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研究背景分析的基礎之上,闡述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概念演進和核心內涵,辨析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三種研究視角。并在此基礎上首次提出了基于核心競爭力視角下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結構理論模型,此模型將企業創新能力劃分為創新核心能力、創新關鍵能力與創新基礎能力三個層次。通過該模型的構建以期為企業搭建自主創新能力、獲得持續競爭優勢提供新的研究視角并奠定理論基礎。
關鍵詞:企業核心競爭力;創新能力;理論模型
中圖分類號:H0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0)06-0061-05
一、引言
企業競爭力理論跳出了企業契約理論視角,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向企業黑箱內部的生產活動過程,研究企業競爭優勢的源泉以及企業如何保持持續競爭優勢。同樣,創新理論在關注企業績效的同時也逐漸將目光投向了持續性競爭優勢的獲得上。我國在創新領域的研究近幾年呈現出井噴的態勢,圍繞創新能力的研究也逐漸增多。現有文獻主要集中在三個研究視角: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結構。三種視角都試圖從不同方面把握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以期給予企業可持續發展以理論支撐。從文獻的關注角度看,國內外有關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研究大多從企業技術能力的研究開始,能力的技術觀反映了技術之于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迫切性,但技術的吸收和轉化成商品的過程卻同其他能力息息相關,或者說技術能力只是其他眾多能力的外在表現。此外,沒有找到合適的理論支撐可能也是目前制約現有企業創新能力研究的一個瓶頸。因此,通過借鑒競爭力理論尤其是核心競爭力理論來研究如何構建及構建怎樣的創新能力以獲取持續競爭力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本文在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和現有企業創新能力研究的梳理、歸納之基礎之上,試圖提出核心競爭力視角下的企業創新能力結構理論模型,為將來該領域研究打下基礎。
本文選擇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使用“核心競爭力”和“創新”作為關鍵詞,設定時間為1994~2009年,分別設定檢索項為篇名、主題和關鍵詞,設定范圍為核心期刊進行精確檢索,搜得7篇文獻。經過閱讀,并未發現此類研究的相關文獻存在。擴大搜索范圍,使用“競爭力”和“創新”作為關鍵詞,設定時間為1994~2009年,分別設定檢索項為篇名、主題和關鍵詞,設定范圍為核心期刊進行精確檢索,共得到29篇文獻。通過仔細分析閱讀,仍未搜尋到此類研究成果。通過文獻搜索結果表明,全新視角下的自主創新能力方面的研究仍然一片空白。
二、相關理論和研究綜述
(一)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
企業競爭力并非新穎的概念,早在1959年,Penrose認為這種競爭力能夠使得企業更好地分配和利用資源以獲得經濟租金。Day把企業競爭力理解成通過組織運行獲得的一系列復雜的技能以及積累的知識,企業通過這種能力來組織協調各種企業活動并且很好地使用公司資產。指出競爭力形成于企業活動和過程的協調和整合中,是個人能力集體性學習的結果。他們將此定義為“能夠有效利用資源以完成任務和活動”。
核心競爭力理論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以《企業核心競爭力》一文為開端,Hamel and Prahalad提出的核心競爭力理論不斷得到后人的充實和完善。Hamel and Prahalad使用“核心競爭力”這一術語描述那些具有中心地位以及戰略地位的競爭力。并把其定義為“組織中的累積性知識,特別是如何協調迥異的產品技能以及整合不同的技術流的知識。”這兩位學者認為核心競爭力具有三條基本的特征:提供易于進入多樣化市場的通道;對最終產品利潤能做出重要貢獻;使得競爭者不容易模仿。自從Pra-halad and Hamel首次提出核心競爭力理論后,許多學者使用了此概念。如Leonard Barton認為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特殊的知識集合,它能使企業獲得競爭優勢。這個知識集合不僅包含知識系統、技術系統、管理系統,可能還包括規范和價值系統。此外核心競爭力還被認為是模仿的重要障礙,不管這些競爭力是禁錮在個體或者群體的技能中,還是隱藏在組織常規的復雜和特殊性之中。Gallon et al,認為核心競爭力是一些競爭力的集合,彼此間協調以獲得可持續價值和適應性。他指出在核心競爭力下又可以包括關鍵競爭力,關鍵競爭力可以帶來成本削減、產品改進或服務差異、市場反應速度提高、對競爭構成阻礙,最終會對企業競爭優勢構成顯著影響。每一核心競爭力下至少包含了兩個關鍵競爭力。企業應包含三個核心競爭力:市場連接競爭力、基礎競爭力和技術競爭力。市場連接競爭力是應用在市場中,且可見的一些競爭力,包含了這樣一組活動:銷售、廣告、咨詢、貨品計價或者監視顧客滿意度。基礎競爭力涉及的是公司內部的運作能力,比如管理信息系統或者內部培訓等。技術競爭力對產品或服務提供直接的支撐。技術競爭力又可以進一步劃分為科技應用競爭力、研發競爭力和制造競爭力。
彼得·德魯克認為每個組織都有一些核心競爭力,其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競爭力是創新。他把創新作為一種核心競爭力,突出和強調了創新的作用。James M.Higgins指出通過仿效成功企業的文化進而獲得核心競爭力,這些核心競爭力通過創新公司所擁有的49種特質表征,這些特質又可以通過4張量表測得。這4個量表依次展現的是產品、過程、市場營銷和管理4個維度。Shirish C Srivastava也認為,大多數的研究者都同意在加強競爭力方面把概念中的組織看做成一組核心競爭力的集合。
