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位置、范圍
北極地區是指66°34′N(北極圈)以北的廣大區域,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亞、歐、北美三大洲的陸地和島嶼,是三大洲間重要的空中走廊和最短的航線。
南極地區是指66°34′S(南極圈)以南的區域。南極洲幾乎都位于南極圈以內,是世界上緯度位置最高、跨經度最大的大洲。四周被多風暴、易結冰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所包圍。離南美洲最近,僅隔長970千米的德雷克海峽。
2.面積、島嶼
北冰洋面積1 300萬千米2,是世界上面積最小、平均深度最淺的大洋,也是世界最寒冷的大洋。海岸線曲折,島嶼眾多,格陵蘭島為世界第一大島。
南極洲的面積約1 400萬千米2,為世界第五大陸。海岸線較平直,島嶼較少。
3.氣候特點
北極地區氣候十分寒冷,北冰洋附近以苔原氣候為主,格陵蘭島內陸為冰原氣候。北冰洋的冬季從11月起到次年4月,長達6個月;夏季僅有7、8兩個月。最暖月8月均溫只有-8℃。最低氣溫可達-70℃。年降水量一般介于100~250毫米之間。
南極地區氣候也十分寒冷,素有“冰雪高原”、“淡水冰庫”之稱。南極大陸98%被冰雪覆蓋,冰蓋平均厚度有2 000多米,是地球上最高的大陸,比亞洲平均高度高2倍多。但除去巨大的冰蓋,平均高度僅有410米。冰山是該大陸附近海面常見的一種自然景觀,是因重力作用下大陸冰川下滑崩裂入海而成。據統計,南極洲大陸周圍海上的冰山有1萬千米3。南極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庫,集中了全球90%的冰雪,占地球表面淡水儲量的70%多。若全部融化,世界洋面將升高50~70米,世界上許多沿海平原和島嶼、低地將被淹沒。
南極也有“白色的沙漠”之稱,它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陸。干旱是因低溫寒冷所致,南極大陸的年均降水量只有55毫米。降雨量從沿海向內陸呈明顯下降的趨勢,沿海地區,冷暖氣流交匯,降水量較多;內陸冰川廣袤,常年受極地高壓控制,氣流收縮冷卻下沉,降水少,使內陸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0毫米,南極點附近幾乎沒有降水。
南極被稱作世界的“風極”、 “暴風雪的故鄉”。全洲平均風速17.8米/秒,沿岸地面風速常達45米/秒,最大風速可達100米/秒(12級臺風,風速32.6米/秒)。
南極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堪稱“世界寒極”。每年11月到次年3月的“夏季”,氣溫相對高些,但仍然在0℃以下;每年4月到10月的冬季,最低氣溫可達-89℃,形成終年寒冷的冰原氣候。“酷寒”是因為緯度高,太陽高度較小,得到的太陽輻射少,且地勢高,終年受極地高壓控制,來自極地高壓的極地東風加劇了寒冷程度。
同處高緯度地區,南極洲比北冰洋更寒冷,因為海洋的熱容量大于陸地,海洋降溫慢;南極洲地勢高,極地東風從高處吹向低處,風力強勁,加劇了寒冷程度。而北冰洋則地勢周高中低,風力較小。南極洲厚厚的冰雪把太陽輻射的75%~90%反射回去,地面得到的很少。而北冰洋地區地勢低,得到的太陽輻射較多,加上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溫作用,氣溫相對較高。
4.豐富資源
北極地區自然資源很豐富,包括礦產、生物、水力和風力等資源。礦產資源主要有石油與天然氣。據估計,該地區潛在的可采石油儲量有1 000億~2 000億桶,天然氣在50萬億~80萬億米3之間。北極將成為人類最后一個能源基地。這里煤炭資源豐富且煤質優良,可直接用于能源和工業原料。另外還有鐵礦、銅、鎳、金、金剛石、鈾和钚等礦產,其中鈾和钚被稱為戰略性礦產資源。代表性動物有北極熊、北極狐、馴鹿等。代表性植物有苔蘚、地衣。
南極洲也有藏量豐富的礦物資源,目前已經發現的就有220多種,包括煤、鐵、銅、鉛、鋅、鋁、金、銀、石墨、金剛石和石油等。也有釷、钚和鈾等稀有礦藏。據科學家估計,在羅斯海、威德爾海和別林斯高晉海蘊藏著150億桶的石油和3萬億米3的天然氣。南極洲煤的蘊藏量大約有5 000億噸,維多利亞的煤田面積就達2萬千米2。代表性植被是苔蘚、地衣。代表性動物有磷蝦、企鵝、海象等,其中富含蛋白質的磷蝦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群。
5.“獨特”時間
地球上所有經線都聚到極點,無時區的劃分和時間的標準,因缺乏共同標準,在極地工作的考察隊員都使用本國時間。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分別位于南、北兩個半球,極晝、極夜出現的季節正好相反,極晝期是科考的最好時間。
6.科研寶地
目前已有18個國家在南極建立了140多個科考站。我國在南極建立了三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位于喬治王島南部(62°12'59\"S, 58°57'52\"W),建于1985年;中山站建于1989年,位于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69°22'24\"S, 76°22'40\"E);中國首個南極內陸考察站正式命名為“中國南極昆侖站”,位于(80°25'01\"S,77°06'58\"E)。此外,中國在北極也有科學考察站,我國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中國北極黃河站(78°55′N,11°56′E)在挪威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新奧爾松。
7.環境保護
南極的臭氧層“空洞”最為嚴重,但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解釋。為保護它不再受到破壞,由美國、蘇聯、英國、法國、日本、比利時、挪威、新西蘭、澳大利亞、阿根廷、智利和南非等12個國家于1959年12月1日在華盛頓簽訂了《南極條約》。該條約主要內容是南極的利用只限于和平目的,促進科學考察中的國際合作,禁止進行一切軍事活動和任何核爆炸或處理放射性廢物等。我國于1983年5月9日加入南極條約組織。《南極條約》的簽署,對緩和有關國家對南極的領土紛爭,促進各國在南極考察方面的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