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介語石化是二語習得中的一個普遍現象。因此,在高職高專院校英語口語教學中,只有既注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又注重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在教學形式的設置、交際策略的使用、意義和形式的處理、教師和學生話語的安排上作出客觀、正確的安排,并選擇最佳的語言輸入方式,才能有效地避免暫時性石化現象,從而使中介語在永久性石化之前最大限度地得到發展。
關鍵詞:中介語石化;高職高專院校;口語教學;語言能力
1969年,美國著名語言學家Selinker在劍橋國際會議上首次提出了石化(interlanguage)這一術語。1972年,他在發表的題為Interlanguage的論文中對中介語這一概念進行了詳細闡述,并確立了它在二語習得研究中的地位。石化是指語言學習者在第二語言或外語習得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目的語知識系統的連續體,它介于母語與目的語之間,并隨著語言輸入的不斷增加而逐漸向目的語靠近。如果中介語隨著學習者年齡的增長和學習量的增加最終達不到目的語這個終點,也即結構系統(如語言項目、語法規則、系統性知識)得不到進一步發展,而趨于固定下來的狀態,這就是石化的表現。
從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情況來看,中介語的發展基本上都遵循一定的模式:在中小學階段,學生的英語知識不斷積累,英語能力持續、穩步提高;進入大學以后,英語專業的學生在大一、大二階段英語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突飛猛進,隨后進入“高原期”,而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則由于種種原因,英語能力也處于穩定狀態。盡管這種狀態是暫時的石化,不是永久性的石化,但仍然妨礙了學生英語能力的正常發展。筆者從中介語石化現象的成因出發,結合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特點,分析高職高專院校英語口語教學中存在的一些片面觀點與做法,旨在使口語教學能在學生的語言能力產生永久性石化之前最大限度地得到發展。
一、中介語石化現象的成因
綜觀國內外許多著名語言學家的研究,關于中介語石化現象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五種說法。
1.交際反饋說
Vigil與Oller認為,在交際過程中,說話人(或學習者)與聽話人(主要是對目的語掌握較好的人)之間存在兩種信息交流:一種是“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另一種是“認知”方面的信息交流。前者通過超語言的形式,如面部表情、聲調或手勢來實現;后者包括事實、猜想與信念。兩種信息的交流有肯定的、中立的和否定的三種情況。其中,肯定的情感反饋和肯定的認知反饋會鼓勵學習者繼續使用同樣的語言形式或表達方式,因而易導致石化;而肯定的情感反饋和否定的認知反饋一方面會鼓勵學習者繼續進行言語交際,另一方面又使其對自己的言語作一些變化與修改,因而能使中介語處于一種不穩定的狀態之中,故能防止石化現象的產生。
2.交際策略說
Coulter與Selinker都發現,學習者在具備了一定的語言能力后,傾向于使用回避、簡化等交際策略去克服交際中存在的困難,以達到交際目的。由于交際目的已達到,學習者要么完全停止學習,要么不再像學習初期那樣注重語言能力的提高,因而產生了石化現象。
3.正確形式輸入說
Lyster認為,石化現象的形成與缺乏正確的語言形式的輸入相關,而對受“浸潤式”教學的學生來說,中介語出現石化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所使用的教材中安排的學生之間的交談超過了教師與教材提供的正確的語言形式的輸入,因而產生了石化現象。
4.學習策略說
Selinker發現,學習者的學習策略也是石化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之一就是簡化。盡管Selinker將母語遷移(最明顯地表現在中介語的語音與句法結構上)、過度概括(學習者從目的語的某些規則和用法出發,錯誤地推知另一些規則與用法)和學習策略并列在一起,但它們實質上也屬于導致石化的學習策略。
5.交際壓力說
Higgs與Clifford認為,如果學習者經常處于交際壓力之下,即其語言能力不能滿足交際任務的需要,也會產生石化現象。
二、高職高專院校英語口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高職高專院校英語教學的總體目標在于培養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力求使學生通過切合實際的學習過程打下一定的基礎,在日常或涉外工作時能更加熟練地掌握和使用英語。因此,在高職高專院校英語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有意識地努力為學生創設交際性的口語活動情境,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口語實踐來培養學生應用英語的能力。但由于高職高專學生整體語言水平較低、練習口語的動機不強、考試壓力過大以及受課堂教學形式以及師資水平的局限等,學生英語能力培養過程中存在著一些片面的觀點與做法,導致學生英語能力的石化,具體到口語教學中,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教學形式
由于近年來高職高專院校擴大了招生規模,而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大多數高職高專院校英語口語教學都是以大班形式上課,教師組織的“結對子”活動和小組活動,難以保證學生有均等使用語言的機會,也沒有考慮到學習者的個體差異,性格活潑的學習者往往滔滔不絕而性格內向的學習者卻沒有開口的機會。如此一來,性格內向的學習者會產生很強的焦慮感和交際壓力,進而導致語言的石化,學生的口頭交際能力就很難得到提高。
2.交際策略
近年來,隨著交際法教學的引入,不少教師把交際能力的培養作為交際法教學的唯一目標,鼓勵學生使用回避、換說法或簡化等交際策略來達到交際的目的,卻忽略了語言的準確性。Ellis指出,學習者過分成功地運用各種交際策略彌補語言知識的不足就會導致一種錯覺,認為沒有必要再學習目的語的語言新知識,由此出現了中介語的石化現象。
