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外重視本國語言推廣的經驗值得我國教育界予以重視。完善我國的語言政策,逐步解決漢語與其他語言的關系問題,不僅能使語言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的經濟發展,而且可以維持語言和文化的多樣化、自由化。
關鍵詞:語言政策;國外語言;比較研究
一、法國的母語保護政策
1.法語特權地位的丟失
17世紀后半葉至18世紀末,法語在歐洲享有很高的聲譽,逐漸代替拉丁語成為國際上的外交語言。法語國際外交特權地位的丟失始于1919年的《凡爾賽條約》。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巴黎舉行會議,起草《凡爾賽條約》。這次會議打破了近兩百年來會議文件只用法文文本的慣例,美國、英國都堅持要用英文和法文兩種文本,法語在國際外交上的特權地位從此結束。
2.英語“入侵”法語
如果說《凡爾賽條約》是法語在國際外交特權地位結束的標志,諾曼底登陸則為英語“入侵”法語打開了缺口。1944年6月6日,英美盟軍部隊在諾曼底登陸;8月25日,巴黎解放。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美國為了挽救西歐的資本主義制度,提出了復興歐洲經濟的“馬歇爾計劃”。法國通過“馬歇爾計劃”得到了經濟援助,同時也受到了英語和美國文化的深刻影響。在經貿往來中,法國認為英語作為經貿語言有利于經貿交流,英語詞匯隨著進口的美國貨一起被引進法國,廣播、電視、報刊中大量使用英語語詞,許多人認為這是時代的需要。美國不斷擴大英語的影響范圍,動搖了法語在國際外交和文化交流中的地位,這些引起了法國政界和文化界人士的警覺。他們認為,法語是法蘭西文化的組成部分,它不僅是法國人的精神財富,而且是所有使用法語者的精神財富,因此要采取措施保衛法語和法蘭西文化的地位。
3.法國政府采取的保衛法語的措施
法國成立了“國際法語理事會”“法語國家和地區高級委員會”“法語高級理事會”“技術用語研究委員會”等,這些機構在法語規范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同時,法國還頒布了一系列旨在保護法語的法律和法令。為了遏制英語的“入侵”,國民議會議員勒杜荷赫和巴斯等人聯名向議會提交關于保衛法語的提案,該提案于1975年12月31日經議會一致通過,人們稱它為《巴斯——芬里奧爾法》。該法律規定,商品名稱及其使用說明書、招生廣告、勞務合同、財務登記、節目預告、新聞報道都必須使用法語。
二、新加坡的華語政策
1.新加坡的基本語言狀況
新加坡經濟發達、環境優美,具有引人注目的多種族以及多元文化,是世界上除中國以外華人最集中的地方。新加坡社會一直是華族、巫族(包括馬來人和印尼人)和印度族三大民族的語言在不同社區、不同場合中通行著,再加上原先殖民者的英語,這些是新加坡名義上的4種官方語言。三大民族的語言本身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方言,中國移民自然也就說著屬于閩語、粵語、客家話、吳語、北方話等多種不同的方言,因此,新加坡素有種族博覽會和語言(方言)博覽會之稱。
2.新加坡重視推廣華語運動
國家的語言政策問題是人們普遍關注的政治敏感問題。語言問題處理不好,可能會引起民族沖突,從而影響國家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因此,新加坡政府對敏感的語言問題一直是持慎重、靈活和實用主義的態度。
1979年,新加坡政府發起了常年性的“推廣華語運動”,以便使華語最終成為新加坡華族同胞的通用語言,加強華人乃至整個社會的語言交際。為此,新加坡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措施。比如,規定政府及法定機構的華裔員工在辦公時間內要用華語交談;電臺、電視臺逐步取消方言節目,代之以華語節目;華裔新生兒的出生證、國民的身份證等重要證件也要加上漢語拼音;等等。
3.新加坡語言政策的特點
傳承性。政府把殖民主義者強加給殖民地的語言(英語)維持下來,把它規定為官方語言之一,并且逐漸使它生根于全社會進而成為家庭語言。
