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提倡“算用結合”,我們往往只關注問題情境的創設,關注信息的收集和整理,關注學生的提問能力,而忽視了基本數量關系的分析,基本計算技能的訓練,認為這些都是傳統的,有違新課程新理念,應當予以拋棄。其實,任何新事物都根植于傳統的土壤,任何改革都是一種“揚棄”。實際上,重視應用題數量關系的分析,是傳統小學應用題教學的成功經驗之一,我們現在完全可以借鑒于新教材的“解決問題”的教學。那么,到底算與用應當什么時候結合?在具體的課堂中“算”與“用”究竟孰輕孰重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筆者認為: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應該明確孰輕孰重,適時結合。
1 合理分析教材,確定以什么為重點。
算與用的結合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各有側重。雖然形式上計算與應用在一起,但兩者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中有著不同的地位。對于教材的編排,我們要學會分析:本課是應以計算教學為主還是以解決問題為主?如果是以計算教學為主,那么無論是創設的情景還是提出的問題都是為計算服務的,都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理,如果是以解決問題為主,那么就要以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重點,而其中要用到的計算就不能成為解決問題的絆腳石。
“不進位筆算乘法”的教學中,結合主題情境圖,通過“一共有多少支彩筆?”的問題,提煉出算式12x3,這里所呈現的解決問題,學生看圖、讀題后,能快速地用所給的信息列出算式,并能說明理由。但其列式后的結果計算就是個新問題,是教學的新知部分,這個才是本課內容的重點。通過“一共有多少支彩筆?”主要解決的是一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這時的教學重點就應放在計算上。緊接其后的“筆算進位乘法”,也通過問題情境“一共買了多少本連環畫?”提煉出算式18x3,從而展開對計算方法的探究。雖然教材安排了解決問題,但都較為簡單,學生能夠立刻知道用什么方法解決,迅速地列出算式,而它注重于新的計算類型的解決。
而“連乘解決問題”和“連除解決問題”等這一類型課中,用于解決問題的計算學生應該是輕車熟路,計算的方法結果在這里就處于次要的地位。但該怎樣解決問題、該用什么方法解決就是新知。所以,首要的是分析解決此類問題的思路。正確運用運算方法去解決問題。那么這時的重心就應放在分析圖、題的數量關系和選擇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上。
2 把握算與用結合的契機。
實施算用結合,把握時機也是首當其沖的要事。一節計算課的眾多教學環節中,我們不可能把用數學貫穿于始終,著重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將用數學落實在哪一環節最合適,也就是計算教學的哪一個環節是實施算用結合的最佳時機。追憶傳統的計算教學,往往會想到這樣一種現象,“教師生硬地塞給學生一道算式”,然后講解:在有乘有加或減的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在有括號的算式里,要先算括號里面的。學生始終覺得單調乏味,疑慮成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少富有情趣的“用數學”的情境的支撐。
在教學“乘加乘減式題計算”時,先出示教材中的小熊采摘玉米棒的情境:4棵玉米樹,前3棵玉米樹上都有3個玉米棒,第4棵樹上只有2個玉米棒,小熊摘走了1個。學生根據情境圖提出了問題,并列出了算式:4x3-1和3x3+2。此時已達到了“以用引算”的目的。在讓學生嘗試計算后,問學生:“為什么4x3-1要先算乘法?”此時學生結合情境圖,會很容易地說出:原來4棵玉米樹,每棵樹上有3個玉米棒,要先算一共有幾個玉米棒,所以要先算4x3=12。這里通過圖與算式的結合,學生生動直觀地理解了算理,突破了先乘后加的難點。
可見,課堂教學應該注重扎實、有效,計算課中的算用結合千萬不能用犧牲計算本身去換取超限度的算用結合,也絕不允許被課改這股旋風從一個極端刮到另一個極端。事實上,“度”的把握不僅是計算教學中算用結合的注意點,也是整個課堂教學乃至課程改革過程甚至整個社會發展不容忽視的重要話題。我們的每一項教學活動,如果超越了一定的限度,則意味著我們的教學行為違背了教學規律,這與我們追求的課堂教學實效、高效的目標也相差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