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91年踏上小學英語教學的崗位。20年來,我懷著一顆“敬業愛生”之心默默耕耘在三尺講臺上,孜孜以求,用自己的青春與熱忱詮釋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20年來,我始終堅持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在得到學生的愛戴、家長的信任的同時也受到了社會的好評。多年來的教學經驗讓我認識到: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獨立高效的學習能力比其他任何規定的目標更為重要。通過教學實踐,我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特色,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從1996年至今我先后獲得了蘇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崗位能手、蘇州市滄浪區小學英語學科帶頭人、蘇州市小學英語學科帶頭人、蘇州市青年教師“雙十佳”、蘇州市優秀教育工作者、蘇州市名教師、全國優秀教師等一系列的榮譽稱號。
“情感對外語學習的作用至少與認識技能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
——H.H.Stem
從兒時起,我的理想就是當一名小學教師。所以,中學畢業填報志愿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師范學校。1991年8月,我從江蘇省新蘇師范學校畢業后進入蘇州市滄浪區胥江中心小學任教英語學科。剛跨出校門又再一次踏進校門,稚氣未脫的我如愿以償地成了一名小學教師。開學前的兩天,我漫步校園,聽到學生們一聲聲“老師好”的問候時,心中開始升騰起一份職業的自豪感。同時確定了努力的方向:要做一名讓學生喜歡的老師。為了上好開學的第一節英語課,我把課文內容背得滾瓜爛熟,教案改了一遍又一遍,其中的每一句話都反復推敲。每天下班后就把自己關進房間。對著鏡子練習講課,還拉上了當時在上中學的弟弟,讓他充當我的臨時學生。終于等到了上英語課的時間,我滿懷自信地走進五年級一班的教室,在學生們充滿好奇的目光中,我用流利的英語做了自我介紹。開始上課了,我按照之前背熟的教案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剛開始的時候,學生們還饒有興致,可隨著教學的深入,有學生開始坐不住了:說話的,打鬧的,做自己事情的,到后來。班級中聽我講課的人已經寥寥無幾。等待下課的鈴聲是如此的漫長,終于熬到下課了,我逃也似地出了教室門。出師不利,我心里別提有多沮喪了。中午的時候,汪校長到我辦公室找我,關心地問我第一節課的感受,于是,我把課堂上發生的事一五一十地講給她聽,還不無委屈地說:“這節課我不知準備了多少時間!”說完,我又把備課本遞給她。看完教案,汪校長指著桌上的一只熱水瓶說:“我如果不把瓶塞拿走,水能倒進去嗎?學生如果不能對要學的內容感興趣,就好比塞了木塞的水瓶,你倒再多的水也沒有用。記住:小學生關鍵的就是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廠臨走的時候,汪校長建議我去聽一聽另一位早我幾年踏上工作崗位的老師的課。再次踏進五(1)班時,已經是兩天后的下午了。課前我準備了幾首膾炙人口的英語歌曲和學生們熟悉的商標。一上課,我首先給同學們播了幾首英文歌,然后要求同學們根據我所唱的歌曲從所給出的圖片中找出相匹配的場景,同學們的注意力一下集中起來了,都睜大眼睛開始尋找,一邊找,一邊還在爭論著。接著我又拿出學生們熟知的商標:立波啤酒、克寧奶粉等。然后問學生:你們知道這些商品的品牌含義嗎?在同學們充滿疑惑目光的注視下。我把貼在黑板上的字母順序倒了一下,同學們驚奇地發現:原來Reeb(立波)就是英文單詞beer(啤酒)的回文。聰明的學生們也立刻領悟到Klim(克寧)就是單詞milk(牛奶)的回文,看著學生漸漸融人到課堂教學中,我也舒展了眉頭。后來得知,不少同學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今天葉老師給我們上了一節非常有趣的英語課……”
此后,在教學中我經常用“閑聊”的方式來引出每節課的新知識點,并通過一系列的情境活動使學生在輕松的課堂氣氛中理解、掌握并運用語言。學生們在我創設的自由寬松的氛圍中慢慢感受到了學習語言的無窮樂趣,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學好英語的自信心也在這些“似教非教”的課堂活動中被激發了出來。
