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鳳英
在我國,為了體現國家的經濟政策,鼓勵或扶持特定行業、地區或領域的發展,國家通常會對有關企業給予經濟支持。實行轉移支付的目的是解決中央與地方財政之間的縱向不平衡和各地區之間的橫向不平衡,一般以上下之間的縱向轉移為主,其實質是一種財政補助。
新會計準則規定,政府補助是指企業從政府無償取得貨幣性資產或非貨幣性資產,但不包括政府作為企業所有者投入的資本。政府補助分為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和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兩大類。
政府補助的特征如下:其一,無償性。其二,有條件性。其三,直接取得資產。其四,政府的資本性投入無論采用何種形式,均不屬于政府補助。另外,不涉及資產直接轉移的經濟支持也不屬于政府補助準則規范的政府補助。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準則的規定,政府補助應當采用收益法中的總額法,即將政府補助計入當期收益或暫計入遞延收益,在確認政府補助時,將其全額確認為收益,而不是作為相關資產賬面余額或者費用的扣減。企業對于取得的政府補助,應當區分與收益相關還是與資產相關,分別進行會計處理,計入當期收益或遞延收益。
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在日常活動中,按照固定的定額標準取得的政府補助,按照應收金額計量;不確定或在非日常活動中取得的政府補助,按照實際收到的金額計量。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主要表現為用于購買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的財政撥款、購置固定資產專門借款的財政貼息等。在核算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時,重點關注兩個時點:其一“相關資產可供使用”時點,既是遞延收益分配的起點,又是長期資產開始折舊或攤銷的起點,其二“資產使用壽命結束或資產被處置二者孰早”時點,既是尚未分攤的遞延收益一次性轉入當期收益不再予以遞延的時點,又是長期資產處置(出售、轉讓、報廢)確認處置損益的時點。
(一)財政撥款:在會計處理上,要求采用收益法中的總額法處理,將財政撥款全額計入收益(營業外收入或遞延收益)。在稅務處理上,只是政府對納入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組織撥付的財政資金,不包括企業取得的財政資金。
(二)財政貼息:會計處理同上。在稅務處理上,要區分財政貼息的不同方式:對財政將貼息資金直接撥付給受益企業的,財政貼息作政府補助處理,利息支出按規定在稅前扣除;財政將貼息資金撥付給貸款銀行,由貸款銀行以政策性優惠利率向企業提供貸款,受益企業按照實際發生的利率計算和確認利息費用。
(三)稅收返還:會計處理同上。在稅務處理上,企業實際收到具有專門用途的先征后返、即征即退等返還的所得稅款,按照會計準則規定應計入取得當期的利潤總額,暫不計入取得當期的應納稅所得額;其他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無相關文件明確規定免稅的稅收返還款,除企業取得的出口退稅(增值稅進項)外,一般都應作為應稅收入計征企業所得稅。
(四)無償劃撥非貨幣性資產:企業取得政府無償劃撥非貨幣性資產,如行政劃撥土地使用權、天然起源的天然林等,都屬于政府補助。在會計處理上,應當在實際取得資產并辦妥相關受讓手續時,按照其公允價值確認和計量,即同時確認一項資產和遞延收益,在相關資產使用壽命期間平均分攤遞延收益,計入當期損益。在稅務處理上,企業取得無償劃撥非貨幣性資產,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都應計入收入總額。
《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準則要求企業在附注中披露:政府補助的種類及金額;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金額;本期返還的政府補助金額及原因。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時期,履行世界貿易組織協定有關承諾,政府對科學技術研究領域常有資金支持,政府補助普遍,補助種類繁多,特別是一些環境保護企業、關系國計民生企業,尤其是特殊行業上市公司的政府補助在當年凈利潤中占比較大。針對我國的具體國情,筆者認為:政府補助還需要披露當年收到的政府補助占當年凈利潤的比重、剔除政府補助后的凈利潤等信息;另外,政府補助中還包括需要返還的政府補助,或因指定用途的補助有余被規定需要返還,或因企業接受的是附帶條件的政府補助,當最終條件未履行未滿足時被規定需要返還。在政府補助已經確認的情況下,還應當披露需要返還的可能性和原因、附加的尚未履行、尚未滿足的條件及其他或有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