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的基本理論都是文科考生的必備內容。無論復習哪一部分內容都要有時空聯系、綜合應用和動態調整的觀點,尤其是人文地理更需要在以下幾方面達成共識。
一、明確部分與整體、聯系與綜合相融合的復習思路
自然環境是人類活動的基礎,有其自身的發生、發展和變化規律——人類從事各種人文活動,都應協調好與環境的關系,尊重自然規律——地理環境有明顯的區域差異,人類的生產活動應因地制宜——區域之間是有聯系的,一個區域內地理因素發生變化,會對其它區域產生影響——綜合地看待問題,揭示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自然與人文現象聯系起來;注重地域間或區域尺度間(包括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的相互依賴性——多種地理現象與多樣區域空間的表述,應用圖像、語言、數學和數字的方法表述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聯系。感知到蘊涵在地理學中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體會到地理學科的知識內容邏輯結構,體驗到分析基本地理過程和規律的方法。選拔性地理考試題目分為選擇題與綜合題兩大題型,其設計以“獲取和解讀呈現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技能”、“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四項能力為考核目標。
二、強調知識重組的主體內容應趨近新課程要求

目前,高中新課程實驗區規模擴大,新課程理念與相關內容已在高考試卷中有所體現。對于未進入新課程省區的文科考生在人文地理復習中要“消枝強干”,對新、舊課程均涉及的內容盡可能強化,對舊課程已不在新課程涉及的內容可以適度弱化。
以下“15個能夠”所涉及的問題鏈是高考重點考核的內容,也是考生復習人文地理的基本目標。
(1)能夠分析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2)能夠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3)能夠說出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4)能夠運用實例,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原因。
(5)能夠聯系城市地域結構的有關理論,說明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6)能夠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并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7)能夠舉例說明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8)能夠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9)能夠分析工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10)能夠結合實例說明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1)能夠舉例說明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12)能夠結合實例,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13)能夠了解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領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
(14)能夠根據有關資料,歸納與分析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15)能夠概述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舉例說明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以上“15個能夠”是每位考生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問題的指向和應達成的行為體驗,這些要求包括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是新課程人文地理內容認知與掌握的標準,也是高考測試滲透新課程理念與內容的主要參照。
三、注重知識間內在聯系和典型案例分析應用
人文地理知識總體上理解起來并不難,但內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點,因此在復習時要抓住核心、找準“支點“。人文地理以人口、經濟和社會活動為核心,揭示人類活動的地域空間形態,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區位、地域類型及可持續發展。而區位理論是人文地理的核心,該內容理論聯系實際的特點突出,能夠有效考查考生獲取信息、遷移知識解決問題等能力,所以能夠運用區位理論去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是人文地理復習的主要目標。從農業、工業、城市、交通到商業等,區位把人文地理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成為人文地理部分的關鍵(如下圖所示)。
對于涉及人文地理的典型案例和經典考題(題例)要歸類分析、掌握方法,做到觸類旁通、遷移應用。人文地理問題的分析不是孤立的,往往聯系實際并與自然地理和區域地理緊密結合。這一點是高考命題始終堅持的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