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紹了“小農理性”以及農業標準化相關理論,通過對楊凌示范區農業標準化過程中農戶的認識及行為進行實證研究,分析了楊凌示范區農民對標準化了解程度不夠、農業標準化效益不高和生產規模偏小等農業標準化制約因素,提出了大力普及農業標準化知識,開展不同層次的農業標準化培訓,通過多種途徑發展土地規模經營和加大檢驗檢測服務,加強對農業標準化實施的監督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標準化;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小農理性;農戶行為
中圖分類號:F32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0)06-0019-05
我國農業在農產品國際競爭以及農產品質量、效益方面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為了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實施農業標準化勢在必行。我國擁有超過2.5億的農戶,戶均耕地不足0.5公頃,目前仍然以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小農戶經營模式為主。因此農業標準化過程中小農戶的生產行為對推動農業標準化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學術界對于農業標準化方面的研究與結論大多只是一些經驗和工作的總結,從小農戶角度對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行為進行實證研究的較少。因此,本文通過對楊凌示范區農業標準化過程中的農戶行為進行調查,試圖從小農戶角度分析他們在實施農業標準化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為進一步推動農業標準化發展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一、“小農理性”以及在農業標準化中存在問題分析
(一)“小農理性”基本理論
發展經濟學家托達羅指出,農民是合理地進行經濟活動的,他們也對經濟刺激和機會做出反應。在創新和變化失敗的地方,不應當認為農民是愚蠢的、沒理性的和保守的;相反,我們應當認真考察農民生活的環境,以找出阻礙和限制結構變化的特殊的制度上和商業上的原因。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奧多·舒爾茨突破傳統觀念,提出了農民“貧窮而有效率”的命題,即農民作為“理性”的生產者,在長期的試錯改錯過程中,配置他所擁有的傳統生產要素時,具有很高的效率,符合理性經濟人原理。
新制度經濟學用“囚徒困境”的經典案例證明了“個人最優選擇——糟糕的制度結果”的“制度悖論”現象。推出即使每個農戶都是理性的,也未必能證明農戶自主選擇的家庭經營就是最優的制度。
(二)我國農業標準化存在問題及博弈分析
李蘇提出我國現有的生產經營模式,使得對標準化的投資所帶來的收益會被沒有實施標準化的農民所享有,因此理性的農民是不會實行標準化的。劉曉明指出,農業標準化是一種政府行為,而非企業行為,必須要有固定的政府經費作保證。然而我國的農業標準化經費在財政預算中并無固定科目,撥款也很少。在缺乏政府的“基礎設施”投資的情況下,農民投資于標準化的大部分收益就會溢出,被沒有實施標準化的農民所占有。
用“囚徒困境”的簡單博弈模型(見圖1)進行分析。假設對局者農民甲與乙都是理性的經濟人,在生產同種農產品的過程中可選擇實施或不實施標準化兩種策略(圖1中數據表示采取不同生產策略所取得的收益)。當農民甲和乙都實施農業標準化時,雙方的收益都為10。只有一方實施標準化時,由于“優質優價”機制未形成,標準化的投資所帶來的收益會被沒有實施標準化的農民所享有,實施者收益為4,不實施者收益為12。結果是理性的農民的上策均衡都是不實施標準化,從而獲得一個比較保險的收益6。因此,不能把農民的行為簡單歸結為素質低下或標準化意識差。
二、樣本數據基本情況及調查結果
(一)樣本數據來源
調查對象為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李臺鄉、大寨鄉、五泉鎮3個鄉的徐東灣、徐西灣、永安村等10個村莊的農民。獲取有效調查問卷150份。
(二)樣本基本特性
從年齡看,被調查者中年齡最小者為24歲,最大者為75歲,其中年齡35歲以下者占18%,35~50歲者占46%,50歲以上者占36%;從性別上看,在被調查的150人中,男性為99人,女性為51人,分別占66%和34%;從不同文化程度來看,文化程度為高中及以上者為27人,占18%,初中文化者為66人,占44%,小學及文盲為57人,占38%。
(三)調查問題
