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教材是全書的最后一節,是其總結和升華,主要解決兩個問題:①中國為什么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龐大的人口壓力、嚴重的資源短缺、深刻的環境危機);②中國怎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以《中國21世紀議程》為指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循環經濟、清潔生產和生態農業。)樹立人地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解決中國的發展問題,是高考應用能力考查的亮點。學習時要關注可持續發展的新進展,如科學發展觀、綠色GDP、生態城市建設、綠色消費等。
一、重難點解析

1.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和惟一性
(1)龐大的人口壓力。人口增長帶來的巨大壓力是我國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矛盾的根源。我國人口基數大,每年凈增人口多,人口素質低。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總之,人口問題已成為我國發展的一大障礙。
(2)資源短缺令人擔憂。由于龐大的人口壓力和經濟迅速發展的需要,加上生產技術和工藝水平的落后,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很低,資源利用率低,長期存在著資源的相對短缺。如我國人均淡水資源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國缺水城市達300多個,而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僅為20%~30%,單位產值用水量是發達國家的5~10倍。
(3)深刻的環境危機。不合理的生產活動和消費方式,使我國的自然環境面臨著極大危機。一方面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污染仍在發展,并迅速向農村蔓延;另一方面,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資源銳減、生物多樣性減少為特征的生態破壞的范圍仍在擴大,程度在加劇。
我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酸雨危害加重;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幅度增加;各大江河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并日益嚴重;工業廢棄物數量增加,城市區域噪聲污染嚴重;鄉鎮工業污染明顯加重;生態破壞現象加劇。
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浪費嚴重。我國面臨嚴峻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生態問題,要想步入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惟一的選擇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2.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重點
(1)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從粗放型過渡到集約型。
(2)人口策略: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3)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國土資源統籌規劃,解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重大生態問題;資源有償使用,加大環保投入;保護生物多樣性。
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點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發展集約型經濟,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環境。在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循環經濟”是最好的選擇。
3.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循環經濟是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根據資源輸入減量化、資源再利用和廢棄物再生資源化三原則,把經濟活動組成一個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工業經濟結構調整中,實現循環經濟的途徑是清潔生產;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實現循環經濟的途徑是大力推行生態農業。
4.清潔生產
在產品生產過程和預期消費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把人類對環境的危害減至最小,又能充分滿足人類的需要,取得最大社會經濟效益,它包括清潔的能源、清潔的生產過程、清潔的產品。
5.生態農業
用生態系統的觀點,將農業生產和生態平衡納入協調一致的軌道,充分發揮生態經濟效益促進持續增產的農業經營方式。
(1)生態農業的特點。農業資源得以再生,調整農業結構,保護農業資源,使資源再生,永續利用;綜合效益突出,提高物質、能量的利用率,提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良性循環,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合理發展,調節氣候,減少災害。
(2)生態農業的實質。地盡其利,物盡其用,最大限度地循環利用資源和消除環境污染,達到節約、高效的目的。
二、思維誤區點撥
1.傳統經濟與循環經濟的區別
2.清潔生產過程中是否產生廢棄物
清潔生產是一種可持續的生產,因為它從原料開采—生產制造—消費使用—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克服了傳統工業生產只重視末端治理的弊端。但清潔生產是相對的,是與現行技術相比較而言,隨著經濟發展和技術更新,清潔生產本身也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因此,清潔生產過程中也會有廢棄物產生,只是相對而言,廢棄物較少。
三、思維拓展
1.公眾應怎樣支持和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
公眾對可持續發展的參與不僅包括積極參加有關的行動,更重要的是改變自己的態度和習慣。實現可持續發展意味著一場深刻的變革,是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的變革,是人類行為方式的變革。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以下行動:積極參加植樹活動;使用可再生材料制成的工作、生活用品;節約能源;節約使用自然資源;改變不利于環境保護的飲食習慣;盡量利用公共交通,短途旅行盡可能騎自行車或以步當車;在居室、庭院中種植多葉植物;愛護每一塊綠地;動員周圍的人為環保盡心盡力;親近大自然,與動植物和諧相處;關心并積極參與科技事業,使之成為改善狀況的動力;從事每項活動前,充分考慮其對環境的影響,并采取預防措施。
2.我國應怎樣加快發展循環經濟
(1)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規劃是發展的先導,符合發展實際和未來發展方向的規劃將極大刺激生產力水平提升。
(2)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必須牢牢把握科技創新這個關鍵,組織實施重大科技研發與示范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扶持新能源、節能減排項目。
(3)培育新型產業。主要應著眼于提升循環經濟質量和效率,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4)創新體制機制。進一步建立完善協調機制以及考核機制。
(5)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世界各國應攜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