“要成為一名學生喜愛的老師光靠課上吸引學生還不夠。還得在課后走近學生,與他們進行心靈的溝通,”和我搭班的老師提醒我。于是,我盡量與學生多接觸:課堂內,我是學生們喜愛的老師;課堂外,我還是學生們可以信賴的大姐姐。學生衣服的扣子扣錯了,我會幫忙扣上;有的學生進步了,我會不遺余力地加以夸獎;學生有心事。我會耐心聆聽……班級里有一位叫沈劍的男同學,在四年級的時候由于母親病故,父親無心管教,落下了整整一學期的課,加上原本基礎也不是很好,他的英語學習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還有點自卑。為了使他樹立起學習英語的自信心,我課后常找他談心,同時利用每天中午和下班后的時間幫助他,從單詞開始補起。半個學期下來,盡管他和班上其他同學還有差距,但是考試成績已由二三十分提高到了50分左右,當我在全班同學的面前表揚他時。他害羞地低下了頭。慢慢地,我和學生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學生們喜歡和我交流,他們常常用孩子的方式表達對我的感情:有時是一張卡,有時是一顆糖,還有的時候則是和我分享他們的秘密。記得有一次,我右眼因麥粒腫開刀,紗布蒙著眼睛,放學后,沈劍同學說我一只眼睛蒙著過馬路不安全,執意要等到我下班,送我過馬路后才回家,得到學生的愛戴和信任是一種幸福,初為人師的我有了一份成就感。
在鉆研課堂教學的同時,我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一有空就跟著(新概念英語》的磁帶朗讀,一段時間下來,我的口語表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1992年,就在工作后的第二年,我參加了滄浪區英語教師基本功——朗讀能力比賽。比賽中,我純正的語音語調得到--了所有評委老師的贊賞,成績名列區第一。一個月后,我代表滄浪區參加了蘇州市小學英語教師朗讀能力比賽,又一次奪冠。這次比賽讓我懂得了:機會總是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
“當學生樂在其學習的事物中時,效果是最佳的。”
——Roney
工作兩年后,我被調入滄浪區實驗小學,這是一所市、區的知名學校,有許多經驗豐富、教學有特色的優秀教師,學生的總體水平也優于原先的學校。面對新的,工作環境,我內心深感壓力。幸運的是,我在這里遇到了后來的省特級教師胡迪老師,正是他的悉心指導才讓我在英語教學上有了很大的飛躍。由于和胡老師同教一個年級,在征得胡老師同意后,我便開始跟班聽課,一學年下來聽了近百節課。在胡老師的課堂上,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簡筆畫的魅力:寥寥數筆,卻非常傳神,一篇看似平常的課文被胡老師的簡筆畫演繹得生動形象,學生們無不學得興致勃勃,他們相互間交流的時間多,效率高。通過一次次的觀摩,胡老師的課堂教學使我領悟到了:教學不僅要關注老師怎么教,更要關注學生怎么學。因此,之后每新接一個班,我總是力求做到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和訓練。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們不可避免地要記憶大量的生詞,但是,相當多的學生背單詞時靠的是死記硬背,部分單詞默寫時錯誤率很高。怎樣盡可能地幫助學生巧記呢?我想起了我讀小學時的一件事。當時班級里不少同學經常把“碧”字上半部分的“王”和“白”左右顛倒,有一次。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說了一個字謎,“王先生,白先生,坐在一塊石頭上”,要大家猜一個字,在大家苦思冥想得不到謎底后,老師便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大大的“碧”字,同學們一下都恍然大悟,此后,再也沒有人寫錯過這個字。受這件事的啟發,我開始自創一些“獨門秘籍”,編一些兒歌和口訣幫助學生記憶單詞。例如:對同音詞“son”和“sun”的拼寫和中文意思有部分學生經常犯錯,為此,我提醒學生注意中間元音字母的區別,并編了口訣“太陽不圓,兒子圓”。再比如:學到序數詞的變化規則時,我編了順口溜:“第一二三要牢記,八去t,九去e,ve要用f替,如果以y來結尾,先變它為i和e,以上變化要牢記,th最后加上去。”原先是難點的內容就這樣變簡單了,更重要的是學生們從中能品味到記憶和學習英語的樂趣。不少畢業多年的學生一談起這些口訣和順口溜還記憶猶新。與此同時,我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多種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前預習,找出問題的習慣;課內認真聽課和做筆記,積極思考,積極提問的習慣;課后整理筆記,及時復習,按時完成家庭作業的習慣;早上朗讀,晚上默讀的習慣;課前找出問題,課內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分析問題,課后思考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等等。
