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加強寫作與生活的聯系”,要求教師“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區等資源”服務于語文教學。如何將開掘地方本土文化與作文教學進行有效的整合、鏈接。我們進行了許多嘗試:
1 親近“美麗自然”
美莫過于大自然。泗陽素有“綠色林海,生態家園”之稱,神奇秀麗、絢麗多姿的自然景色皆為學生的習作資源,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就地取材,去仔細觀察平平常常的自然景物,從平常熟視無睹的事物中,去發掘事物的形式美與內在美,激發學生熱愛家鄉之情,實現學生習作表達向自然界開放,與自然融為一體。如描寫亭臺樓閣、綠樹環繞的公園美景;描寫古樸典雅、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特色;描寫運河之濱、涸水新城的繁榮勝景,描寫綠色林海、農夫莊園的環境靜謐……鼓勵學生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去觀察純凈的家鄉之美,用農村孩童聰穎的心靈去描摹體味自然的感受。
2 體驗“特產制作”
地方特產是本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讓學生觀看特產制作過程和對一些特產進行品嘗,使他們對這些特產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接下來的習作內容自然會變得豐富多彩。如寫“云渡桃雕”時,有的介紹桃雕的形狀、傳說,有的介紹桃雕的制作要領、技巧,有的介紹桃雕的藝術價值,有的介紹云渡桃雕藝人的精神,還有的創作起桃雕廣告詞……這樣的習作讓學生學到了許多知識,開闊了視野,深得學生歡迎。
3 探究“民間掌故”
塵封的往事或許早已被現代快節奏的步履踩于腳下,而我認為許多塵封的往事猶如陳釀的美酒有它獨特的甘醇和韻味。因此,哉積極組織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探究和挖掘。同時自己也深入進行調查、走訪,和同學們共同學習。在我們的齊心協力下,還真收集到許多這樣的資料:“古黃河歷史變遷”、“三莊漢墓群泗水古國歷史”、“中國意楊王的風姿”、“泗陽來安夫妻銀杏樹的來歷”等素材。
課堂上、調查時,學生儼然成為一個個小歷史學家、小考古隊員,稚嫩的評價卻顯現出獨到的思考。
4 感受“民俗風情”
不同地域所構成的點點滴滴的風俗人情好像灑落在人間的顆顆珍珠,那么,我們如何將這些珍珠串起來形成美麗的項鏈呢?
在生活中,學生自己拿著小本本,走家串門,上訪下問。有的研究民間傳統節日,有的研究禮儀習俗,有的研究生活習俗,有的研究行業習俗,由此拉開了開掘民俗風情的序幕。學生們在社會的實踐中鍛煉了自己的勇氣,提高了自己認識社會的能力。純真樸素的鄉情激發了孩子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在鄉情的歷史長河中他們自由暢游、浮想聯翩。
人情、鄉情,撥動了學生弘揚鄉土文化的心弦,催生謳歌鄉土文化的幼苗,激發強烈的創作熱情。學生在習作《小姨出嫁》中這樣寫道:“姥姥家的院子好不熱鬧,好多鄉鄰都聚在這,有的在收拾碗筷,有的在抬桌子,還有的圍在一起一會兒竊竊私語,一會兒又朗聲大笑。最忙的要數迎親的人了,他們正把小姨的嫁妝往車上抬……只見小姨出來了,漂亮的紅鞋子上還趿拉著一雙男式舊鞋,聽大人說是為了不沾娘家土,”真實的農村姑娘出嫁場景,濃濃的親情、鄉情在這里得到了最好的展現。《端午節》《弟弟剃頭了》《給外婆祝壽》等多篇習作勾畫出了一幅幅優美生動的鄉村民俗畫面。
廣闊的農村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作文資源庫。我們要引導孩子關心、發現、領悟、認識其中深厚的文化,去關心祖祖輩輩耕耘于這塊土地上的人們,還要和他們一起感受生命的快樂和痛苦,從中領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并將這一切融人自己的靈魂與血肉中,使之成為自我生命的底蘊與存在之根。這就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了一個豐厚的精神底子,這不正是習作教學的最終本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