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困擾著學生,也困惑著老師。抄、搬、仿的現象漫遍學生筆下,甚至出現“一件小事年年寫,一個主題寫幾年”的怪現象。眾多原因中,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存在——學生習作是給老師讀的。欲,獲得好評;意,贏得分數。
為了克服這種現象,我一直努力改變兒童習作的行走方式,讓學生寫自己的話。試看,一篇游記,寫給爸爸看,自然相當于匯報;寫給同伴看,自然以介紹為目的;寫給游人看,自然相當于和游人共享景點帶來的愉樂。兒童作文,假如心懷讀者,不同的讀者,表達的語氣抑或內容都應不一樣。如此,賦予習作社會交際方面的功能,可有效增強學生的寫作動機。于是,我試以《我想說……》為題,上了一節習作指導公開課,以此為媒介和老師們探討我習作教學中提出的一種思考——兒童作文的“讀者意識”。
悄悄話,顯露童真——“有我”
我選擇了五年級一個班學生作為公開課授課對象。課始,我問學生:“最近有什么心事?高興的,傷心的,失望的……”沒想到班上竟無一人舉手。我知道,孩子,心事一般都藏在心里,不愿對外公開宣布。于是,改變主意,讓學生把最近想說的心里話寫在紙上。果然,學生的羞澀轉化為按捺不住的心情泄于筆端:我最討厭爸爸,有錢就變壞人,和我的媽媽離了婚;我今天和同學打架了,心情不好;老師,你常在課堂上口呼我“大胖”,請不要侮辱我好嗎;媽媽,你從早忙到晚,但我愛您……我隨機抽了幾個學生紙條宣讀,沒有公開他們的名字。讀畢,我和學生一起將他們的心里話作了歸類:解釋誤會、訴說煩惱、承認錯誤、表達感激。
不是為寫作而習作,悄悄話,讓孩子們表達中有“我”,顯露童真。在我的作文教學生涯中,這是第一次觸摸到學生的真實心情。然而,這只是嘗試的開始,學生是不是能把它再深入地表達?還以童心,還以童言?學生是不是還會以“文學”的要求或“成人”的眼光把習作概念化、成人化?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問紙條,寫給誰看——“為人”
兒童的表達,得有安全感。畢竟,童心是稚嫩的。
我創設了一個真實情景:“昨天,我在另一個班上課,一位同學說,他在家門口樓梯上扔了香蕉皮,后來樓上住的老爺爺踩到了香蕉皮,摔跤,左腳踝傷了,這位同學問我怎么辦,我也不知該如何回答這位同學,你們能幫他出出主意嗎?”話題一拋,教室頓時似剛炸開的鍋:“老師,我有辦法,和他兒女商量,向他道歉。”“主動上門認錯!”顯然,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兩種語感是不一樣的。“說”是建立在口頭交際簡明性和現場性之上的,“寫”是建立在書面表達的可悟性、嚴謹性之上的。這是學生的口頭表達,如何轉化為學生用筆去交際,我只能依學情而導。“但這位老爺爺平時很關心他,每年過年都有壓歲錢給他,這位同學說,不好意思面對這位老爺爺,還有其他辦法嗎?”我再次向學生提出挑戰。
“寫一封長信,說明情況,并把信壓在花籃中,讓父親給老爺爺送去。”
“那如果父親不知道情況怎么辦?要不要把情況寫清楚,求得父親的同情與支持?”我進一步試問。
同樣一件事,寫給不同的讀者,內容應不一樣,這就是“讀者意識”。這里的“讀者”,通俗地說就是學生寫作時心目中要傾訴的對象和閱讀學生作文的人。學生心目中有了“讀者”,就會產生寫作欲望和激情。同時,一旦有了明確的“讀者”,“胸中的積蓄”和感情有了傾訴的對象,思路就再也不會堵塞不暢,如此“入境”作文,真情實感,無疑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確定了讀者,寫什么?我繼續試著和學生對話:
“同學們,誰來教教這位同學,這件事寫給爸爸或寫給老爺爺,該寫什么呢?”