實用性。新加坡語言政策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典型的實用主義的多語言政策,既考慮到國家的歷史淵源和地理位置,又考慮到國家的現實狀況和未來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既兼顧了國內復雜的族群關系和利益平衡,又著眼于各民族的團結和統一。
平衡性。新加坡的語言政策體現了國內各種族及其語言的平等,避免了任何形式的語言沙文主義,又有助于各種族文化及其語言的傳承和發展。新加坡在語言政策上找到了一個平衡點,雖然不能滿足所有種族、所有人的需求,但大多數新加坡人能夠接受這種政策。
三、美國語言政策的主要特質
1.排他性
20世紀末美國出現的“唯英語運動”,集中代表了美國主流文明的語言文化,導致20多個州制定了“英語為官方語言”的政策,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排擠和打擊非主流語言。印第安語的滅亡就是在以英語為中心的美國語言文化排擠和打壓之下,迫使印第安人逐步放棄自己的母語轉用英語造成的結果。
2.一致性
美國語言的一致性也就是英語一統天下,堅持英語統一北美大地上的其他語言。美國政府認為,保證英語的統治地位就是保障國家統一、社會平等,否則就會導致國家分裂、社會不平等。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除印第安人外,美國人都是外來移民及其后裔。到目前為止,大多數民族在美國都有其移民或后裔。一個民族的移民通常會帶去一種文化和語言,然而不管先來還是后到,移民們都不得不進行自我調整,迅速拋去原來的文化傳統和語言習慣,盡快地變成美國人。
美國語言文化及其政策對維護美國多民族移民國家的語言一致和國家統一來說,是一個極為有利的因素。美國語言政策的力量并不在于政府明文規定的法律、法令以及規定,而是在于基層的、迂回的、隱性的政策。顯然,美國的語言政策有利于其倡導文化的發展。
四、法國、新加坡、美國語言政策對我國的啟示
不管是政治家還是國際語言學家都在不同程度地思考如何完善國家語言政策,為維持和開發走向全球化的語言資源奠定基礎。
法國政府在法語保衛戰中,不僅保衛語言,而且捍衛法國文化,捍衛它的民族性,捍衛它在國際上的影響和地位。法國主張多極世界,法語是法國反對美國霸權主義和單極世界的重要工具。新加坡面對多元語言、多元文化的語言政策不僅值得語言學家研究,而且值得政治家、經濟學家和教育家們認真思考、探討和借鑒。美國的語言政策是維護英語的絕對權威、排斥和打擊其他語言,以“褒揚英語、排貶他語”為特征的美國語言文化及其支撐的語言政策構成了一個能熔化、消解其他語言的熔爐,有效地維護了英語的地位及其世界霸權地位的擴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些經驗至少可帶給我們如下三點啟示。
其一,在語言觀念和意識方面。語言是國家的資源之一。在國家語言政策中要把語言與國家的經濟和貿易發展聯系起來。在世界經濟日趨一體化的今天,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以上三個國家語言政策制定者高遠的政治和經濟眼光。
其二,國家語言政策充分考慮和尊重所有國民的語言權利,在大力加強本國母語教學以提高全民語言交際能力的同時,提供政策和經濟支持,尊重、引導語言文化的發展,努力維持語言生態平衡。避免由于語言問題可能引起的民族沖突或社會矛盾,也是建設和諧的多語言和多元文化社會的需要。
其三,重視語言學習以及語言人才的培養。政府在語言政策制定和語言規劃實施的過程中,均投入了大量資金來進行語言項目的研究和開發。這不僅使人們掌握了全面參與國家建設所要求具備的語言技能,而且使人們學會了新的思維方式,既提高了國民的文化素質,又增強了國民在國際社會中的競爭能力。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與全球范圍瀕危語言現象日益加重的今天,完善國家語言政策,逐步解決漢語與其他語言的關系,不僅能使語言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經濟發展,而且可以維持語言和文化的多樣化和自由化。
責編:趙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