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 華
增值稅轉型就是將中國現行的生產型增值稅轉為消費型增值稅,也稱作增值稅改革或增值稅轉型改革。在現行的生產型增值稅稅制下,企業所購買的固定資產所包含的增值稅稅金,不允許稅前扣除;而如果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則意味著這部分稅金可以在稅前抵扣。根據相關規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推行增值稅轉型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允許企業抵扣新購入設備所含的增值稅,同時,取消進口設備免征增值稅和外商投資企業采購國產設備增值稅退稅政策,將小規模納稅人的增值稅征收率統一調低至3%,將礦產品增值稅稅率恢復到17%。相關人士經過調查分析得到實施該項改革將減少2009年增值稅收入約1200億元、城市維護建設稅收入約60億元、教育費附加收入約36億元,增加企業所得稅約63億元,增減相抵后將減輕企業稅負共約1233億元。不過也有人認為,增值稅轉型對企業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本文為此具體探討了增值稅轉型改革對企業的影響,提出了相應的完善對策。
增值稅轉型的采用不僅可以增加企業的收益,提高企業的邊際效益,而且資金流動性還能使企業獲得貨幣的時間價值,增加企業可支配的投入資本額,從而為其增加投資提供了的可能性。實行增值稅轉型,可以公平稅負、刺激企業技術改造和新技術投資。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科技的投入,而近幾年來我國在高新技術領域的投資較少。眾所周知,高新技術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需要激勵機制和宏觀經濟政策,目前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及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技術升級,資本性投入增大,如不允許扣除固定資產所含的增值稅,企業投資資本難以及時回報,會挫傷投資者的積極性,抑制投資。而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可以避免重復征稅,實現公平稅負,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
在消費型增值稅下,若企業新增的當期進項稅額可以全部抵扣,則轉型前后,固定資產的購置、增值稅的支付和繳納等對企業資產、負債和凈資產的影響相同。但是,轉型后不僅節約了貨幣資金,而且固定資產價值降低,流動資產與非流動資產的比率相應提高,資產內部結構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對資金緊張的企業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1)資產營運指標的變化。固定資產周轉率=營業收入/固定資產,該指標是一項重要的資產營運指標。固定資產周轉率越大,資產的運營效率越高。在營業收入不變的情況下,由于轉型后固定資產減少,將使該比率上升。(2)盈利能力指標的變化。凈資產報酬率=凈利潤/凈資產,凈資產報酬率能反映企業的盈利能力。由于轉型后凈資產不變,凈利潤增加,因此,凈資產報酬率增加。(3)償債能力指標的變化。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該指標主要是衡量企業的變現能力。增值稅轉型對該指標的影響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在生產型增值稅下,進項稅額不能抵扣,不能抵扣的進項稅額使流動負債減少,流動資產不變,故流動比率增加。在消費型增值稅下,進項稅額能全部抵扣,全部抵扣的進項稅額使得流動資產增加,流動負債不變,故流動比率也增加。在收入型增值稅下,進項稅額不能完全抵扣,不能抵扣部分造成流動負債減少,得以抵扣部分造成流動資產增加,所以流動比例仍然增加。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增值稅轉型對民間投資及企業的直接經濟利益具有積極的影響。
消費型增值稅的突出優點在于鼓勵投資,增值稅轉型后,企業當期購買固定資產所含稅金可以在當期銷項稅中得到抵扣,企業所納稅金減少,同時,由于增值稅抵扣直接減少了利息資本化后的入賬固定資產數額,增值稅抵扣金額轉入當期利潤,還減少了資本運行成本的基數,從而有效提高以后年度的企業投資收益,這不僅會強烈刺激企業投資,而且還會連鎖帶動社會和民間投資。而在我國,增值稅轉型帶來的顯然主要是第二產業產值的增加,這無疑會進一步加劇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從第二產業投資看,雖然比重較高,但內在素質不高,低水平產品供給過剩,而高水平產品供給不足,增值稅轉型所引發的投資熱,有可能會進一步惡化當前的數量型、低水平重復建設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實現擴大再生產的方式基本上是以外延型擴大再生產為主。當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正在艱難地啟動。消費型增值稅將對外延擴大再生產有著較強的刺激作用。實施消費型增值稅可能對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帶來負作用,同時,外延擴大再生產還將加大未來通貨膨脹的風險。而經濟周期的角度來看,在經濟出現逐步下降的時候,消費型增值稅可以起到保護投資、刺激經濟增長的作用。在經濟繁榮時期,消費型增值稅對投資的促進有可能加劇通貨膨脹的發展。
增值稅轉型是一個復雜的工程,所以要循序漸進的分步實施,才能減輕對財政的巨大壓力并避免過度投資的情況。首先,可配合國家的產業政策,分行業實施,在一部分鼓勵發展的行業,如高新技術產業等先行實施,允許抵扣當年全部購進固定資產所含稅款,這樣既符合我國產業發展的要求,又能緩解財政壓力,還有利于平衡新老投資者之間的稅負;其次,在所有行業全部實行抵扣當年購進全部固定資產所含稅款,并逐年抵扣存量固定資產所含稅款,實行完全意義上的消費型增值稅。
增值稅作為體現稅收中性原則的稅種,本來就不應該有太多的稅收優惠。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后,原有的一些優惠規定,已經失去了保留的意義,而且現行的“先征后返”、“即征即退”等種類繁多的稅收優惠方式都是不規范的做法,應予以取消。同時要廢除區分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的做法,以減輕中小企業的稅收負擔,使大量小規模納稅人不再被排斥在增值稅鏈條之外,給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稅收環境,使中小企業能迅速發展,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值稅轉型后,對稅收優惠要嚴格控制,并采取國際通行的優惠做法,維持原有兩檔稅率以體現差別,對出口產品實行真正的零稅率,以便與國際接軌。
世界上普遍推行增值稅的國家幾乎都把增值稅收入占全部稅收收入的比重控制在25%之內,降低增值稅收入比重是大勢所趨。因此,建議我國一方面大力發展服務業,調整以制造業為經濟增長主體的發展思路,全方位開發和涵養各種稅源;另一方鼓勵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和設備更新改造,提高企業的科技水平和經濟效益,著重通過內涵發展推動經濟增長,涵養企業所得稅稅源,減少財政對增值稅的依賴程度。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消費型增值稅減少的財政收入占我國財政稅收收入的比重較小,因此,增值稅轉型對政府財政收入的影響是可以承受的,對企業的影響是積極的,企業應該把握此良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