在滄浪實小執教幾年后的一天,區英語教研員舒老師找到我,希望我能在兩周后承擔一節區級的研討課。盡管也算有了一些教學經驗,但是面對全區20多位老師上公開課還是頭一次,我心中不免覺得有些底氣不足。所以一接到任務,我就開始準備了。白天教學工作不能耽誤,就利用晚上和休息日的時間,查資料,備課,做教具,有幾天一直忙到凌晨一二點。終于到了上課的那一天,我走進教室時,發現教室的后面和過道里已經坐滿了來聽課的老師,所有人的目光都集聚在我身上。開始上課了,我的目光掠過班級中一張張熟悉的小臉,學生們似乎遠沒有我緊張,我忐忑不安的心情稍稍放松了一點。幾分鐘后,課堂里開始有了笑聲,我按照我設計好的教學思路,一步一步地達成教學目標,學生們和往常一樣參與得很積極,整節課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畫上了句號。課后,老師們在指出我教學中部分不足的同時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都認為課堂上我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操練方法多樣,形式活潑,內容豐富,學生們的口語運用能力在教學中得到了很好的鍛煉。第一節公開課就得到了大家的好評,也增強了我的自信心。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每一學期我都會在區、市級范圍內執教公開課,有時還會受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委托,為前來交流的英、美教育代表團上觀摩課。頻繁的公開教學在給予我壓力的同時也讓我的教學水平磨煉得日臻成熟。我先后在市、區青年教師優質課競賽中獲得一等獎。幾年下來,我在英語教學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融情于教,融樂于學。”從2004年至今,我每年暑假均受江蘇省教育廳和江蘇省教研室委派,參加對省內以及省外教師的教育教學培訓工作并執教示范課。同時,我還開始參與省級課題“構建多元化、個性化的評價體系”的研究,根據自己的實踐心得、體會先后撰寫了《教-學-考-評一體化的研究》《形成性評價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小學英語口語的測評》等論文,發表在《考試研究》《蘇州教育》等省、市級刊物。我也把研究的成果在學校其他年級的英語教師中進行交流和推廣,使得測評更趨客觀與合理。學生們對英語學習表現出了很大的熱情,他們積極參加蘇州市歷屆小學生英語能力競賽,每次都獲佳績。
學生們參與課堂學習的效率大大提高了,而我也開始感受到了這一變化帶來的壓力:所謂“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常常會難以回答。記得一節英語興趣課上,我在給同學們講語音知識,當講到字母“l”和“r”的讀音區別時,有同學提出了疑問:“葉老師,為什么‘ruler’和‘pencil’兩個單詞中的字母‘l’讀音不太一樣,我覺得‘ruler’中的‘l’好像聽起來更清楚一點。”我一時難以回答,只好漲紅臉說:“等老師課后查了資料再告訴你。”為了當好一名教師,也為了不斷提升和突破自己,在踏上工作崗位的兩年后我報名參加了被大多數人認為“很難畢業”的江蘇省自學考試,白天當老師,晚上當學生,到2000年,我相繼完成了英語專業的大專和本科段的學習,并于2001年獲得了學士學位。正是這段自學考試的經歷,讓我在今后面對工作中的種種壓力和困難時學會了堅持,學會了不放棄。幾年的學習也使我的英語專業知識得到了飛速的提高,教學上更得心應手。家長和學生們對我的英語教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有學生在日記中寫道:“我喜歡上英語課,葉老師講課很有趣,我們經常可以放聲大笑。但是有時候也會很緊張,因為她隨時可能叫我們起來回答問題……”幾年前九月份開學的一天下午。曾有一位已畢業多年的王同學回母校看望我,只記得印象中的她是個扎著兩條小辮、文靜而靦腆的女孩。時隔多年,她已長成了一個端莊的大姑娘。寒暄過后,她微笑地問我:“葉老師,你還記得曾經收到的一封沒有寫名字的信嗎?”在她的提醒下,我想起了6年前一位臨畢業的學生寄來的信,那封信我一直小心地保存著,信中說她是我班上的一位學生,是我的溫柔與親切打動了她,她非常喜歡英語這門學科,她對英語學習的濃厚興趣是緣于對我的喜愛和對我上的課的喜愛,在信中她承諾將來一定也要當一名小學英語老師,而且希望能和我同校!謎底解開了,王同學告訴我:高中畢業填報志愿時,她都填了師范專業,假期中她收到了徐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又是幾年過去了,而今,她已是蘇州市振華中學的一名英語教師,和我一樣從事著自己喜愛的工作!
