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節經過學生自己準備并呈現的課。教學內容:《如夢令》《漁歌子》。課堂上,我則作為參與教學活動的一分子。坐在學生的位置上,講臺上則站著兩位學生夏若凡和封秋銳。
夏若凡開講:“今天我們學習第9課詞兩首。”封秋銳財轉身工工整整地板書了課題。
接下來,夏若凡介紹了《如夢令》的作者李清照、《漁歌子》的作者張志和以及寫作背景,那自信的樣子一點不亞于真正的老師。
下面是小老師請同學把課文讀一下,并煞有介事地糾正了容易讀錯的字音。至此,大家都很專注。
小老師繼續講課:“下面誰有不懂的問題要問?”冷了一會場,小夏老師開口:“請大家給點面子啊!”隨著一陣哄堂大笑,教室后排平時不太愛聽課的子行同學舉起了手,開口道:“請問‘爭渡’是什么意思?”
接下來教室里熱鬧起來,“‘青箬笠’是什么東西?”“這兩首詞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大家把各種問題拋出來。小老師帶著大家一一討論——
“‘爭渡’是什么意思,我說不準,誰來說說?”小老師竟然不會,臺下的同學來了精神。
“就是搶著劃船!”
“同意嗎?”
“我覺得有點不對勁,搶著劃船,可見是不少人一起劃船的,老師啊,不會是都迷路了吧?”教室里又一陣哄堂大笑。
“是啊,誰知道原因的,幫幫忙!”小老師又向大家求救。
大家興致更高,一個同學起立搶著說:“我看應該是一個人,因為書上配的圖畫就只有李清照一個人。”
“對呀,那一個人又在跟誰搶著劃船呢?”
“可能是因為喝醉了,感覺有水的聲音以為有別人呢!”
小老師無法定奪,向我詢問:“柏老師,對不對呀?”
他的“不懂就問”,又逗得大家大笑。
我對他說:“你是老師你做主!不過我見過資料上說,古時候‘爭’有時候與‘怎’是相通的,僅供參考。”
“哦,我懂了!”一個學生恍然大悟,“這句詩應該是李清照想的,怎么辦哪,怎么辦哪,我怎么才能找到回家的路啊?’她一著急,就拼命地劃船了。”
大家對他的答案很贊同,覺得很有道理。至此,不到20分鐘,同學的問題解答完畢。小老師宣布他們的課上完了,全班同學意猶未盡。
按照常規課堂教學的程序看,也許以上迷你課堂是不完整的,但是,一個霸占著講臺20年的老教師。坐在臺下很享受其樂融融的氣氛,不禁想到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孩子們說:“課堂上老師什么都會,問什么都難不倒,沒意思!小老師和我們一樣,我們都想難倒他們,回答問題想怎么說就怎么說。他們也不一定知道答案,就想看看他們怎么辦!”
平時光顧著一廂情愿地展示“橫溢”的才華,以為學生會被自己精彩的表現吸引。學生的一番話點醒了我:課堂上,教師放低姿態應是第一步。
于是我告訴孩子們:“老師之所以成為老師,不是因為什么都知道,而是因為知道遇到不懂的問題時怎么去探究和解決。”于是我的課堂上,就有了:“今天,大家帶來了哪些問題,需要和同學們一起探討的?”“這些問題老師暫時也沒有深入思考,沒有現成的答案,相信大家通過努力,能自己解決。”
前不久,有幸與葉瀾老師面對面,聽她評課,其間她多次提到“真實課堂”“有效課堂”和“準備過度”的概念。筆者認為,葉瀾追求的真實課堂,肯定不是指不需要準備的課堂,相反,對于一堂課,很多內容準備一輩子都不為過。關鍵在于,教師在真實課堂教學的時候,能否做到擺低姿態,似是無備而來,與學生在平等對話的過程中,在無痕中完成教育教學的目標。這種大智若愚、藏智露拙的做法,是一種理念,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智慧,也是課堂教學“優”效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