3.意義與形式
一些教師認為,語言是交際工具,所以應強調意義的表達,無須強調語言的形式,即使學生在學習中犯錯誤,也要盡量少糾錯或不糾錯,否則易使學生產生焦慮,不利于他們交際能力的培養。這實際上只是看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上述“正確形式輸入說”說明,重意義輕形式的做法讓學生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以致反復出現錯誤,直至產生石化現象。不僅如此,一部分學生的錯誤如果長期得不到糾正,就會被其他學生當做正確的輸入,最后導致由個體石化產生群體石化的現象。
4.教師話語與學生話語
一些教師認為,在課堂上要盡量減少教師話語時間而增加學生交談時間。誠然,缺乏練習的學生無法在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上有所提高,但由上述“正確形式輸入說”可知,缺乏正確語言形式的輸入,也會導致學生語言能力的石化現象。從這個角度來看,一方面由于高職高專的學生整體語言水平較低,如果課堂上給學生過多的時間進行口語練習,不僅會導致不正確的詞匯、語法形式等相互輸入,而且來自母語的語音語調遷移也會使學生無法聽懂和使用地道的語音語調;另一方面由于學生缺乏對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很容易產生語用方面的負遷移,從而產生石化現象。因此,這就形成了高職高專院校英語口語教學質量無法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停滯不前的局面。
三、中介語石化現象對高職高專院校英語口語教學的啟示
從以上分析中介語石化現象產生的原因和高職高專院校英語口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以看出,石化現象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可以縮短石化的時間和防止部分語言項目的石化,這就給高職高專院校英語口語教學帶來了新的啟示。
首先,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口語教學中,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并在此基礎上,尋求最佳的形式來組織課堂交際活動。研究表明,口語教學中的“結對子”活動和小組活動等合作語言學習的組織形式具有如下優點:學習者在小組中進行交流時的焦慮程度遠遠低于當著全班學生回答問題的焦慮程度,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依賴有助于增強學習者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而焦慮程度的大大降低以及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增強必然會降低交際壓力,從而有效地避免語言石化現象的產生。
其次,在運用交際法進行教學時,對學生交際策略能力的培養應把握好“度”。在鼓勵和培養學生運用交際策略時,要避免本末倒置的現象。正如Scovel所指出,課堂上學生遇到交際壓力時,教師應努力幫助學生控制并調整他們的焦慮情緒,使學生的心理處于一個平衡狀態,督促他們敢于面對并有效地克服交際的困難,而不是通過回避等交際策略手段去逃避交際的任務,從而減弱心理焦慮。在教師的幫助下使用正確的語言知識達到交際目的,這在英語學習的初級階段尤為重要。
再次,對學生口語中的錯誤不能漠然視之。這一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是否糾錯,而在于如何糾錯。教師要向學生提供肯定的情感反饋,要熱情友好,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此外,教師還要巧妙地指出學生語言中的錯誤,既要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又要使學生不感到有失顏面,如用正確的形式將學生以錯誤的方式表達的意義重講一遍、記下學生的錯誤、課后個別指出等。
最后,在口語教學中,應適當安排一些教師話語。這可以促進課堂教學的組織,還可以使學生的語言習得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一般來說,教師話語可以是學生練習之前的角色安排與任務要求,也可以是其后的總結和歸納。教師還可以直接作為一員參與學生的交際活動。當然,在口語教學中,能給學生提供正確輸入的還有一些語言能力強、口語較好的學生,教師在安排配對練習或小組練習時,要盡量避免將語言能力較差的學生安排在同一對或同一組,要盡量考慮學生語言水平的差異,在人員安排上體現出層次性。
總之,從中介語石化現象的成因可以看出,高職高專院校英語教師在口語教學中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實際操作中也存在一些缺陷:一方面以某些方式企圖帶動學生交際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又限制了他們語言能力的發展,導致了石化現象。因此,在高職高專院校英語口語教學中,只有既注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又注重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在教學形式的設置、交際策略的使用、意義與形式的處理、教師與學生話語的安排上作出客觀、正確的安排,并選擇最佳的語言輸入方式,才能有效地避免暫時性石化這一現象,從而使中介語在永久性石化之前最大限度地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慧媛.關于語言僵化現象起因的理論探討[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3).
[2]戴曼純.關于交際語言教學法的幾個常見錯誤觀點和誤解[J].外語教學,1998,(4).
[3]戴煒棟,牛強.過渡語的石化現象及其教學啟示[J].外語研究,1999,(2).
責編:曉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