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萍
《GRI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GRI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Guidelines)是由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簡稱GRI)所制定,是目前全球被最為廣泛使用的編制可持續發展報告的框架指南。本文試對該《指南》進行解讀和剖析,以期對建立和完善我國可持續發展報告體系有所借鑒和啟示。
自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第一次闡述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已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重視,全球報告倡議組織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該組織是由美國非政府組織:對環境負責經濟體聯盟(CERES)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聯合倡議,于1997年成立,其使命是制定、完善和推廣一套全球適用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以提高可持續發展報告所披露信息的實用性和可比性,從而提高可持續發展報告的質量和效用。GRI于1999年推出了《指南》的征求意見稿,現在使用的第三版于2006年10月發布。
所謂可持續發展報告,是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計量和披露機構的績效,并向其利益相關者負責(GRI,2006)。《指南》通過引導報告編制者應用其設立的報告原則,解決了界定報告內容、確保報告信息的質量以及設定報告界限等問題。《指南》共設立了十項報告原則,每項原則都附有定義、解釋及一套簡單的測試,以使其更具操作性。報告編制者通過應用關鍵性原則、利益相關者參與度原則、可持續發展的背景原則、完整性原則可以決定應該報告的項目和指標;而通過應用中肯性、可比性、準確性、實效性、清晰性、可靠性等原則則可以保證所報告信息的質量。這十項原則中,與財務報告披露原則差異較大的是利益相關者參與度和可持續發展的背景兩項原則。利益相關者參與度原則(Stakeholder inclusiveness)更為關注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而不僅僅只是股權所有者的利益;可持續發展的背景原則(Sustainabilitycontext)將報告機構的可持續發展放在更為廣泛的層面如社會、經濟以及環境和更為廣闊的背景如地方、區域以至全球考慮,突破了財務報告主要局限于企業的經濟事項的報告框架。
《指南》的第二部分“標準披露”規范了可持續發展報告的報告格式和報告內容。GRI可持續發展報告主要由戰略與概況和績效指標兩部分構成。
《指南》要求機構從四個方面披露其戰略與概況的情況,即:戰略與分析,機構簡介,報告規范,管治、承諾與參與度。每個方面都通過報告要素規定了具體的披露內容,共42個報告要素。當然,報告機構通過應用上述的報告原則,可以對報告要素進行選擇。通過這部分披露,機構可以展現其整體背景,有助于報告使用者了解機構的戰略概況以及公司治理等信息。
GRI所界定的可持續發展,主要集中于經濟、環境和社會三個層面。因此,《指南》要求機構分別從這三個層面來披露其可持續發展的具體績效情況,并且每個層面都通過績效指標規定了具體的披露內容。
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層面,是指機構對利益相關者的經濟狀況以及對當地、全國以至全球經濟體系的影響。9個指標分別從經濟績效、市場占有率、間接經濟影響3個角度來反映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資金流動以及對社會的主要經濟影響,從而反映機構對于更大范圍的經濟體系可持續發展所作的貢獻。
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層面,是指機構對有生命和沒有生命的自然系統(包括生態系統、土地、空氣和水)的影響。在經濟、環境與社會三類指標中,環境指標得到最為廣泛的共識。這類指標既包括量化指標如噸、公斤、焦耳等,也包括說明性的非量化指標如減低產品與服務對于環境的影響的計劃及其成效等。30個指標從9個角度:物料,能源,水,生物多樣性,排放物、污水及廢棄物,產品與服務,違規事項,交通運輸以及整體情況來反映報告機構對于環境的影響。其中,排放物、污水及廢棄物一個角度就占了10個指標,說明全球報告倡議組織對這類事項的重視程度。
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層面,是指機構對其所處的社會體制的影響。40個指標分別從四個方面、22個角度來進行報告。第一方面為“勞工措施與合理工作”,包括雇用、勞/資關系、職業健康與安全、培訓與教育、多元化與平等機會5個角度、14個指標。這些指標主要根據《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和《國際勞工組織公約》等國際公認的標準制定。第二方面為“人權”,包括投資及采購、非歧視、結社自由與集體議價權、童工、強制勞動與強迫勞動、保安雇員、本地雇員權利7個角度、9個指標,主要反映機構如何幫助維持和尊重個人的基本權利。第三方面為“社會”,包括社區、賄賂、公共政策、反競爭行為、遵守法規5個角度、8個指標。這些指標主要反映機構活動對當地社區的影響以及與其他社會組織互動時可能出現的風險。第四方面為“產品責任”,主要反映機構的產品與服務對消費者的直接影響,包括消費者健康與安全、產品與服務、市場營銷、客戶隱私權、遵守法規5個角度、9個指標。
如上所述,《GRI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為可持續發展報告的編制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框架結構、內容以及績效指標。截止2009年7月,79%的世界500強公司對外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其中77%的報告是按照《指南》進行編制的。另外,根據對20多個國家的調查,在各個國家的龍頭企業中,有45%的企業對外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而其中69%的報告是按照《指南》進行編制的。
根據GRI的統計,1999年發布的按照《指南》編制的可持續發展報告只有10份,代表10個行業,而2009年是1289份,涵蓋從農業到玩具制造業以及大學等38個行業。短短的十年,發展非常迅猛。現在的1289家機構,遍布于歐洲、亞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其中歐洲國家最多,有594家,占46.08%,非洲國家最少,只有48家,占3.72%。亞洲國家則從1999年的僅有日本的松下電器公司1家發展為2009年的261家。其中日本最多,有86家,其次是中國(包括香港和臺灣地區)58家,第三是韓國53家。在38個行業中,金融服務業占比重最大,有173家,達到13.42%,其次是不包括在這37個行業類別中的“其他(other)”行業,有119家,排名第三的是能源行業,有114家,占8.84%。
編制和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使利益相關者和社會公眾充分了解企業履行可持續發展社會責任的情況,在可持續發展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的今天,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一個有效手段。在去年的上市公司年報披露中,滬市有290家披露了社會責任報告,其中282家為首次披露,32家為自愿披露。雖然披露的內容比較簡單,格式也不統一,但畢竟有了一個開端。而國內企業要做大做強,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與世界進行溝通和交流,就應該充分利用全球報告倡議組織為全球的企業所提供的這樣一個溝通和交流的平臺。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按照《指南》編制可持續發展報告的內地機構從2006年的2家發展到2009年的30家,比2008年的14家增加了一倍。但是相比較而言,發布報告的機構還是偏少,只占全球的2.33%。僅就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而言,2009年內地是34家,但發布報告的只有10家,比例明顯偏低。另外發布報告的質量還有待提高:30份報告中只有4份報告具有應用評級(即應用GRI報告框架的程度)。而香港地區的16份報告中,有10份報告具有應用評級,具有最高評級A+的就有4份;臺灣地區的12份報告中,除了1份報告以外,其余11份全部具有應用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