(1)您聽說過農業標準化的概念嗎;(2)您對無公害生產技術了解嗎;(3)您對蔬菜或其他作物中農藥殘留是否關心;(4)您是否清楚您所種植的農作物中禁止使用哪些農藥;(5)您參加過農業標準化培訓嗎;(6)您是否愿意學習農業標準化技術;(7)您認為您使用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的主要困難是什么(本題可多選)。
(四)調查結果
1.對農業標準化概念的了解程度。有33名農民選擇比較了解,占22%;117人選擇不太了解,占78%。分類結果如表1所示。

2.對無公害生產技術的了解。42人選擇比較了解,占總調查人數的28%;108人選擇不太了解,占72%。本題結果與農民文化程度呈負相關(-0.172),說明文化程度高的人反而不太了解無公害生產技術。分類結果如表2所示。
3.對蔬菜或其他作物中的農藥殘留的關心程度。87人選擇了很關心,占總數的58%;63人選擇了不太關心,占總數的42%。本題結果與被調查者的性別相關系數為0.183,為正相關,達顯著水平(R(0.05,150)=0.159),分類結果如表3所示。

4.對所種植的農作物中禁止使用哪些農藥的了解程度。有87人選擇了比較清楚,占58%;剩余63人選擇了不太清楚,占42%。本題結果與被調查者的年齡相關系數為0.329,達到極顯著水平(R(0.01,150)=0.208),說明年齡愈大的農民對禁止使用的農藥越清楚。分類結果如表4所示。
5.是否參加過農業標準化方面的培訓。42人選擇參加過,占總數的28%,其中有30人表示經常參加(每年3次以上)標準化培訓,占總人數的20%。在很少參加標準化培訓的108名被調查者中有90人表示從未參加過任何標準化方面的培訓,占60%。本題結果與農民的年齡呈顯著相關(0.202),表明年齡越大的人越經常參加標準化培訓。分類結果如表5所示。
6.是否愿意學習農業標準化技術。102人表示只要有機會很愿意參加有關標準化的培訓,占總調查數的68%,結果如表6所示。

7.在使用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的過程中的主要困難(可多選)?!爱a品優質不優價,效益不高”、“信息少,獲取渠道不暢”等被認為是實施農業標準化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難。具體結果如表7所示。
三、分析結論
(一)農業從業人員文化素質較低
隨著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素質相對較高、年齡較輕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目前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為文化程度較低、年齡較大、就業技能差的農民。農業從業人員素質較低已成為推進農業標準化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在本次抽樣調查的150名農民中,擁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民為27人,僅占總數的18%,其中有18人(占66%)不再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同時,有約25%的農民認為“文化水平低,技術難”制約了他們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
(二)農民對農業標準化了解程度不夠
通過調查顯示,區內農民對農業標準化的了解還需進一步加強,調查中有78%的農民并不了解標準化的概念,其中53.6%的農民表示從未聽說過此概念。僅28%的農民表示了解無公害生產技術,大部分的農民表示不了解甚至不知道無公害生產技術的概念。
(三)農民對農業標準化培訓表示歡迎
根據托達羅的理論,農民是合理地進行經濟活動的,他們也對經濟刺激和機會做出反應。調查顯示有28%的人認為他們使用標準化的困難之一是“培訓少,學不到”。大多數農民對培訓表示歡迎,有40%的農民經常參加農業標準化的培訓,68%的農民表示如果有機會非常愿意參加農業標準化的培訓。調查中,即使在沒有參加過培訓的90人中,也有54人(占60%)表示非常愿意參加農業標準化培訓。
(四)農業標準化效益不高
目前我國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未完全推行,政府對農產品的檢測檢驗體系還不健全,農產品的優質優價機制尚未形成,農民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的收益會被沒有實施的農民占有,農業標準化生產的效益不高。調查中有40%的人認為“農產品優質不優價,效益不高”挫傷了農民實施標準化的積極性,位列各種困難之首。
(五)生產規模偏小