“寫給爸爸就得把事情發生的原委說清楚,還要寫出自己對這件事的認識。”
“我認為還要寫請求爸爸幫助的內容。”
“很好,從你們的想法中,我們知道要從兩個方面寫:一是寫清事情原委,二是寫清請求爸爸幫助的內容。”我為學生作了個小結。
“寫給老爺爺的呢?”我換一種思考追問。
……
這實際上是引導學生明白不同的讀者對象,寫作的內容和表達方式應有所區別。學生初步懂得:寫作文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目的不是自娛自樂,我們是為了讀者而寫作(當然在為讀者的同時自己也得到審美的創造的愉悅,但這絕不是寫作的最終目的)。這一環節教學中,我也悟得:學生寫作文給老師看,已根深蒂固。作文教學培養學生寫作的讀者意識——“為人”,這是很不容易的,要長期訓練。
訴心聲,與讀者對話——“擇言”
寫心里,就是學生的習作內容,實際上是與讀者對話。“同學們,前面大家都有話想說,依據你們寫的紙條,想想準備寫給誰看?準備寫些什么?”我把鏡頭還原到課始的寫紙條上。沒過幾分鐘,一個女生站起來:“今天早晨上學時。剛好下雨,我想帶上新的雨傘,但媽媽罵我一頓,我想寫一封信給媽媽,但我媽媽沒有什么文化。我該寫給誰讀呢?”
“同學們,誰來幫她出個主意?”我把問題踢給了學生。
“我建議你寫給爸爸,也可以寫給你最好的朋友。把內心的話說出來,也就痛快了!”
我順勢而導,“假如要寫給爸爸看,寫什么呢?”
……
“下面請同學們拿起你手中的筆,寫下你們之前想說的話吧!在寫之前,我有幾個友情提示。”(媒體出示):1 先確定好你的讀者對象是誰,再確定你寫的內容;2 先取個標題,再取個副標題,如“——寫給我的爸爸”;3 你寫作的過程就是與讀者對話的過程,心里要有讀者。
二十分鐘后,學生基本完成了自己的“表達”。下面該是展示學生習作的時候了。在學生寫作過程中,我特意巡視并留意不同題材,于是分別叫了五位同學來念作文。這五位同學的題材分別是:“媽媽,太勞累了——寫給我的爸爸”“上次你錯怪我了——寫給我的英語老師”“我近視,在班上是調皮生,老師把我的位置排在最后一桌——寫給我的班長”“我把班上的圖書角破壞了——寫給圖書管理員一在我被欺負時,是你幫助我樹立自信——寫給我的朋友”。這五類包括解釋誤會、訴說煩惱、承認錯誤、表達感激。
在念學生習作之前,我提了兩個要求:一是同學在念作文時,其他同學要注意聽,把自己當做同學作文的讀者;二是聽不明白的地方可追問這位同學“為什么”。
在學生習作展示的過程中,學生以讀者的身份追問,小作者在讀者的追問中完善內容。從學生的現場作文看,矯揉造作、無病呻吟的文字明顯少了,沒有以前的一些大話、空話。
學生換位互讀——“成文”
葉圣陶先生從不給自己的孩子教授作文入門、寫作方法之類的東西。他要求其子女天天要寫一點東西。至于寫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歡什么就寫什么。他讓孩子把寫的東西朗讀給他聽。從不輕易說“寫得好”與“寫得不好”之類的話,比較多的是“我懂了”和“我不懂”。如若葉老說:“這是什么意思呀?我不懂。”其子女就得調遣詞語或重新組織句子,盡力讓父親聽得明白。直至葉老說“噢。原來是這么一回事,我懂了”時再繼續讀下去。可見,“讀者意識”增強,習作就有更加明確的修改目的。
不難看出,寫作者一般都很關心來自讀者的肯定或批評意見,這樣一來,寫作時就會全力以赴,盡力發揮自己的最高水平。這就是“讀者效應”!我們在指導學生習作時,提倡學生寫完文章時一定要相互批改,相互指出優缺點,這其實是小作者和讀者的對話過程。只有這樣,學生的習作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次,我讓學生互讀作文,各自站在寫作者所選定的讀者角度去讀,采取的模式如下:
尋找合作者——互讀習作——以讀者身份提問——小作者自行修改——自主再讀修改——成文。
你看,讀者是小作者勞動價值的體現對象,讀者的閱讀反饋是衡量作者寫作勞動價值的標準。讀者的閱讀反應影響著作者后續的寫作熱情,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調控著作者后續的寫作行為的方向和強度,讀者的閱讀需要、興趣需要是作者進行寫作的動力之一。
作文課上完了,最大的感觸是,兒童找到了習作的對話者。每次對話,都是學生習作沖動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