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可以理解為“本來真實”或“返璞歸真”,當然我們要追求的這種“本真”并不是就要回到以往的三尺講臺、一支筆、一張嘴巴、一本書,“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的模式,而是要把美術課堂教學推向更高的境界;簡約、自然、扎實、靈動、高效。教師要用自己的教學藝術引導學生去解讀美、體驗美,掌握其中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形成一定的美術素養,使師、生、文本三者間產生共鳴,形成我們所追求的真正有實效的美術本真課堂。
1 美術本真課堂要有美術學科感。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學方法的使用可謂“百家爭鳴”,似乎比以前的美術課更熱鬧、更有看頭了,但真正屬于美術學科的東西卻少了很多。聽過這么一節課題是《畫風箏》的課:老師首先請同學們猜謎語,在學生激烈的猜測中得出謎底是風箏而引出新課內容,接下來出示各種風箏圖片,請同學們在熱鬧的討論交流中找出風箏的特點為對稱。為什么要講究對稱呢?那是因為要維持風箏在飛行過程中的平衡,達到這種平衡是很不容易的,制作過程中要非常注意,然后老師很認真又細心地做了制作風箏的介紹,然后又介紹了放風箏的技巧……很快,一節課在看似圍繞風箏的講解中結束。然而真叫人捉摸不透,這節課究竟是美術課呢,還是關于風箏介紹的勞技課或其他課?所以,真正回歸本真的美術課堂,首先應該是能夠充分體現美術學科感的、以美術為本的課堂,在這種課堂里,學生天性自然、思想自由,教師用美術所特有的語言和表現方法,鎖住學生的目光,傳遞美術基礎知識和技能信息,使學生在美術所特有的氛圍下充分享受美術學科所展現的特有魅力,真正使自己的美術素養得以提高。
2 美術本真的課堂是學生不斷試錯的學習過程。在本真的美術課堂里,教師要給學生出錯的機會,讓學生有產生差錯的勇氣,讓孩子們的學習成為一種試錯的過程。美術活動中不存在標準答案,不存在“對”與“錯”的思維態勢。正如艾斯納所說,“藝術帶給孩子的觀念是,問題不會只有一種答案、一種解決辦法,換句話說,在藝術世界中,‘好’的意義不止一種,藝術使我們可以用各種不同的角度來看世界,為心靈多開幾扇窗……”
上過一節叫《染紙》的課,課堂中我告訴孩子們,老師是用折好的宣紙先染上顏色后又加染了點水,啊呀!這種紋理的效果可真叫人贊不絕口!那么同學們,除了這種方法還有別的法子嗎?你有老師都不能想出來的方法嗎?如果有那你就太棒啦……學生們一聽,個個壯志滿懷,擺出了一副不找出點法子就不罷休的架勢,很可喜。孩子們通過各種嘗試驚喜地發現:如果先在水里蘸一下再去染顏色,效果更加特別;如果在紙上染一種顏色接著再疊加一種顏色的話,效果簡直就是太美妙啦……給孩子們這種試錯的學習過程,其結果是更多的驚喜。
允許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有不斷試錯的探索行為,就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開拓思路,尋求多方位的藝術表現途徑。在大量的教學中,這一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對擴散思維的訓練極為有益。比如構圖練習,主要就是通過角度等的選取來多方位表現作者意圖的。初學繪畫,對構圖缺少了解,究竟哪種構圖好呢?一幅作品從哪個角度描繪好呢?首先要從各種角度和構圖形式作嘗試,由于沒有繪畫經驗,必須從多次的繪畫實踐中建立起美的構圖,其中的失敗嘗試是必須經歷的,試錯的過程就是發現美丑、發現異同的過程,從而探尋不同的藝術表現途徑,構圖試錯,就是首先從小處著眼,變換多種角度觀察,逐步建立起獨特的觀察方法,由淺人深、由低級到高級地訓練,進而從觀察角度上開拓。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3 美術本真的課堂是學生思維優化、充滿智慧的課堂。兒童心理學認為,思維的一般方法有:比較、綜合、推理、抽象、概括等。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教給這些方法,對學生的思維過程進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訓練,讓學生全面地掌握最基本的思維方法,通過參與學習的過程,使自己的思維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優化。
美術本真的課堂還要讓學生智慧起來,要讓他們愉快起來、自由起來,以愉快的心態和自由的氛圍讓智慧的火花閃現出來。在智慧的課堂中。學生的興趣得到激發,探究的欲望得到激活,知識的社會價值得以體現,學生會體驗到求索的愉悅和求知的快樂,師生的智慧之花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