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邊是我國少數民族邊疆地區,有豐富而有特色的地理課程資源可以開發利用,筆者為了檢測延邊地區初中地理課程資源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為期一學期的教學跟蹤實驗,選取的實驗對象是延吉市第九中學七年級兩個班。從2009年8至12月,在兩個實驗班使用多種地理課程資源相結合,在對照班則使用常規的地理課程資源授課。
一、地理課程資源的應用
1.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根據建構主義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既強調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在地理教學中,努力創造一個適宜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可以利用各種工具和信息資源(文字材料、書籍、音像資料、CAI與多媒體課件以及Internet網上的信息等)達到學習目標。
實例1:七年級上冊“海陸的變遷”
步驟Ⅰ:創設情境,引導思考
給學生三段資料:南極洲發現煤層,印度發現古代冰川,喜馬拉雅地區發現海洋生物化石。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上述現象?
步驟Ⅱ:引導探索,自主學習
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給出相關資料:煤層怎么產生的;印度的氣候特點;喜馬拉雅地區地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注意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步驟Ⅲ:班內交流,合作學習
全班同學積極參與討論,分小組進行組內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并可進行相應的指導和補充,肯定學生的想法,得出海陸變遷的結論。
步驟Ⅳ:指導啟發,積極動手
給每個學生發一張世界地圖,觀察非洲東岸和南美洲西岸的奇妙現象,然后把世界地圖按大洲剪開,進行重新拼圖。
步驟Ⅴ:全班交流,得出結論
大家互相交流,把自己的作品互相分享,對于好的作品,呈現給大家看,然后播放大陸漂移學說的視頻,最終得出“大陸漂移學說”的結論。
通過班內的交流、探討,激發學生求知欲,引導學生獨立探索,促進了學生積極參與思考,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實例2:七年級上冊“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步驟Ⅰ: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上課伊始,先把題目寫在黑板上,然后引導大家思考:由這個題目能夠想到哪些問題?同學們積極思考,踴躍發言,最終確定了七個方面:世界有哪些主要語言;這些語言主要分別在哪些地區;宗教是怎么產生的;世界上有哪些主要的宗教;各宗教分布在哪里;各宗教有什么特色和習俗;各宗教的代表建筑物。
步驟Ⅱ:明確目標,布置任務
確定問題之后,把全班同學分為七組,每個組準備一個問題,組內成員自己協商,分工合作,可以利用各種工具和信息資源,也可以詢問家長以及相關人員。
步驟Ⅲ:搜索資料,獲取信息
給學生三天的時間,到各處搜索資料,也給他們提供相應的指導,領他們到學校圖書館進行相關資料的查詢??梢栽诟改傅闹笇拢阉髻Y料。
步驟Ⅳ:組內探討,加工信息
回到課堂中,指導各小組先進行組內討論,從獲得的大量信息中,提取最精煉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
步驟Ⅴ:班內交流,展開討論
每個組選個代表,輪流發言,組內其他同學進行相應的補充,然后全班同學進行交流討論,教師也把自己準備的資料和大家一起分享,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
同學們準備充分,不僅有文字材料,還有很多圖片,尤其是各種宗教建筑物的圖片,精美豐富。他們的表達也非常流暢,討論時,全班同學都熱情高昂,積極發言。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既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合作以及表達能力,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相關的知識。
在對照班中,可采用常規教學方式,把相關資料運用多媒體課件的形式,直接呈現給學生,按照“導入—講解—小結—練習—鞏固”的程序,完成教學任務,學生的參與熱情不高,大部分不能很認真地投入到學習中,只是對課件中的圖片感興趣。
2.課外活動課中的應用
根據活動教學理論和認知學習理論,教師應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程度和特點,讓學生憑自己的能力參與閱讀、討論、游戲、學具操作等,并通過不斷“學”的實踐,學會學習,使學生將課堂和書本里學到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學生只有經過自己的親身實踐,知識才能變得豐滿、深刻,并通過聽覺、視覺、空間知覺、觸覺等在大腦指揮下協同活動而獲取知識。
實例3:組織學生編輯板報
