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教具準備:每位學生一個信封,4人一小組,盡量使每組中信封里的材料都不一樣。信封里裝有釘子板的16人,裝有4根短小棒的4人。裝有4根長小棒的有4人,裝有2根長小棒、2根短小棒的有8人,裝有3根短小棒、1根長小棒的有2人。裝有完全相同的三角板的有12人,裝有不一樣的兩個三角板的有2人。
師:聽說我們的小朋友特別聰明,你們能想辦法利用老師發給你們的信封里的材料做出一個長方形或者正方形嗎?
學生動手操作。(無法完成任務的學生共4位,讓他們看看同座的)
學生上臺展示:
生1:我用釘子板圍成了長方形。兩條長邊5格,兩條短邊都是3格。
生2:我是用釘子板圍成正方形,四條邊都是4格。
師: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生3:我是用4根同樣長的小棒擺成一個正方形。
生4:我也是用4根同樣長的小棒擺成了一個正方形,不過我這4根小棒要比他的4根都短。
生5:我是用了4根不一樣長的小棒擺成了一個長方形。
師:怎么不一樣長呀?
生5:我這4根小棒中有兩根長一點的小棒,兩根短一點的小棒,這樣就擺成了一個長方形。
師:剛才老師發現有兩位同學的材料也是小棒,但是他們擺不成長方形或正方形,請這兩位同學把手中的材料拿起來給大家看看,為什么擺不成呀?
生6:我的信封里裝的是3根短小棒和1根長小棒,既擺不成長方形也擺不成正方形。
生7:我的也是。
師:有辦法解決嗎?
生1:把他們手中的長小棒變得和短的一樣長,就可以擺成正方形了。
生2:只要把xx手中的那根長小棒和xx的短小棒換一下,他們就能擺成一個長方形和正方形了。
師:現在他們的問題解決了。
師:還有用別的方法做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嗎?
生:我是用兩個一樣的三角尺拼成了一個長方形。
師:像這樣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了一個長方形,還有別的嗎?
生:我是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尺拼成了一個正方形。
師:你的三角板為什么沒拼成長方形或正方形呢?怎么辦呢?
生:我的三角板是一副的,要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板就可以拼了,我跟xx交換一個三角板就行了。
師:小朋友,憑著你們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印象和剛才做圖形的體驗,你感覺長方形、正方形的邊和角都有什么特點?
學生猜想、匯報。(教師板書)
反思: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體驗學習正是開啟這扇大門的金鑰匙。同樣的教具,在給學生運用時進行了一些變化,讓學生得到不同的操作材料,利用這些材料來探索所要研究的知識,其中設計的手中的材料無法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任務這一環節,則充分體現出操作的價值性和有效性,讓學生在這樣的情況下加深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思考,便于后面的教學,便于知識的形成,盡管這種體驗是建立在個別學生沒能完成教師的任務上的,但學生的感觸還是很深的,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得恰到好處,整個教學活動都讓學生在做中想,想中學,親身經歷知識習得的過程,發展了思維能力,培養了創新意識。學生只有經歷在主動的探索建構中習得知識。才會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和魅力,才能學以致用,才會終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