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學校出現后,法治思想就在學校管理中逐漸體現出來。在奴隸社會時期,學校管理思想流派眾多;在封建社會時代,學校管理德、法并舉,嚴刑酷治;近代以來,學校管理日趨法治化。
關鍵詞:法治思想;學校管理;演變
中國古代的“法治”其實是“刑治”,從秦代的“墨”“劓”“宮”“刖”“殺”到《唐律疏義》中的“笞”“杖”“徒”“流”“死”,輕至皮肉之苦,重到誅滅九族,這說明中國是一個重刑國家。中國古代的法治思想和現代文明下的法治思想是不同的概念,現代法治不僅注意到法治的社會功能、意義,更強調法律、法規、制度的社會公正性和合理性。這里,筆者僅從普遍意義上探討法治思想在學校管理中的發展和演變。
一、奴隸制時期學校管理中的法治觀念
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家楊賢江曾指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敝袊膶W校大約是在氏族社會末期出現的?!吨芏Y·春官宗伯》載:“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倍偈嬖凇洞呵锓甭丁分姓f:“成均,均為五帝之學?!薄抖Y記·王制》中載有虞氏之學為“庠”的傳說。到了奴隸制社會,真正的學校才出現,同時也出現了學校法治思想的萌芽?!抖Y記》中記載了西周時小學、大學、鄉學的教育狀況,“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在治校方面,也有了一些考核和獎懲制度?!抖Y記·學記》:“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睂τ诘滦胁缓细竦膶W生采取嚴格措施,行“禮”以感化之,再三告誡后如不悔改,就流放遠方再不使用。至春秋時期,官學衰落,學術下移,私學興起,學校管理較為靈活,如孔子主張的“德主刑輔”論,“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管子·弟子職》中就記載了從飲食起居、衣著服飾、課堂教學、課后修習等方面的學生管理規定。比較著名的還有墨、法兩家學派。墨家強調獎懲分明,強化紀律的管理制度,其弟子必須守規,違者要受到處治。法家則提出“禁二心私學,以法為教,以吏為師,耕戰,燔詩書而明法令”的管理思想,提出對私學要采取“禁其行,破其群,散其黨”(《韓非子·詭使》)的措施,這在客觀上促進了封建王朝的統一,但是在思想和實踐上則是一種倒退。
二、封建時代學校管理中的法治思想
隨著歷史的發展,封建社會以法治管理教育的力度不斷加大。秦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在法家理論的指導下推行“法治”,“廢先王之教,禁私學,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漢朝采用董仲舒的建議,重視知識分子,允許開辦私學,廢除“挾書令”,采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太學以養士”的教育政策,加強學校管理,形成了太學、鴻都門學、宮邸學、郡國學、縣道邑校、庠序等官學和書館經館等私學組成的學校教育體系,并且對教師、學省、入學資格、考試和出路等進行了規定?!啊洞呵铩反笠唤y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漢書·董仲舒傳》)由此融合德治、法治、禮治等諸多思想為一體的禮制,成為中國封建王朝一直奉行的政治思想和學校管理思想。
至兩晉時期,學校管理松弛,“考課不厲,賞黜無章”(《宋書·五行志》)。至隋唐時期,學校教育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學校種類之齊全、管理之嚴密、生徒之眾多為前代所無法相比。如唐高宗時期審定了《五經正義》,把它作為明經科考試的標準;頒布了《唐律疏義》,把它作為明法科考試的標準;把儒家經典分為大經、中經和小經作為考試的內容;將科舉制和學校教育相結合選拔人才,加強中央集權。《大唐六典》以法規形式對中央官學的入學資格、專業、課程設置、修業年限、畢業資格、教師的官品地位及學校管理人員的設置等進行了詳細規定,堪稱系統的“學校設置法”。對學生無理取鬧、怠慢師長、強暴斗打、藝業不勤、酗酒喧爭、聚為朋曹、崇飾惡言、肆意斗訟等行為皆有懲罰。這對其后宋元明清的學校管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宋襲唐制,重視科舉而輕視官學,歷經范仲淹主持的“慶歷興學”、王安石主持的“熙寧興學”、蔡京主持的“崇寧興學”三次興學之后,才建立起完備的官學教育體系,并且在教師管理和學生管理方面形成了一些規章制度,如興辦地方學校的詔和令、熙寧八年的“教官試”和具有特色的分齋教學制度。明代采取嚴酷的教育管理制度,實行文化專制,大興文字獄;尊經崇儒,強化理學;頒禁例加強對國子監、地方學校的學生管理。國子監設立“繩衍廳”,凡“諸師生有過及廩膳不潔”,則書之集衍簿,嚴重者加以“發遣安置”。“議論他人長短”“交接為非”者嚴加治罪甚至法外用刑。