“嘗到學習樂趣的學生,大概不用鞭策,便有恒久的學習動力。”
——陸谷孫
每當看到學生的進步,看到他們在健康成長,我就會由衷地感到高興。學生們也愛和我講心里話,許多半業的學生還時不時地來學校看望我,和我聊聊他們的中學生活。有一次在和幾位學生的交流中我得知這樣的情況:一些本來小學英語成績也算不錯的學生進入初中以后下降速度很快。有同學甚至不乏幽默地說:老師,自從我離開你的懷抱后就再沒有考過90分。從那以后,我開始關注中學的英語教學動態,不僅每年中考卷必看。還經常和初中的同行老師溝通,了解初中英語的教學要求,每逢有學生回母校我也會詢問他們對中學英語和小學英語教學的不同感受,因為我相信學生作為“當事者”對于這一變化是最具敏感性的。在一次次的交流中,我發現中小學既存在較普遍的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的差異,又有學生對教材不適應的因素:小學教材中的對話、歌曲、小詩等簡單而富有趣味性的內容被中學教材的語篇內容所取代。不僅篇幅變長了而且句子結構也趨于復雜化;另外,初中教材在強調語言交際性的同時還注重將語言學習轉化為運用知識技能的培養。小學階段這些學生在老師和家長的督促下一般都能把書本上的單詞、詞組和課文背默得滾瓜爛熟,所以每次也能考出令人滿意的成績,進入初中后每節課的信息量很大,老師不僅要求學生牢固掌握課本基礎知識,還對他們的英語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聯想到每次我和六年級老師們進行試卷分析時,大家不也都認為閱讀理解和完型填空是錯誤率較高的部分嗎?我開始覺得:學好英語光靠精讀課本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關注他們語言學習的體驗過程,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具備良好的語感并對他們今后的英語學習產生巨大的推動力。記得全國語文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在他的《教海漫記》中曾不止一次地強調:“靠讀書長大的學生,才有可持續發展的后勁。”語文和英語同屬語言學習,都需要大量讀和寫的實踐才能學好它們。對,要讓學生多讀書!讓他們接觸大量的原汁原味的語言材料,在閱讀中形成正確的語感!
根據學生喜歡聽故事的特點,在認真研讀教學論著的基礎上,我開始帶領學校部分英語老師嘗試聽、說、讀、寫全程參與的“故事教學法”:以語言交際為主線,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在寬松和諧、以活動為主要形式的教學過程中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并通過策略的指導和文化意識的滲透,把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作為主線貫穿于學習英語的每一個階段:低年級聽故事;中年級講故事;高年級寫故事。具體落實到課堂教學中以“聆聽一個故事”、“改編一首小詩”、“復述一段課文”、“仿寫一篇習作”等活動幫助學生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我還組織老師編寫了校本教材《開心閱讀》。通過閱讀不僅讓學生學到了地道的英語。還向他們介紹了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可謂一舉兩得。從六年級起,我開始著重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每一次布置學生寫作之前。我會自己先寫一篇“下水作文”。讀給學生聽。從開始的僅記錄復述課文的內容,到后來的我提供素材,進行仿寫,再到最后的命題作文,學生在我的指引下英語的作文水平慢慢得到了提高,從一開始的只言片語到后來的小段文字,他們在寫作的過程中有了成功的體驗。為了增加趣味性,我開展了連環畫制作比賽,要求學生根據我提供的素材展開想象,繪制英語連環畫,并把制作情況記人成績檔案袋。學生們個個參與熱情高漲,交來的作品不乏精美之作。多年來的實踐證明,“故事教學法”讓學生樂學、好學;學生們不僅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得到了明顯的提高,而且具有良好的語言感知能力,并形成了初步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大大提高:他們能和美國的同齡人書信交流,聊學習與愛好;能輕松閱讀初一、初二年級的英語短文;多位學生的英語作文刊登在(蘇州日報)上……在2009年6月蘇州日報社舉辦的“蘇報杯”中小學生英語當場作文大賽中,我校學生取得了相當出色的成績,獲獎人數列全市第一,唯一的小學組特等獎來自我校,5個一等獎獲得者中有3個來自我校。
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我撰寫了多篇論文:《讀在其中,樂在其中——談小學英語課外閱讀》《淺談中小學英語閱讀能力的銜接》《小學英語作業的有效性》等。其中,《淺談中小學英語閱讀能力的銜接》一文發表于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主辦的《教學論壇》;《故事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講座錄像收錄于由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電教館錄制的光盤《送培進藏——小學英語篇》。
回顧20年的教學生涯,讓我感受到收獲的喜悅是看到學生們的健康成長。相當多的學生在畢業后還與我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時常和我分享學習、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開心事和煩惱事。我在付出辛勤汗水的同時,更是體驗到了其中的快樂。展望未來,我深感教書育人的擔子之重。學海無涯,藝無止境。我將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再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