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標視野中的語文教學該如何設計?一句話,改變以教為中心的設計角度,為學而設計教,讓每個學生真正經歷智慧生成的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昭示我們:教學目標的行為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因此教學目標的本質是課程目標與學生實際的結合。也就是“學習”的目標。為此教師應該“目中有人”,以學生立場,始終關注學生學習的狀態和學生對“教”的反應情況,把教學過程設計組織成“學的活動”的過程:
1 設計學習情境。
教師應把教學的目標和內容設計成學生學習探究情境,把教學任務隱藏在特定的情境中,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主動地帶著自己的思想情感積極探索語言文字的豐富內涵,形成一個積極的思維意向和學習態度,這個探究情境的設計要與學生的智力和知識水平相適應,過易的問題學生不感興趣,反之,則會使學生感到高不可攀。比較合理的應該是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提問題,以促進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相關知識來積極探究,找到新知識的“生長點”。
學習情境的設計除了探究情景還可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情境、真實的生活情境等,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下進行學習生成,減少知識與解決問題之間的距離,因此,凡是教學內容能用活動來實現的就最大限度地把它轉化為活動,把具體的教學設計成游戲、比賽、表演、故事,將所學知識蘊含其中,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從直接經驗中理解,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建構新的意義。當然,情境要以自然的方式展現學習任務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真實學習情境必須與學習任務相融合,不能互相游離或勉強湊合,如果背離了這一點,就會“弄巧成拙”。
2 設計交往對話。
在課標視野中交往與對話是語文教學活動的本質。教師要把每一個學生當成讀者,把閱讀教學的課堂還給學生,交給他們讀、思的時間和空間,為他們創設與作者交流對話的機會和條件,讓他們走近作者、走進文本,使閱讀教學真正回歸成為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設計中教師可以運用以下策略:
(1)激發學生與不同觀點交鋒。
閱讀教學的課堂應閃爍著學生思想碰撞的火花,以照亮其通往真理的道路,當然,不一定每次觀點交鋒都會有一個終極答案,但爭鳴本身也是目的——獨立思考是對話的起點,學生敢于發表不同看法,就表明他們開始具備探求真理的勇氣了。
(2)鼓勵學生向課文質疑。
教師在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汲取思想養料,獲得審美體驗的同時,還應鼓勵學生實事求是向課文質疑,這不僅僅是懷疑,其中還包括有積極創新的因素,這樣做并不妨礙學生對作家的尊重和對課文的欣賞,只是不迷信罷了。
(3)提倡學生同老師商榷。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句話表現出在追求真理的前提下既尊重師長又保持了個人心靈的人文精神,既然承認師生平等,就應允許學生提出與老師不同的觀點;既然尊重學生,首先就應尊重學生的思考并保持其發現不同觀點的權利。
(4)引導學生矯正自己的思想認知偏差。
閱讀教學中的對話在培養學生獨創意識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虛懷若谷、樂于容納不同觀點、勇于糾正自己認知偏差的學術道德;引導學生沖破認識的自我束縛,既富有批判精神又不固執己見,既有創造性又不自以為是。只有在這種民主、平等的學術氛圍里,閱讀才能成為學生、教師和文本的對話。
3 設計自主學習。
真正有效的學習一定是自主的學習,這就猶如學生在面對學習任務、教學內容時,必須像登山運動員,要靠自己的攀登才能爬上頂峰。
(1)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
教師應關注學生學習的需求和興趣,重視自身課程資源的開發,課堂教學中不再是簡單地按照自己預設的教學思路按部就班地牽著學生走,也不再把一個接一個的問題作為誘餌,把學生統一到標準答案之中。取而代之的是“你有什么想法?”“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通過開放性的對話,去啟發學生自主選擇各種信息,自主參與學習的過程,去建構屬于自己的新的知識與經驗。
(2)給學生發表獨特見解的空間。
教師應該通過巧妙的提示,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和提出問題,讓他們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充分發表個人的見解和體驗。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把握由膚淺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摒棄“師道獨慧”的舊觀念,“蹲下身子”與學生平等相處。真誠交流。
(3)給學生思維互補的平臺。
我們說學生課堂的自主學習不等于學生的獨立學習,更不是放任自流式的學習,在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獨特體驗的同時,也應該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教師要多層次地為學生拓展信息源,給學生創設思維互補的平臺。一方面老師們應把存在于學生中的各種差異看作珍貴的教育資源,組織學生展開充分的對話與溝通,讓學生學會理解和表達自己的見解,學會聆聽、理解他人的想法,學會相互接納贊賞,爭辯、分享和互助,以達成生生之間的思維互補。另一方面,老師們還應特別注意扮演好自己的教學角色,以一個學習過程的經歷者、先行者的身份,在學生的舊知識、舊觀念和新知識、新觀念間搭橋鋪路,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的重構與發展,如此在學生不經意中,在自然的狀態下,通過生生、師生的思維互補撞擊。使學生在學習中得到各自知識的生長和心靈的成長。
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設計策略表述的角度很多,簡而言之,最本質的意義在于:為教師的“教”找到“推進學習”的最合宜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經歷學習與智慧生成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