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大學生就業難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從社會結構方面講,大學生就業難是由諸多因素造成的。職業生涯規劃可以使大學生認識自我、了解社會、了解職業、增強信心,促使他們實現設定的目標。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形勢;指導政策
一、當前就業形勢和相關政策
1.當前就業形勢分析
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將有630多萬,加上往屆未實現就業的大學生,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導致部分企業發展失利,求職人數激增、經濟增長放緩,使得今年的高校應屆畢業生將面臨著更大的就業壓力。
我國是人口大國,勞動力供大于求是歷史遺留性問題。1999年~2005年,高校擴招速度平均每年增長20%,最高時曾超過40%,而同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大體在10%左右,高等教育發展速度超出了社會對人才吸納能力的增長速度;傳統高等教育理念的影響,使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滯后于社會需求。這些因素都直接導致了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2.相關指導政策
為了促進廣大高校畢業生就業,《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規定,大中專院校必須開設實踐課程,“專業技能課程學時一般占總學時的三分之二,其中頂崗實習累計總學時約為一學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也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各地抓緊實施3年100萬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計劃:從2009年到2011年,組織100萬離校但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參加就業見習。
二、當前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現狀
1.“奔奔族”和“啃老族”現象
盡管我國高等教育在2006年已經邁入大眾化階段,但基礎教育仍在強調“升學”和“應試”。雖然國家一再倡導素質教育理念,但由于優質教育資源相對稀少,基礎教育在實際操作中仍然以升學為導向,初中生被告知“考上重點高中就好了”,高中生被告知“進了大學就好了”,這樣給學生造成的印象是“上大學就是出路”“考上大學等于找到了好工作”。如此,考上大學的“驕子”對“出路”和“收入”抱有較高的期望值,可是真正等到畢業時他們才發現,就業競爭的壓力是如此巨大,花費巨資上了十幾年學后要想通過工資“收回成本”則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于是,大學畢業生要么加入“奔奔族”,要么因為“高不成、低不就”寧愿“啃老”也不愿意接受待遇差的崗位。
2.給自己制造障礙,專業對口情結嚴重
據對應屆畢業生的調查顯示,目前有近八成的學生找工作的重要標準是專業對口,專業對口情結在專科生和研究生中表現得最為突出。持該觀點的畢業生表示,找專業對口的工作適應期短、發展潛力大,工作后很快就能得心應手,且所學的專業知識不會丟。盡管現實中找一個專業對口的工作十分不易,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正在接受“專業只不過是找工作的敲門磚,第一份工作肯定不會是最滿意的”這種觀念,但仍有近半已經從事非專業對口工作的受訪者表示:一旦有機會就會跳槽到和自己專業相關的崗位。對于這種現象,一些教育專家認為,這是大學生自己給自己的求職之路設置障礙,因此建議他們把目光放長遠一些。對此,筆者并不完全贊同。雖然學生在報考大學選擇專業時有一定的盲目性,但就業難的主要問題出在高等教育機構自身,高校爭相開設熱門專業,因為熱門專業生源好,這就極易造成相關專業畢業生“供大于求”;高校專業教育和專業培養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只注重傳授知識,而不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有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所學的專業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用處不大,這就必將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和學生對所學專業忠誠度的下降。
3.求職成本太高
求職成本主要集中在簡歷制作、形象包裝、各種職業培訓證書和交通、通信費用等方面。華中人才市場通過對2009年上半年參加招聘會的數千名畢業生進行調查發現,畢業生求職成本在大幅上升,每生平均花費達2000元。
4.求職時機把握不準
據調查,春節前是各大企業的用人高峰期,但各大院校特別是專科院校的畢業生還要在學校上一學期課,因此他們無法抓住這個機會。春節后則是各大企業的用人低谷期,卻是各大院校畢業生的求職高峰期。從目前的狀況來看,高校應該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延長學生實習期,并對實習時間進行調整,以適應用人單位的需求周期。
三、對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建議
1.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近幾年,許多業內人士認為,職業生涯規劃可以使大學生認識自我、了解社會、了解職業、增強信心,促使他們實現設定的目標。實際上,有近一半的學生并沒有制定過職業生涯規劃,即使制定了職業生涯規劃,其內容也多泛泛而談。原因很簡單,職業生涯規劃是學生設計5年、10年甚至幾十年以后的事情,這對人生閱歷淺、社會經驗少的學生而言,困難是不言而喻的。所以,筆者認為,教育、引導學生科學制訂上大學期間的成才計劃是關鍵,因為只有使大學生先成才,才能好就業。因此,建議大學生依據專業培養目標和就業定位,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需求,往屆畢業生的實際工作經驗和切身體會;圍繞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專業操作技能的培養、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社會實踐鍛煉等制訂學習成才計劃,并做到一學年一總結一修訂,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2.切實轉變觀念,切忌好高騖遠
當前大學生就業難,主要難在觀念的轉變。我國高等教育僅用了很短的時間就實現了向大眾化階段的跨越式發展,但觀念的轉變卻需要很長的時間。高校要轉變教育觀念,要注重因材施教和培養目標多樣化,使教育結構和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相結合,減少結構性失業;家長也要改變傳統觀念,以減輕學生因家庭期望值過高所形成的壓力;大學生更應轉變就業觀念,從“天之驕子”的光環中走出來,將自己定位于具有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建設者,自愿從一般性的工作做起,從基層做起,從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做起。有人說,只聽說過大學生失業,沒有聽說過農民工失業。此話雖不嚴謹,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就業觀念差異所導致的結構性失業問題。
3.樹立“在實踐中成長”的理念
2009年教師節前夕,溫家寶總理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看望師生時指出:“從國內外的比較看,中國培養的學生往往書本知識掌握得很好,但是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還比較缺乏。這應該引起我們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說我們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比較重視認知教育和應試的教學方法,而相對忽視了對學生獨立思考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為此,高校應以教育部相關文件為指導,組織學生參加實習實訓課,參加社會實踐,使學生樹立“在實踐中成長”的理念。一些高校的實踐表明,就業指導僅靠說教達不到理想效果,組織畢業生到基層那些求賢若渴的用人單位去看一看、聽一聽,或是組織校友中的成功人士來校講述自己在基層就業的經歷和成就,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指導作用。大學生在基層實踐中要做到:認真敬業,勇承重擔,提高交際技能,善于發現變化并且適應變化,摒棄各種錯誤觀念,不斷開拓進取、不斷開發新技能。這些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思想與實踐的碰撞和不斷成長的過程。
4.鍛煉人際交往能力
中國社會調查所對大學生就業的調查樣本顯示,已就業的大學生對工作的總體滿意率為38%,對現有工作不滿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工作性質及內容、薪金待遇、人際關系等方面。對人際關系的不滿意反映了大學生初入職場時對社會的不適應和人際交往能力的欠缺。因此,大學生實習期間要強化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通過與社會接觸,經歷由“學生”到“社會人”的過渡,他們會發現社會比想象的要復雜,有些事情是很殘酷、很現實的,但也能從中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這也再次論證了大學教育不僅僅是要學習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學會認知社會。
參考文獻:
[1]戴爾·卡耐基.卡耐基成功學教程[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9.
[2]卞權.公關策劃藝術[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
責編:趙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