清代的學校管理采取“一仍明舊”“興文教,崇經書,以開太平”的政策,廣興學校,嚴定學規。影響較大的學規有順治九年頒布的《臥碑文》(1652年)、康熙三十九年頒布的《圣諭十六條》(1700年)、雍正二年頒布的《圣諭廣訓》(1724年),對學生的為人、求學、思想、生活以及教師的教學等按律管理,其實質是禁止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問題,剝奪他們出版和結社的自由,要求他們忠于君主,否則予以“酷治”。例如:雍正四年江西考官查嗣廷用《大學》中的“維民所止”四字作為科舉考試的題目,被認為“維止二字,意在去雍正二字之首”,遂被革職下獄,病死獄中后,還被戮尸梟首,家屬被坐死流放,家鄉浙江省停止鄉試和會試6年。
三、近代學校管理中的法治思想
自1840年鴉片戰爭起,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反抗外侮、追求富強成為中國最急迫的社會政治問題。在強大的社會壓力下,清政府被迫進行教育改革,創建了外國語學堂、軍事學堂和技術實業學堂等近代意義上的學校,并在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育管理等方面有了現代學校體制的萌芽。1903年,張百熙、張之洞等奏擬了《奏定學堂章程》,對學校系統、課程設置、學校管理等都作了具體規定,并在全國頒布實施,《奏定學堂章程》成為我國近代第一個真正貫徹執行的學校體系。1905年,科舉考試被廢,設立學部,制定了《女子小學堂章程》《增訂各學堂管理通則》《改良私塾章程》等規定,其取法日本,諸多抄襲,不切實際,反映了清末統治者左右搖擺的意志,但畢竟確立了近代教育制度在中國的地位,促進了近代學校的發展。
中華民國成立后,國民政府頒布了大量的法規加強學校管理。1912年,臨時政府頒布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以法令的形式規定“凡各種教科書,務合于共和民國宗旨,清學部頒布之教科書,一律廢止”“小學讀經科,一律廢止”“廢止獎勵出身”,同時頒布了《普通教育暫行課程之標準》,規定了小學、中學和師范學校的課程及教學時數,開始了課程改革,以后教育部又臨時頒布了一系列學校法令及課程標準。在蔡元培任教育總長期間,曾先后頒布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大學令》等多部教育法規,由此形成我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教育立法的高潮。1927年,蔣介石在政治上實行一黨專政,在教育方面實施黨化教育,制定了《學校施行黨化教育辦法草案》《各級學校黨義教師檢定條例》《學校規程》《實施義務教育暫行辦法大綱》等管理制度,將“一個政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的專制主義統治在教育領域予以具體落實。
總之,新中國成立前的教育法規在吸取發達國家教育立法的某些經驗基礎上,建立了比較系統、完備和規范的學校管理制度。但從根本上說,這一時期的學校管理代表了統治階級的利益,形式盡管完備,但所反映的內容卻十分空泛,帶有封建專制性和不切實際的特點。新中國成立后,歷經初期的蓬勃發展、“文化大革命”時期學校管理的混亂、“文化大革命”后的撥亂反正,直至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頒布施行后,我國的學校管理才開始進入法治化階段?!吨腥A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法規的頒布,以及“依法治校”理念的倡導,更是標志著我國進入了全面依法治校階段。
參考文獻:
[1]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喻本伐等.中國教育發展史[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責編: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