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鴻杰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的沖擊下,知識經濟悄然而生,它是工業生產高度發達時代的產物,其主要標志是資源利用智力化、資產投入無形化、經濟發展可持續化、企業發展虛擬化等。與農業、工業經濟時代相比相比較,知識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發展環境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那么建立在傳統經濟形式下的四個會計假設,即會計主體假設、持續經營假設、會計分期假設、會計計量假設便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基礎,因此為適應知識經濟的發展形式,會計假設需要做出相應修正。
(一)會計主體空間界限難以把握。會計主體是指會計工作所涉及到的特定空間范圍。在傳統的工業經濟時代,會計主體的范圍明晰,通常表現為獨立核算的企業組織,但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會計主體的空間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首先,隨著知識作為新型生產力要素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企業的經營主體日益多樣化,以網絡為依托的虛擬公司、借助于計算機而存在的臨時結盟體都因沒有固定的、有形的辦公場所和資產等,促使了多層次、多方位、模糊化的會計主體的誕生。其次,知識經濟時代公司會計主體的外延正在不斷變化,結構和功能也都極不穩定,這就導致傳統的以企業為主體編制的三大報表的不完整性、局限性的缺點進一步暴露出來,停留在傳統的會計實體中計量的社會成本、人力資源、社會績效考核等信息迫切需要向企業外部延伸。
(二)持續經營假設面臨嚴峻挑戰。持續經營假設是指企業在正常的生產活動下,按照目前的企業規模、財務狀況和員工數目等以既定的方針持續經營下去,其目標就是使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既不會大規模消減、也不會停止或消失。事實上,這一假設存在較大的局限性:一個企業無論其規模大小都是以“有限生命”的形式而存在的,特別是在知識經濟條件下,隨著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增加,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其經營活動也將面臨更大的風險,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隨時都有可能終止,那么此時的持續經營假設便失去了存在意義。會計主體空間虛擬化產生的網上經濟實體因其經營活動的短暫性同樣不適用于持續經營假設,會計主體的多變性和經營活動的不確定性,使持續經營假設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
(三)會計分期假設無法滿足決策需求。會計分期假設是指企業為了及時總結經營狀況,人為的將其生產活動劃分為連續且長度相同的時間段落,并對這幾個區間分別進行統計、分析等工作。工業經濟條件下會計期間的劃分結果并不是完全合理的,其活動本身必然會存在一定的誤差,加之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瞬息萬變,如果繼續沿用傳統的會計分期假設,時候的會計信息必然無法滿足經營決策者對信息使用的動態需求。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和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企業之間的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優勝劣汰的游戲規則迫使企業經營者在短時間內做出抉擇,因此對決策者而言,信息的完整性、及時性、動態性就顯得極為重要,這也從側面表明傳統的會計分期假設正遭受著極大的沖擊。
(四)貨幣計量假設存在的依據逐漸消失。貨幣計量假設通常是指會計主體以貨幣計量來反映其生產經營的假設行為,它的存在基礎有兩個,一是所使用的貨幣幣種是唯一的,二是貨幣的幣值保持不便。在傳統的工業經濟時代,因交往空間相對狹小,貨幣計量假設具有一定的存在意義,但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服務型經濟占有重要的地位,貿易的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這就使幣種唯一的假設失去了現實依據。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跨國公司的迅速崛起,國際間的資本流動加快,這一方面有利于全球貿易的發展,但同時也使會計主體面臨的貨幣穩定形式變得更為嚴峻,東南亞金融危機和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都導致幣值的大幅度波動,由此可見,傳統的貨幣計量假設有待于進一步改善。
(一)突破會計主體空間范疇。經濟活動的數字化和網絡化使企業會計主體的外延不斷擴大,這就需要我們在會計主體存在方式改變的同時及時擴大其空間范疇,使其不再局限于現實的實體生活空間,努力把網絡中“虛”的媒體空間納入到這一概念中,如此一來就可以使包括“實”和“虛”在內的各種企業形式可以得到合理的界定。在會計主體的衡量和判斷標準上,可以把逐漸使用“經濟利益高度統一性原則”,即把過去單一強調會計所服務特定經濟組織實體擴大為一個開放性的會計主體假設,此時無論企業是由多少個部門或獨立的經濟體所組成,都可以將其視為因共同經濟利益而聯合起來的一個統一的會計主體,從而達到在共享資源、統一口徑的基礎上相互協作、以一個整體來進行會計核算的目的。
(二)加強建設多元信息披露制度。知識經濟條件下持續經營假設越來越無法滿足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需要,但對于這個企業收益計量的首要前提我們只能創新使其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而不是采用放棄或完全廢除的方法。由于會計環境的變化,企業經營管理者所期望的那種理想的收益和發展狀態將被打破,正逐漸向高收益、高風險的境況演進,在這個動蕩中謀求發展的時代,企業必須本著風險經營的原則建設一個多元化的信息披露制度,即有效結合現值法、現時成本法和歷史成本法等多種計量方法來開展信息披露工作,這樣不僅能保證企業在確認收入、成本和資產價值的基礎上實現反映企業經營業績的目的,同時還能夠滿足不同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相關數據的分析和使用要求。
(三)縮短會計期間,提高信息質量。在高速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發達的通信設施和強大的網絡技術可以使交易迅速完成,為了增強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經營決策者應對會計分期假設做出及時調整,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對會計分期假設的創新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是縮短會計期間,即將定期劃分變為適時劃分,盡可能的縮短企業財務報告的披露間隔,使統計數據能及時地反映會計信息,以便管理者能動態的掌握企業的經營狀況;二是提高信息質量,在對財務信息進行全面的、綜合性報道的同時,可以應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會計報表,如挑選有效數據后做出的信息組合。知識經濟條件下,網絡和計算機技術的優勢尤為突出,這也使縮短會計期間、提高信息質量成為可能。
(四)積極創建多元的貨幣計量體系。開展會計活動的最終目的是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決策依據,因此只要是有助于這一目標順利實現的方法或手段都可以為會計計量活動所采用。創建多元的貨幣計量體系,不僅確保了貨幣作為價值尺度繼續發揮其職能,同時還能將眾多不同類型的資源進行量化,如被傳統會計實物所忽視的人力資源、商業信譽、技術水平等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的無形資產。非貨幣化信息的增加能有效增強會計信息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在此基礎上逐漸擴大突破貨幣單一體系的多元化計量手段的運用范圍,便能有效提高信息使用者對相關資料的滿意程度,也有利于企業的管理者作出科學的、及時的經營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