同國外的研究結論相似,國內學者也得出了較為一致的結果。王毅、陳勁、許慶瑞綜合了國內外學者在核心競爭力方面的理論成果,認為現有成果可以歸納為八個觀點:整合觀、網絡觀、協調觀、組合觀、知識載體觀、元件一構架觀、平臺觀、技術能力觀。雖然各種觀點各持己見,但是它們都強調了系統的觀點,也即為了有效管理核心競爭力,必須基于一定的框架和結構。
(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研究綜述
自主創新是我國率先提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組合性名詞,國外沒有等同概念。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是指企業依靠自身創造性努力獲得持續競爭力所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從研究的基點看,自主創新能力的研究是以技術創新能力為基礎,這主要由于我國在眾多領域上長期缺乏核心技術,故而突出和強調技術創新的重要性。這種基于技術的創新研究一直占據著我國企業自主創新研究的主導地位。但是技術能力只是創新能力的一部分,任何一種關鍵能力的缺失對企業來說都會造成短板效應,影響企業績效及可持續發展。從研究視角看,現階段對于自主創新能力研究存在著三個角度,分別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以及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結構(見圖1)。

1.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指標。我國學者對于自主創新能力的測度均采用基于階段的測度,即分別對創新投入一創新實施一創新產出階段進行測度和評價。2005年國家統計局在《中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分析報告》從技術創新能力的角度構建一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共包括4個一級指標:一是潛在技術創新資源指標,包括人力資源存量和經濟資源存量,它主要反映某區域內的所有企業潛在的技術創新能力;二是技術創新活動評價指標,主要是指企業的研發、技術改造、技術引進及技術推廣等活動,該指標可用企業在技術創新活動各個環節的經費投入來衡量;三是技術創新產出能力指標,反映其各種要素組合產生的實際成效,因此該指標是評價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標;四是技術創新環境指標包括財政資金在科技活動經費籌集額中的比重、金融機構貸款在科技活動經費籌集額中的比重等。閆逢柱、張文兵把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設為創新投入能力、創新實施能力、創新實現能力,其子指標都可定量測算,但子指標過少,不足以全面分析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支軍、王忠輝認為企業創新能力可以從創新動力、創新投入、創新過程和創新績效4個方面測度。其中創新動力主要是對企業家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度量。但創新動力所包含內容絕大多數不可以定量方式測算,這對指標體系的構建是個困難。林平凡、高怡冰認為要從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出發,將自主技術創新視為自主創新的核心內容,把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構成分成5個方面,從而對這5個構面進行評價,分別是自主技術創新資源、科研(RD)能力、自主技術創新管理能力、自主技術創新產出能力和自主技術創新營銷能力。以上學者對于自主創新能力測量指標研究是從評價的角度去解讀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即強調變量指標的顯性。它有明顯的優點:數據可獲得性,且較為直觀。但被評價的指標只是能力的結果,而非能力本身,能力的“黑箱”依然沒有完全打開。而且就目前的研究進展來看,文獻并沒有對指標體系進行較為系統的驗證,指標體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難以保證。
2.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影響因素的研究常采用理論分析、模型分析或實證分析來討論假設,實證分析中常用到因子分析、相關分析以及結構方程模型等工具來驗證假設,這也是目前較有說服力的研究方法。可以把其影響因素大體分成兩類: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不少學者同時考察了兩種因素,如華斌認為影響自主創新能力的因素可從5個方面詮釋:信息因素、知識因素、組織因素、技術因素、外部環境與制度因素、教育培訓和國家創新因素。前4個因素可歸為內部因素,后2個因素就是外部因素。賈生華、疏禮兵、鄔愛其運用問卷調查數據對浙江民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及其差異進行實證分析后,得到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具體包含5個因素:產品創新、工藝流程創新、機構融資環境、技術人才資源和創新促進政策。也有學者對影響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個別因素做了實證研究。田慶鋒、郭建民通過結構方程模型將知識分享、吸收能力對創新能力影響進行實證分析,發現知識吸收能力與創新能力間具顯著正向關系。從已有的文獻來看,該部分-的研究方法較為規范,有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作為自主創新能力前置變量的影響因素在產生和引導自主創新能力方面有著明顯的作用,但我們仍無法厘清自主創新能力本身是什么,即沒有從能力培育的角度探求自主創新能力的結構。
