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高永剛(1976- ),男,河南安陽人,江蘇省溧陽市人民檢察院書記員,法律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訴訟法學。
摘 要:暫緩起訴制度在德國、日本、美國等國家及地區的司法實踐中已有了良好的運行。近年來,暫緩起訴制度在我國一些地方檢察機關司法實踐試行,但缺乏法律依據及統一規范,因此,域外暫緩起訴制度的立法與司法運行經驗對我國的暫緩起訴制度的試行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暫緩起訴;起訴便宜;起訴裁量權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10)01-0077-03
一、暫緩起訴制度概述
暫緩起訴,也稱暫時不予起訴或延緩起訴制度,是指檢察機關對已經具備追訴要件的犯罪,在一定條件下,以命令被追訴人或履行一定事項代替提起公訴,若被追訴人信守承諾,在暫緩起訴期間不違背應遵守的事項,檢察官即不再對其進行追訴的制度。[1]暫緩起訴的名稱,目前沒有統一的說法。德國稱之為附條件不起訴,日本的類似規定稱之為起訴猶豫,美國的相關制度稱之為延緩起訴或審前考察監督;澳門地區稱之訴訟程序之暫時中止,臺灣地區稱之緩起訴。[2]
暫緩起訴制度本質上是一種起訴裁量制度,以起訴便宜主義作為其法理基礎,能夠很好地克服起訴法定主義的弊端,有其獨特的訴訟價值。它是對國家刑罰權的消極行使甚至放棄,是公訴權行使的形式之一,即在訴與不訴之間作出的一種暫時擱置起訴的中間處理方式,其行為本身是消極的。
暫緩起訴制度符合國際上“輕輕重重”的刑事政策傾向以及國際“非刑事化政策”的大趨勢,有利于尊重和保障人權,預防和減少犯罪,節約司法資源,提高訴訟效率。
二、域外暫緩起訴制度的適用
暫緩起訴制度在域外不少國家和地區的司法實踐中已有了良好的運行。現以德、日、美三國為例述之。
1.德國的暫緩起訴制度
在德國,長期以來以起訴法定主義為主要原則,檢察機關對所有刑事案件都必須提起公訴,但這一原則在司法實踐中受到很大的沖擊。德國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犯罪數量明顯上升,且犯罪形勢的嚴峻與司法資源不足的矛盾日趨突出,遂逐漸接受了起訴便宜主義原則,這意味著并非一切犯罪都必須提起公訴,而是要根據具體案情權衡有無追訴的必要,檢察官對某些具備起訴條件的案件,經裁量案件的具體情況后依法可以不提起公訴。德國1974年進行了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從立法上擴大了檢察院的權限,加大了檢察官的自由裁量權,并正式確立了暫緩起訴制度。在實踐中絕大多數暫緩起訴的案件,被指控人均履行了法定要求,因而從有效追究犯罪、合理配置司法資源以及從公益的角度來看,暫緩起訴制度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值得我國借鑒。
德國刑訴法153條a規定經負責開始審理程序的法院和被指控人同意,檢察官可以對輕罪暫時不予提起公訴,同時要求被指控人選擇:(1)作出一定給付,彌補造成的損害;(2)向某公益設施或者國庫交納一筆款項;(3)做出其他公益給付;(4)承擔一定數額的贍養義務。在一至三項情形中期限至多為期六個月,在第四項情形中至多為期一年。對要求、責令,檢察院可以嗣后撤銷或對期限延長一次,為期三個月;經被告人同意,檢察院也可以嗣后附予、變更要求與責令。被告人履行要求、責令時,檢察院不能再作為輕罪予以追究。被告人不履行要求、責令時,不退還他已經為履行做出的給付,并要作為輕罪予以追究。
檢察機關的暫緩起訴決定必須符合以下條件:(1)被指控人所犯罪行為輕罪;(2)必須是基于公共利益的考慮,就是看對被告人是否有必要追究刑事責任;(3)程序上,必須經負責開始審理程序的法院和被指控人的同意;(4)必須依據于一定的要求。[3]
2.日本的暫緩起訴制度
在日本,起訴便宜主義表現為檢察官享有較大的酌定不起訴的權力。日本在明治時期就采納起訴裁量主義理念,它是指雖然具備犯罪嫌疑和起訴條件,但不必要起訴時,由檢察官裁量作出不起訴決定。[4]有關暫緩起訴制度的規定于現行日本刑事訴訟法典第248條:“根據犯人的性格、年齡及境遇、犯罪的輕重及情況與犯罪后的情況,無追訴必要時,可以不提起公訴。”司法實踐中,暫緩起訴與酌定不起訴制度一并成為檢察官行使起訴自由裁量權的主要方式。為了防止起訴檢察官裁量權的濫用,日本設立了“準起訴制度”和“檢察審查委員會制度”,被害人可以依據前者要求法院對不起訴決定進行審查,而作為社會團體的后者亦可對不起訴決定加以監督。
3.美國的暫緩起訴制度
美國的暫緩起訴屬于檢察官的自由裁量權的主要內容之一,其含義是檢察官基于社會公益的考慮,根據犯罪嫌疑人的主體身份狀況以及所犯罪行的性質,可以對犯罪嫌疑人暫時不予提起公訴。同時,檢察官與犯罪嫌疑人或者其辯護律師簽訂協議,由后者承諾在一定期限內履行約定義務,如果犯罪嫌疑人在期滿前履行了上述義務,檢察官就放棄指控。目前在美國,適用暫緩起訴案件通常是未成年人犯罪和吸食毒品類的犯罪。此外,在美國,暫緩起訴的考驗期通常不得超過18個月。在檢察官作出暫緩起訴決定后,犯罪嫌疑人必須在考察期限內參加協議中規定的專門的復歸活動并被監管是否遵守規定。如果被告人表現不好,檢察官就恢復刑事起訴;而有些被告人如果在一定期限內沒有因任何罪行被逮捕,檢察官就會同意不對本罪行提起指控。暫緩起訴制度的目的,旨在為被告人提供一個在非監禁環境中復歸社會的機會,使其免受刑事起訴的恥辱。[5]
三、域外暫緩起訴制度對我國的啟示
