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內容所對應的課程標準是“了解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其中的人地關系思想是指人類對環境以及人類自身與環境關系的認識,歷史演變則是這種認識的發展過程。本節教學內容是以時間的逐漸推進為主線,以工業革命為界,主要分兩個階段闡述,并分析人類對人地關系的認識發生變化的原因。在不同時期,人們對人地關系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人類對人地關系的認識和處理,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總結經驗教訓,表明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的必然選擇,為后面講述“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和“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提供了豐富的背景材料,為學生正確認識人口、資源、環境、發展之間的關系奠定了基礎。基于新課程強調“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內容盡量選取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材料。同時由于學生對現代人地關系理論較為陌生,可在教學中補充一定的教學素材,幫助學生學習。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古代人地關系思想的產生過程;掌握現代人地關系的發展進程;了解現代人地關系思想的內涵,初步認識其演變的條件、原因,學會分析不同人地關系思想指導下人類活動產生的后果。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古代人地關系思想演變的理解,體驗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提高獲取、加工信息和歸納總結能力;在現代人地關系思想發展的學習中,培養交流、合作的能力,學會分析資料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了解人類對人地關系的認識是發展變化的,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充分認識到“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現代人地關系思想類型的內涵、產生條件及其影響。
難點:人們對人地關系認識發生變化的原因。
四、教學方法與媒體
資料分析法、歸納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多媒體。
五、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新課導入
播放2009年12月7~18日在哥本哈根舉行的世界氣候大會視頻。
(通過觀看時事報道,讓學生關注環境問題,在激發學習興趣的同時,引發他們對環境問題及人地關系思想演變的思考)
承轉過渡:人類對人地關系的認識是發展變化的過程,在不同的時期有所不同。下面首先學習古代人地關系思想的產生。
第二環節:新課教學
教師布置自主學習任務,讓學生閱讀教材P94~95,總結并回答下列兩個問題:古代人地關系思想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人地關系思想的核心內涵是什么?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思考歸納并形成如下表格。
(這部分內容相對簡單,教材介紹也比較詳細,教師給出綱要性問題,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并回答,鍛煉學生從材料中提取和加工有效信息、對比歸納和交流表達等能力)
學以致用:下列說法體現了何種人地關系的思想?請同學們先將其古文進行翻譯,然后思考并回答問題。
(1)我國戰國時期的孟軻,在《孟子·公孫丑》中提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廣谷大川異制,民主其間者異俗”。
(3)“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
(4)“地者政之本也,辯于土而民可富”。
學生回答:(1)人定勝天(2)地理環境決定論(3)天人相關論(4)因地制宜。
(通過系列問題的設置,讓學生加深對古代不同階段人地關系思想內容的認識,在區分的同時,將理論與地理現實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并可有機地與語文學科進行聯系)
承轉過渡:18世紀中葉,開始于英國的產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生產能力,在給人類帶來巨大福利的同時,也使環境問題日趨尖銳。在這樣的背景下,人類對人地關系的認識會有怎樣的變化和發展?下面進入現代人地關系思想發展的學習。
教師:幻燈展示以下材料。F·拉采爾是19世紀下半葉德國著名的人文地理學家。他深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曾在其著作中探索了各種自然因素對歷史發展的影響,還把位置、空間和界限作為支配人類分布與遷移的三組地理要素。他把人說成是地理環境的產物,認為人和生物一樣,其活動、發展和分布受環境的嚴格限制,環境“以盲目的殘酷性統治著人類的命運,一個民族應該居住在命運所賦予的土地上,他們服從法則,必將死于這塊土地”。拉采爾的觀點在德國廣為流傳,并迅速為英美等許多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學者所接受,后來被其他人利用,片面夸大地理環境的作用,發展成“地理環境決定論”。
提出問題:F·拉采爾的地理環境決定論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內涵?
教師總結:F·拉采爾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認為各地區人類活動的特征取決于所在地地理環境的性質。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這種理論在當時對人類活動產生的積極和消極影響有哪些?派代表回答。
積極影響:曾在反對宗教神學、探索社會發展的客觀性方面起過一定的歷史作用,確實在許多人生現象中,地理環境可以被認為是起決定作用的。
消極影響:夸大自然環境對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的作用,認為人類生活完全受自然環境決定,使人們陷于聽天由命的境地,從而走上地理宿命論的道路。
(教師通過幻燈展示材料,引導學生分析,并組織學生討論此種理論帶來的影響,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掌握此種人地關系思想,并培養學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師講述:在F·拉采爾環境決定論的基礎上,后人開始進行不斷的補充、深入和完善,提出各種人地關系理論。
20世紀初,法國P·白蘭士認為環境被利用完全取決于人類的選擇能力,把地理學的研究重心從自然轉移到人這個積極因素上來,從而提出“可能論”。
受“可能論”的影響,英國地理學家P·M·羅士培認為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的關系,要研究的是人地之間的相互關系,而不是控制問題,提出人類通過文化的發展進而對自然環境變化產生長期適應的“適應論”。這種適應既承認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限制,也肯定人類對環境的利用及其可能性。
同時,美國地理學家主張地理學不在于考察環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應當致力于研究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反應,分析人類的活動和分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從另一個角度提出了適應論的觀點,又稱“生態論”。
(通過教師講解方式,讓學生在簡要了解三種理論的同時,完善知識結構,再次感受人地關系思想的發展是不斷變化的)
承轉過渡:人類對人地關系的認識已經由地、人起決定作用發展到人和地是相互聯系的。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使人類作用于自然環境的力量增強,而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也日益明顯。人類對人地關系的認識還會有怎樣進一步的發展呢?
教師:幻燈展示一組環境問題的圖片并提出問題:圖片中有哪些環境問題?探究這些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學生:思考并回答。
教師提問:人類正在破壞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園。在這樣的背景下,請同學們深入思考,人地關系應該如何發展才是正確選擇?
(自然過渡到“人地協調論”觀點)
學生總結:這種理論的內涵是如何協調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以謀求人地關系的協調發展。
教師提問:這種理論對人類活動產生了什么影響?
學生:思考并回答。
教師歸納:“人地協調論”逐步擺脫了以往人地關系思想中把人和地簡化為因果鏈的兩端,糾纏于誰決定誰的怪圈,使人類意識到只有當其行為是促進與自然的和諧、完整時才是正確的,保護生態環境也是保護人類自身。
(通過師生互動,讓學生在不斷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中了解人地協調論的產生背景、內涵及其影響,鍛煉學生不斷深入思考問題的能力)
承轉過渡:這種辯證的人地協調觀,開始在許多國家地理教育中得以充分體現。
教師講述:20世紀80年代中期尤其是90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又進一步充實了人地關系協調論。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首腦會議上,正式提出了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發展觀”,是一種更全面深刻的理論,是從更高層次和更廣泛的意義上闡述人地關系。關于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更多知識,將在下節課繼續學習。
承轉過渡:從人地關系的發展歷程來看,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是一個漸進過程。導致漸進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學生:社會生產力水平不同。
第三環節:課堂小結
由于生產力水平不同,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在方式、范圍和強度等方面是不同的,進而產生相應的人地關系思想類型,可持續發展理論是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的必然選擇。同學們課后要查閱相關資料,收集古今中外人類對地理環境認識的各種說法、觀念或典型事例,并對其進行分類整理,加深對不同時期人地關系理論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