3.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結構。隨著研究的深入,學界在自主創新能力方面的研究逐漸從外部延伸到內部,這對于企業的競爭力提升有著更加明顯的意義。賈平、舒輝、石奇、吳進等研究者分別進行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結構方面的研究,均認為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結構存在系統性、動態性、集成性等特征,但他們并沒能離析創新能力的內部結構。J.Guan,N.Ma將企業創新能力解構成7種能力:學習能力、研究開發能力、資源配置能力、制造能力、市場營銷能力、組織能力、戰略能力。每種能力下還有數個指標。紀建悅、郭春靜以海信公司為例通過案例研究發現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可通過研發能力、制造能力、營銷能力、創新資源投入能力和創新管理能力5個方面的提高而提升。黃攸立、吳彝、葉長蔭通過問卷調查對安徽省優勢產業的代表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實證研究總結出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結構包括了個人和組織兩個層面的6個關鍵維度及其18個關鍵因子。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結構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然現有研究對于企業創新能力包含哪些關鍵能力以及基于何種思想使得該種能力結構的劃分具有科學性,仍無突破性進展,也即缺乏一定的理論支撐,且此領域的研究之于企業實踐的有效性也未得到驗證。在采用恰當的理論基礎上搜集樣本數據,建立模型,進行統計上的驗證是未來研究十分有意義的研究方向。
從對現有文獻的分析可以看出,研究者已經注意到研究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性,且圍繞著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對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測量與評價,學者們建立了多種指標體系,但是它們卻沒有經過系統驗證,這將限制指標體系在指導實踐方面的應用。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影響因素的研究較為深入和細致,研究方法也較多,可從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培育的角度出發,影響因素則太過籠統,不能反應創新能力內生性特點。研究者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結構的關注也反應出找尋創新能力結構及關鍵能力的迫切性,而該領域研究不僅缺乏理論支撐,也未通過廣泛實證檢驗。
三、構建創新能力結構理論模型
企業創新能力與企業核心競爭力具有越來越強的一致性,甚至有研究者將技術創新能力視同于核心競爭力,王毅等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與創新能力的趨同存在兩種原因:一是創新理論對創新績效的研究日益關注創新對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影響,從而把技術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研究引向了企業核心競爭力;二是對核心競爭力的很多研究都認為創新過程是核心競爭力建立、提高和應用的核心,創新過程成為核心競爭力研究的載體,核心競爭力最終體現于企業績效,還是依賴于企業高效率地推出高效益的技術創新。
Gallon et al.指出企業核心競爭力包括3個結構層次:最底層的是基礎競爭力,它是指組織內部包含的大量且多種多樣的分離的活動、技能和準則的組織,這些基礎競爭力是核心競爭力的基石,發展這種基礎競爭力是每個職能部門的職責所在。在基礎競爭力之上產生了關鍵競爭力,它們對競爭優勢有著直接且顯著的影響,關鍵競爭力可以帶來成本削減、產品改進或服務差異、提高市場反應速度、對競爭構成阻礙。每一核心競爭力下至少包含了2個關鍵競爭力。本文將在借鑒Gallon et al.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把企業創新能力分為創新核心能力、創新關鍵能力和創新基礎能力三個層次(見圖2)。

可以看出,在綜合了國內外自主創新能力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得出的創新能力結構理論模型,應包含3種創新核心能力:市場連接能力、基礎能力和技術能力,這3種核心能力是能提高競爭優勢的處于中心地位和戰略地位的能力。創新核心能力是由一系列關鍵能力構成,創新關鍵能力包含了戰略能力、信息能力、學習能力、研發能力、管理能力、制造能力、市場能力。每一關鍵能力又可細分出許多創新基礎能力,這些基礎能力能夠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產生協同效應,它們是培育企業創新能力的基石。
該依據企業核心競爭力思想構建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結構理論模型是首次被提出,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審視創新能力,以期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提供理論支撐。今后,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對該模型進行深入研究和檢驗將是未來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黃攸立,吳彝,葉長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因子分析[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9,21(1):24-29.
[2]PENROSE.E.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3]DAY.G.S.The capabilities of markekdr yen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4):3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