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向前推進了10年,遙想當年,剛剛踏上新課程改革征程,那陣勢真可謂“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廣大一線教師感悟新課程的理念,踐行新課程目標,改變著教學行為,追求著有效教學,他們意氣風發,豪情萬丈。10年一路走來,老師們耕耘者,收獲著,也困惑著。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規定,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但是,當我們認真學習課程標準,仔細思量多年的教學實踐,就會很快發現,這個意圖其實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課程標準”雖然代替了“教學大綱”,但是“課程標準”未能夠對教學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在實踐的場域中我們時常可見,有的教學是基于教科書進行教學,有的教學則是根據專家崇尚的“好課標準”進行教學,還有的是模仿優秀教師的優質課進行教學。而這些教學往往無意識地和“課程標準”相去甚遠,即“與標準無關的教學”或“個人標準”的教學。今年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教育事業發展要“以提高質量為中心”。在大力倡導“有質量的教育”的今天,明確教學取向,從課程標準出發,整體思考標準、教學內容、教學與評價的一致性,無疑是很有意義的話題,也是我們深入推進課程改革無法繞過的坎兒。在新的背景下,深刻學習理解和探討課程標準,開展“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本期專題中,大家對“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這一話題,就強化目標意識、研制教學內容、教學設計與評價等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然而,這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教學是一個充滿諸多問題的專業領域”,而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和傳統教學有著較大的差異,需要我們更多的教師不斷研究與實踐。特別是通過對課程標準的不斷解讀和深度對話,努力達成提升教學質量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