學過“世界的氣候”以后,對于課后閱讀材料“全球變暖”的社會熱點問題,可做詳細的講解,延伸到環境保護的各個方面,課后給學生布置相關作業——制作黑板報,主題即有關環境保護的各個方面,內容自由選擇,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如上網、看書、詢問相關人員等,每個人都有任務,大家一起合作,完成黑板報。
實例4: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
學期末,七年級上冊全部結束,針對教科書內相關內容,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確定六方面內容,組織學生利用寒假期間進行社會調查。全班學生分為六個小組,每小組十人,各調查一個方面的內容。具體安排如表1所示。
要求每組選出一個小組長,對組內成員的調查內容進行分工,設計好調查計劃,學生利用假期對各自負責的內容認真調查,結果可以用多種方式表達,可寫出調查報告,或做成幻燈片,也可以做成錄像帶等。
全班同學熱情踴躍,對自己分配的任務認真計劃,選擇多種方式進行調查,也做了詳細的記錄。
假期結束后,回到課堂中,在教師的指導與安排下,各小組代表進行了匯報,組員進行補充,學生爭著發言、交流,積極性特別高,各個主題內容描述清晰明了,報告形式也多種多樣。通過學生親自參加社會調查,充分運用了各種校外地理課程資源,也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實踐、獲取信息以及表達能力。
二、地理課程資源應用效果驗證
經過4個多月的實驗,對實驗對象進行了問卷調查與成績測試。主要給出下列兩個方面的結果。
1.實驗班與對照班地理學習中非認知方面的測試
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使用自編問卷“地理學習中非認知方面的測試問卷”,咨詢了相關心理學專家,信度為0.842,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內容包括地理學習態度、學習動機、評價能力、合作精神等15個方面,各方面的特征用A、B、C三個層次表示,A表示積極向上、優秀等方面,B表示處于積極和消極之間,C表示消極、落后等方面。每個方面涉及2個問題,問卷類型為封閉型,采用是非式,共35題。其中第3、5、7、8、9、11、13、18、19、21、23、24、28、31、34題答“是”得1分,“否”不得分,第1、2、6、12、14、15、16、20、22、25、26、29、30、32、35題答“否”得1分,“是”不得分。每個方面若得2分,則用A表示,若得1分,則用B表示,若得0分,則用C表示。第4、10、17、27、33題為測謊題,其中第10題和27題為反向測謊題,如果學生的答案相同則視為廢卷,第4、10、33題為常規測謊題,若答案分別是“是”、“否”、“是”者,也視為廢卷。
實驗班有60人,對照班有58人,發放問卷118份,回收118份,回收率為100%,經篩選,剔除無效問卷7份,有效回收率為94.1%。
經過一個學期的實驗,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在15個方面的特征有很大差距。實驗班的大多數學生表現為學習地理的態度積極,學習動機強烈,地理學習興趣濃厚,學習信心十足,動手能力強,具有較高的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和評價能力,上課時心情舒暢,積極參與地理課堂,并不認為地理是一種學習負擔,思維靈活,獨立性也增強。而對照班從各方面看,都明顯低于實驗班。
2.學生期末成績分析對比
(1)實驗班和對照班平均分比較。從表2可以看出,實驗班期末考試平均成績(38.58)要高于對照班期末考試平均成績(30.62),表現出顯著差異,說明地理教學中運用多種地理課程資源,可激發地理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進而促進教學質量和學習成績的提高。
(2)實驗班和對照班各分數段比較。從表3可以看出,實驗班優秀分數段和良好分數段人數遠遠多于對照班,成績明顯好于對照班,而且不及格人數很少,說明多種地理課程資源綜合運用,能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3)實驗班和對照班抽題得分比較。期末考試卷中,有21分的綜合試題考查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思維能力、讀圖能力、信息能力和語言能力,而其余29分則是常規試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記憶和理解能力(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抽題得分情況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實驗班的綜合題得分遠高于對照班,說明實驗班學生的綜合能力、思維能力、讀圖能力及語言能力優于對照班學生,經過運用多種地理課程資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而且效果比較明顯。通過充分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有利于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學習成績逐步提高,也強化了教師的教改意思,促進了教學觀念的轉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