楊凌示范區農村人口比重較大,占全區總人口的70%左右,農業資源特別是土地資源人均占有量很小。調查顯示,楊凌示范區人均土地占有量僅為0.042公頃,加之每戶的耕地又被分成好幾塊,耕地之間布局不統一,無法連片作業,造成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過小,農業標準化技術推廣應用成本高,效益低。此次調查結果顯示有26%的農民認為“地太少,土地不再是主要的收入來源”。
四、推進農戶盡快實施農業標準化的政策建議
(一)大力普及農業標準化知識
加強宣傳力度,要通過廣播電視、書報刊物等多種媒體,通過會議、科技講座、現場會、農業標準化知識資料、村頭黑板報和宣傳欄等形式,結合成功典型,向農民宣傳加快農業標準化的意義和緊迫性,特別要講清楚農業標準化對農民增收的益處,提高他們參與農業標準化的積極性。
(二)開展不同層次的農業標準化培訓
一是開展針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各種形式、不同層次的農業標準化培訓班,培養一批知識新、業務精、能力強的農技人員,在農業標準化實施過程中充分發揮基層農技部門的農業技術示范推廣功能;二是通過開展針對廣大農民的標準化信息咨詢服務,讓農民能夠及時了解種子、栽培、質量、加工、儲運、銷售等不同環節的具體條件和要求,使農民能夠及時獲得所需要的信息。同時應根據當地生產實際,組織不同形式的農業標準化培訓,將農業標準化知識與生產實際結合起來,指導農民將其用于生產之中,使學標準、用標準成為農民的自覺行為,提高廣大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掌握實用的農業標準化知識。用農業標準化知識武裝廣大農民的頭腦,以充分發揮廣大農民在農業標準化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
(三)通過多種途徑發展土地規模經營
一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特別是加大力度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用以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接軌的難題,為農業標準化的實施奠定組織基礎;二是鼓勵農民組織起來,發揮農民協會、合作社等民間組織的作用,解決農業生產過程中過于分散的問題,充分發揮他們在農業標準化中的組織優勢,提高統一經營層次;三是促進土地流轉制度的實施,使有限的耕地適度向種養大戶集中,形成規模化種植與養殖。
(四)加大檢驗檢測服務,加強對農業標準化實施的監督
一是要完善農產品的質量檢測認證體系,采用技術引進和自我技術創新的方法,改善農產品檢測手段,使農產品質量檢測更快捷、更準確;二是要把農業標準化工作與農產品市場準入管理結合起來,強化有關標簽標準的實施,形成統一有序的質量安全標簽管理體系,增強農產品市場準入管理的可操作性,增強農產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實施農業標準的內在動力。
(五)加快品牌農產品建設,提高農業標準化農產品品牌效應
在推進農業標準化的工作中,要以農業標準化建設促進品牌建設,以品牌建設推動農業標準化建設。一是全面推廣農產品分級包裝上市和產地標識制度,擴大名牌產品的覆蓋面,提高市場占有率,發揮品牌效應,提高名牌產品的知名度;二是實行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深度加工,精品包裝,標牌標識銷售,創立更多的知名品牌,提高農業標準化農產品的品牌效應水平。確保農民從標準化中得到實惠,調動其標準化生產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王芳,陳松,婁旭海,等.小農戶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行為的計量經濟學分析[J].農業質量標準,2007(5):23—26.
[2]王海南,孫海清.區域貧困與扶貧可行性分析——中國西南山區農業發展思考口].農業經濟問題,2001(4):29—30.
[3]李蘇.關于農業標準化問題的思考[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5(6):12—14.
[4] 李曉明.農業標準化的特點、難點及對策[J].中國標準化,2001(1):2—3.
[5]江峰.關于推行農業標準化問題的探討[J].中國標準化,2007(8):59—60.
[6]張偉萍.加快我國農業標準化建設的重要性及對策[J].科技信息,2008(25):322—323.
[7]趙淑琴.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的對策建議[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9(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