臉,透過相擁送別的人群,你再深深地思索,你會看到一種無形的力量、龐大的力量,它就是中國人團結向上、互幫互助的民族的精魂。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