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分析教學法”提出的背景及其內涵
人文地理教學現多采用案例教學,但案例教學存在“八股化”傾向,即從自然和社會經濟諸因素出發,尋找案例說明某地理因素對地理事象區位形成的作用。在教學中這些案例往往是一個片段,一個斷面;案例的呈現主要按照自然、社會諸因素的順序呈現;對案例的分析主要表現在對相關圖表資料判讀的基礎上讓學生了解自然、社會諸因素對某類區位存在的影響,但怎么影響、如何影響,很少涉及。這種教學雖然使學生認識到人文事象區位是自然和社會諸因素作用的結果,但是對諸因素具體作用地理事象的過程不甚清楚,不能全面正確地認識地理諸因素在區位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不能充分理解地理諸因素的作用是動態變化的過程,不能充分理解地理諸因素在人文地理事象區位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的相互關系,只能僵化地從自然、社會諸方面分析區位,對各個地理因素都有一些了解,但這種了解是零碎的,不深刻、不完整的,導致人文地理課堂教學簡單化、機械化,課堂缺乏靈動,難以形成真正的師生對話的需要,降低了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和動機,不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這樣的課堂將很難讓學生理解人文地理之“理”,難以進行有理有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從而導致地理課堂效率的下降,使學生產生對地理學科和科學的誤解。
為了消除上述弊端,激發學生對地理的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思維,理解地理學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的學習態度,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要求實現人文地理教學的過程化,充分發揮人文地理的教育功能。人文地理教學的過程化需要依托完整地反映人文地理過程的案例,而且其教學中不僅要重視空間性,還要重視時間性,在人文地理的案例中“再現”人文地理歷史的過程,引導學生探索人文地理規律,揭示地理原理,發現、解決地理問題;在分析、揭示人文地理事象區位的形成發展規律中實現人文地理教學的過程化,實現人文地理知識與規律的生成,鍛煉學生思維,促使學生掌握方法,學會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理性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這里姑且將這種建立在重視歷史過程的時空一體化的人文地理案例基礎上,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動態分析地理因素綜合作用下地理區位的形成與發展的人文地理教學方法命名為“歷史分析教學法”。
二、“歷史分析教學法”的理論分析
1.“歷史分析教學法”是人文地理規律對人文地理教學的必然要求
人文地理不僅關注人文事象的空間結構,還注重人文地理事象空間的演化。目前存在一種傾向,就是忽視了人文地理學在綜合性與區域性基礎上的歷史性。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很重視人文地理事象的空間結構和區位選擇,但沒有或不夠重視人文地理事象的空間結構和區位選擇的歷史過程,這一點與人文地理學的本質要求是不符的。人文地理事象的區位和空間結構是歷史發展的結果,其變化是由于影響它的因素是發展與變化的。不同的歷史階段影響人文地理事象區位和空間結構的因素是不一樣的,特別是社會經濟因素;同一因素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對地理事象的區位和空間結構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歷史分析法”是人文地理教學對人文地理學歷史性這一鮮明特征的呼應,在人文地理教學中采用“歷史分析教學法”有利于引導學生認識人文地理事象及其發展過程,探究人文地理規律;有利于學生對人文地理問題進行動態分析。
2.“歷史分析教學法”是心理學和教育學對人文地理教學的內在要求
“歷史分析教學法”重視再現人文地理事象區位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也就意味著為學生學習地理提供以時間為線索的具有嚴密邏輯意義的相關材料和背景。這樣就為學生認識人文地理規律的理性認識活動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為其抽象概括思維的形成提供了廣闊的時空背景,為其探究創設了完整真實的情境。“歷史分析教學法”具有豐富和生動的情境化和探究性,這必然帶來課堂上教學切入點、問題分析與解決方法的多樣性,從而實現教學策略、手段的多樣性,利于打破“八股化”人文教學的單調、枯燥,讓學生感受到人文地理課堂的生動與價值,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與動機。同時,具有邏輯意義的完整真實的情境意味著將地理事象及其區位的來龍去脈交待得清清楚楚,為學生的思維提供充足、感性的線索與依據,為教師引導學生透過紛繁的人文地理現象揭示地理規律提供足夠的鋪墊,有利于教師引導學生由感性到理性,動態地認識、分析人文地理過程,發現、理解人文地理規律,并預測人文地理空間結構的發展與演變,指導服務社會。
三、“歷史分析教學法”的實踐分析
1.“歷史分析教學法”的基礎是構建“歷史性”案例
案例教學是人文地理教學的好方法,它使人文地理的“理”有了良好的載體,但是八股化教學所呈現的案例往往都是人文地理過程的一個斷面,教學過程中“理”要么被忽視,要么產生的理由不夠充分,難以把握。人文地理的“理”是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在長期歷史過程中相互作用表現出來的。“歷史分析教學法”在案例選擇上不僅要注意人文地理事象的空間性,還必須注意人文地理事象的時間性。因此,“歷史分析教學法”需要選擇、組織“時空一體化”的案例、呈現人文事象發展變化的案例。人文地理的“理”是“歷史性”案例選擇的依據。在案例選擇時一定要體現地理原理、規律的人文事象歷史過程以及人文地理事象的階段性發展特點,能夠完整地反映人文地理區位演變以及所揭示的地理原理與地理規律的歷史過程。人文地理事象的歷史過程是具體的、有情景的、有發展過程的,“歷史性”的案例要求具體、有情景、有發展過程,但也要注意其典型性,在材料選擇時將能夠呈現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主要階段、主要方面反映出來即可。
2.“歷史分析教學法”的核心是案例的“歷史性”分析
“歷史性”案例真實地展現了人文地理區位變化發展及其背景,為地理知識的生成、地理課堂教學的過程化做了物質準備。那么將“歷史性”的案例活化為“生成”的課堂就是“歷史分析教學法”的關鍵。如何將“歷史性”的案例轉化為學生的活動或者進入學生的認知活動?以歷史的豐富生動性激發學生興趣,以地理問題為誘導,引導學生在人文地理事象發展的過程中考查自然、人文因素如何逐步、疊加、消長性地對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地理空間產生影響,分析人文地理空間的演化規律,從而使學生獲得地理知識、揭示地理原理、把握地理規律、預測區位演變,而不是機械性記憶與套用地理事象影響因素和地位,將地理課堂由灌輸轉變為生成。以歷史為線索引導學生逐步分析地理事象空間的形成與發展,在分析人文地理事象區位變化發展的過程中認識到區位因素對人文地理事象空間的作用過程,在作用過程中理解什么是直接因素、間接因素、基本因素、主要因素,什么是區位變化和形成的根本動力以及因素本身及其影響下的人文事象區位的發展演化規律,讓學生從完整地展現人文地理過程的案例中,發現影響地理事象的區位因素,從時代的發展與變遷中來綜合分析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并作用于地理事象,從而影響地理事象區位的形成與發展的,認識影響人文地理事象區位的各自然與社會因素作用的方式與強度的變化以及地位的變遷,把握人文地理規律。“歷史分析教學法”以時間來演繹地理事象區位和空間結構,有利于推動人文地理的過程化教學,促使課堂的生成,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將學生學習地理的重心由地理知識的學習轉移到認識世界的方法學習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