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俊梅
近年來,企業由于搬遷而取得搬遷補償費的情況經常發生。一是企業因政府進行城市整體規劃、舊城區改造等原因收回土地使用權而取得搬遷補償費。由于政府往往將應支付的搬遷補償費,轉移給通過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企業(如房地產開發公司)來支付,因此納稅人并不是直接從政府處取得搬遷補償費。二是企業因轉讓土地使用權而取得搬遷補償費。企業財務部門應按照不同情況,結合自己的實際分別進行處理。
根據《財政部關于企業收到政府撥給的搬遷補償款有關財務處理問題的通知》(財企[2005]123號)文件的規定,一是企業收到政府撥給的搬遷補償款,作為專項應付款核算;搬遷補償款存款利息一并轉增專項應付款。二是企業在搬遷和重建過程中發生的損失或費用,區分以下四種情況進行會計處理:1.因搬遷出售、報廢或毀損的固定資產,作為固定資產清理業務核算,其凈損失核銷專項應付款;2.機器設備因拆卸、運輸、重新安裝、調試等原因發生的費用,直接核銷專項應付款;3.企業因搬遷而滅失的、原已作為資產單獨入賬的土地使用權,直接核銷專項應付款;4.用于安置職工的費用支出,直接核銷專項應付款。文件同時規定,企業搬遷結束后,專項應付款如有貸方余額,需調增資本公積金由全體股東共享,借記:專項應付款,貸記:資本公積;專項應付款如有借方余額,則計入當期損益,借記:管理費用,貸記:專項應付款。而對于因轉讓土地使用權而取得的補償費,則應按照轉讓無形資產或固定資產的相關規定進行會計處理。
《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3號》規定,企業因城鎮整體規劃、庫區建設、棚戶區改造、沉陷區治理等公共利益進行搬遷,收到政府從財政預算直接撥付的搬遷補償款,應作為專項應付款處理。其中,屬于對企業在搬遷和重建過程中發生的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損失、有關費用性支出、停工損失及搬遷后擬新建資產進行補償的,應自專項應付款轉入遞延收益,并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進行會計處理。企業取得的搬遷補償款扣除轉入遞延收益的金額后有貸方余額的,轉入“資本公積”科目。企業收到除上述規定之外的搬遷補償款,應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4號———固定資產》、《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等會計準則進行處理。也就是說,企業只有取得政府從財政預算直接撥付的搬遷補償款,才需要先通過專項應付款核算,再由專項應付款轉入遞延收益和資本公積;企業從其他來源取得的搬遷補償費不通過專項應付款核算,而應按照轉讓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來處理。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政策性搬遷或處置收入有關企業所得稅處理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9]118號)規定,企業從規劃搬遷次年起的五年內取得的搬遷收入或處置收入暫不計入當年的應納稅所得額;在五年期內完成搬遷的,分以下三種情況進行處理:一是企業根據搬遷規劃,異地重建后恢復原有或轉換新的生產經營業務,用企業搬遷或處置收入購置或建造與搬遷前相同或類似性質、用途或者新的固定資產和土地使用權,或對其他固定資產進行改良、進行技術改造或安置職工的,準予其搬遷或處置收入扣除固定資產重置或改良支出、技術改造支出和職工安置支出后的余額,計入企業應納稅所得額。二是企業沒有重置或改良固定資產、技術改造以及購置其他固定資產的計劃或立項報告,應將搬遷收入加上各類拆遷固定資產的變賣收入,減除各類拆遷固定資產的折余價值和處置費用后的余額計入當年的應納稅所得額。三是企業利用政策性搬遷或處置收入購置或改良的固定資產,可按照現行稅收規定計算折舊或攤銷并在稅前扣除。
需要強調的是,國稅函[2009]118號文件所指的是企業政策性搬遷和處置收入,企業只有取得符合文件規定范圍的搬遷補償費才能夠享受上述遞延納稅的優惠。企業因其他原因取得的搬遷補償費,不適用該文件規定。
企業取得搬遷補償費的處理,所得稅和會計制度之間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差異。第一,符合條件的因搬遷出售、報廢或毀損固定資產而發生的損失,按照所得稅規定允許在發生當年在稅前扣除,而會計制度規定應在發生當年直接核銷專項應付款。第二,如果企業發生搬遷后,重置或改良固定資產、技術改造以及購置其他固定資產的,國稅文件規定從規劃搬遷次年起,5年后應將取得的補償款扣除固定資產重置或改良支出、技術改造支出和職工安置支出后的余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而此部分余額并未在會計處理中予以體現,因此應作納稅調增處理。第三,如果企業發生搬遷后,未發生上述重置或改良固定資產業務,國稅文件規定應將搬遷收入加上各類拆遷固定資產的變賣收入、減除各類拆遷固定資產的折余價值和處置費用后的余額計入當年的應納稅所得額,此部分余額同樣未在會計處理中體現,同樣應作納稅調增處理。
執行新會計準則的企業,其取得搬遷補償費的處理,所得稅和會計準則之間也存在三個方面的差異。第一,稅法規定企業取得的搬遷收入從規劃搬遷次年起的五年內暫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因此會計上確認的營業外收入應作納稅調減處理。第二,稅法規定企業規劃搬遷次年起的五年后應將取得的補償款扣除固定資產重置或改良支出、技術改造支出和職工安置支出后的余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而此部分余額并未完全在5年后的會計處理中確認,因此應作納稅調增處理。第三,如果企業發生搬遷后,未發生上述重置或改良固定資產業務,稅法規定應將搬遷收入加上各類拆遷固定資產的變賣收入,減除各類拆遷固定資產的折余價值和處置費用后的余額計入企業當年應納稅所得額,而此部分余額同樣未完全在會計處理中確認,同樣應作納稅調增處理。
另外企業搬遷補償的其他涉稅項目也根據不同情況分別進行處理:搬遷企業取得政府財政部門支付的拆遷補償費及其他補助費,免收營業稅;搬遷企業通過市場(招標、拍賣、掛牌等形式)取得的土地轉讓收入,按轉讓無形資產征收營業稅。搬遷企業取得政策性搬遷收入中屬于土地使用權轉讓收入部分需按規定繳納印花稅。因城市市政規劃、國家建設需要而搬遷,由納稅人自行轉讓原房地產而取得的收入,免征土地增值稅。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其收入在當地上年平均職工工資3倍以內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超過部分按規定征收個人所得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