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從北京學習回來了,與我分享了一個關于當前技術改變教學現狀的小故事。話說兩個木乃伊復活了,一個是醫生,他看看周圍的世界,醫學技術快速發展讓他無所適從,很多被醫生們駕馭自如的精密儀器對他而言陌生又恐懼,于是他仰嘆,自己已經不適應社會,不能再做醫生了;而另一個復活的是教師,他看到了今天的許多老師仍然使用教鞭、粉筆、黑板、教科書,于是他得意地說,我還可以重操舊業。聽了這個頗具隱喻的小故事,不得不讓人思考,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發展有多少真正為教育服務了?而教師們又有幾人真正將課堂信息化教學當做教師專業發展的一部分呢?
上世紀80年代末,我還在師范讀書的時候,信息技術服務于教學只是很簡單的投影機,它的作用就是放大我們制作的幻燈片,在課堂上起到放大資源、引起注意、用于觀察等作用。記得那時我們的一項基本功就是在明膠片上繪制逼真的幻燈片。完成一節課所需的幻燈片,從描畫到上色需要半天的時間。后來有了機器印制的幻燈片,教師們不再自己捉刀繪畫了。90年代,實物投影儀出現,電腦開始普及,學校的多媒體教室也應運而生。這段時間相對漫長,最大的更迭交替是電腦教學軟件的更新。最近幾年,信息技術發展更是突飛猛進,我親身經歷網絡教學的一代代進化;感受著交互式電子白板取代了普通的黑板,而不久它又被互動式的移動小型手寫白板替換;用于課堂中動態生成的資源捕捉的照相機與攝像機,早已被智能手機的藍牙傳輸功能取代,而一眨眼工夫,手機與電腦同步傳輸功能實現,已讓前者落伍。
信息技術為課堂的服務功能顯而易見:提供高容量的資源。快速查漏補缺,提升課堂有效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致,有效調控教學,改進教法,實現個性化教學等。大家從不否認它無可比擬的功效,但卻會拒絕課堂信息化教學的全面普及。
因為,就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就在教學革命不得不面對信息技術的今天,仍然有一股不小群體的聲音在堅持著“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就可以實現課堂的全部”。也許,是技術以無可比擬的速度在更新,信息技術對教學革命的突破,讓許多教師來不及適應,以致措手不及,就選擇了放棄,走回老路。
我想,從事課堂信息化教學探索的前沿專家華東師大教育科學學院祝智庭老師所舉的一個小例子,能對此做一個鮮明的回答。
他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圖畫,畫面上一個賣糯米糍粑的漢子,把做好的糯米糍粑攥成團。朝空中一扔,一個美麗的弧線之后,糯米糍粑不偏不倚地落在他前方的大鼓上碼得整整齊齊的芝麻盤里,就一瞬間,糯米糍粑再一彈,跳到旁邊的竹匾里。普通的糯米糍粑經他這樣賣,生意特別好,大家都排成長龍來爭相搶購。
人們不僅仔細觀察他扔到大鼓又被彈出的糯米糍粑樣子如何,是否更加細膩。人們更關注。經歷這樣彈跳的糯米糍粑質量如何,口感又如何。人們就是帶著這樣的好奇心,細看細品,所得遠比吸收一塊糯米糍粑的營養來得多。
教師要有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如同賣糯米糍粑的漢子,如此的創意會將枯燥不變的事變得妙趣橫生,這不僅是一種形式的改變,更是一種理念的轉變。你可曾見到課即將結束,教師手指在交互式電子白板上一點一拉,由于運用了抓拍和保留的功能,學生整節課中錯誤最多的那個教學畫面再次重現,這樣的鞏固不更有效嗎?你可曾看到網絡課堂,為解決一個研究性問題,學生的鼠標輕輕一點,無數資源盡展在學生面前。世界由此變成平面?如何準確篩選與利用,對教師的引導考驗是多么強!教學何嘗不該是這樣不斷嘗試呢?今天的教學怎么可能天天仍靠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就可滿足呢?即使這個教師滿腹經綸,他仍然需要有適應這個時代的特殊專業素養,他依然需要為職業充電,這樣的教師還是那個復活的木乃伊可以做的嗎?
我們生活在信息時代,我們的教育因具有時代性而不可避免地將與之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每一位在專業發展道路上前行的教師,都掌握著技術為教學服務的秘訣,讓自己因受益于信息技術服務。而更游刃有余地掌握著今天的課堂,你的課堂別人無法輕易接手,那么教師的專業化將更加凸顯,課堂信息化教學的時代將真正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