暫緩起訴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傳統,我國漢代時期的“勿案驗,以待立狀”就具有緩期追訴刑事責任的實質精神,即古時“緩訴”的“以觀后效”。但目前我國立法尚無規定暫緩起訴制度。自2000年武漢市江岸區檢察院首次提出后,暫緩起訴制度逐步推廣到山東、長春、上海和南京等地。暫緩起訴是檢察機關起訴裁量權的具體運用,它可以妥善處理不起訴與起訴之間的空間,發展和完善我國的公訴制度。但是,由于缺乏法律的規范和理論的指導,各地的認識十分模糊,做法也極不統一,因此有必要適當借鑒域外經驗,立足國情在立法上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中國語境下的現代暫緩起訴制度。
1.暫緩起訴的適用對象
司法實踐中,暫緩起訴的適用對象并不一致,美國以未成年人為適用對象,日本把年齡作為一項考察要素。基于我國刑事司法的現狀,其適用對象目前應以未成年人為宜,未成年人處于青春期,身體和心智尚未發育成熟,實施的犯罪大多屬沖動所為。未成年人的辨別是非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較差,思想單純,思想既有易受不良思想腐蝕的一面,又有容易教育改造的一面。對未成年人適用暫緩起訴,也是刑事司法國際準則對少年司法特殊要求的具體化。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則》針對已經觸犯法律的少年規定:“應充分注意采取措施……以便促進少年的幸福,減少根據法律進行干預的必要,并在他們觸犯法律時,對他們加以有效、公平及合乎人道的對待”。考慮到犯罪的具體情況以及未成年人的可塑性強,對那些犯罪情節較輕,社會危害和影響較小,主觀惡性不深,能真誠悔改的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既可以避免他們到監管場所交叉感染,形成惡性循環,又可以使他們從此分清是非,做到預防、挽救、教育、感化與打擊并舉,更好地維護社會的穩定。同時暫緩起訴作為一種有益的探索途徑,有利于今后條件成熟時逐步擴展到適用于其他行為主體,體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原則。
2.暫緩起訴的適用條件
鑒于國外暫緩起訴制度傾向于輕微刑事犯罪的經驗,我國暫緩起訴的適用條件:第一,適用暫緩起訴的案件應限于自然人的輕微刑事案件,即犯罪嫌疑人犯罪情節較輕,社會危害程度不嚴重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案件,包括自訴案件和公訴案件,故意犯罪案件和過失犯罪案件。法定刑為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刑事案件一般為輕微刑事案件;第二,適用暫緩起訴的案件應是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犯罪嫌疑人承認被指控罪行的案件。
3.暫緩起訴的適用程序
在司法實踐中,應落實好暫緩起訴制度的具體運作機制。暫緩起訴制度中的決定權,即決定是否暫緩起訴以及考察期滿后是否提起公訴的權限,應當由市級以上人民檢察院的檢察委員會行駛,使暫緩起訴始終控制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在考察期間,建立以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的人員為主,由犯罪嫌疑人所在單位和基層組織配合的考察機制,如果在考察期間屆滿后,犯罪嫌疑人沒有違法犯罪并且履行了相應義務表明其確有悔改之心的,即應終止暫緩起訴,作出不起訴決定,對在考察期間有違法犯罪行為或拒不履行相應義務的犯罪嫌疑人,應立即提起公訴。
4.暫緩起訴的期間
暫緩起訴的期間是指犯罪嫌疑人履行特定義務并對其加以考察的一定期限。各個國家對期限的規定不同,德國規定為三個月、六個月、一年三個幅度;日本只規定了一個適用于少數人的更生保護期限為六個月,其余的對于起訴猶豫的考驗期沒有具體規定;美國立法也沒有明確規定,全憑檢察官自由裁量。我國的考察期限宜做出明確具體的規定,規定為從暫緩起訴決定作出之日起計算,六個月至一年較為適宜,也可以借鑒德國的規定,劃分不同的幅度,適用于不同的情況。
5.暫緩起訴的效力
檢察機關在作出暫緩起訴決定后,犯罪嫌疑人被羈押的,應變更強制措施。對于犯罪嫌疑人的扣押物,應當立即返還。暫緩起訴考驗期滿,被告人未經檢察機關撤銷暫緩起訴決定時,根據一事不再理原則,在沒有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的情況下,檢察機關不得對于同一案件再行起訴。[6]
暫緩起訴制度是隨著一個國家的社會法制相對比較健全而出現的必然產物,是現代司法文明的標志,也是法治進步的表現。在立法中規定暫緩起訴制度,可以更合理地配置司法資源。□
參考文獻:
[1]徐靜村等.中國刑事訴訟法(第二修正案)學者擬制稿及立法理由[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373-374.
[2]劉桃榮.對暫緩起訴制度的質疑[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1(1).
[3]李昌坷譯.德國刑事訴訟法典[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4]田口守一.刑事訴訟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02.
[5]美國刑事法院訴訟程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274.
[6]葉肖華.論暫緩起訴制度[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7(3):25-30.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