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邱煒煌(1958- ),男,福建南平人,中共上饒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科學社會主義和黨的建設。
摘 要: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豐富的內涵。發揮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的主體作用是其本質特點,適應黨員干部和群眾的需要是其基本要求,通過區域性探索豐富發展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其重要體現,表現形式通俗易懂是其顯著特征。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通俗化
中圖分類號:A81;D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10)01-0008-02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要求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這是強化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現實要求。然而,一些同志往往簡單地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解為“表現形式上的通俗化”。在他們看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是解決內容問題,時代化是解決現實問題,大眾化則是解決表現形式問題,“三化”彼此并列,分別解決不同的問題,這種認識顯然不科學。在我看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三化”的核心,也是基礎和前提;中國化本身就具有當代性和通俗性特點;“三化”的表述是在新形勢下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深化和發展。就“大眾化”來說,就是要從“大眾化”的視野來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具體來說,應體現以下要求:
一是群眾性,即發揮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的主體作用,這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本質特點。首先,要明確“主體地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人民群眾是主要力量,無產階級是階級基礎,黨是核心力量,政治家理論家是精英,只有充分發揮他們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的主體作用,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被人民群眾所掌握,并轉化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巨大力量,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其次,要突出“主體作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求人民大眾不但要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主動學習者,更應該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發展者、傳播者和實踐者,而絕不是被動的接受者。突出主體作用,必須相信和依靠群眾,營造寬松和諧的政策環境,鼓勵創新,寬容失敗,激發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組織群眾投身改革開放和科學發展的實踐,讓群眾自己教育自己,在實踐中正確理解并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并用鮮活的實踐豐富和發展這一理論體系。再次,要強化“主體意識”。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任務。每個社會成員,尤其是黨員干部,不能認為這只是黨中央或理論界的事,把自己當做“局外人”,而要結合本地實際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二是適用性,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要適應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的需要,這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要求。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應該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要避免以零打碎敲代替系統學習,用“花架子”沖淡思想內涵。從基層實際需要看,應突出以下內容:首先,要闡釋重大基本理論問題。在當代中國,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基本的就是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干部群眾的頭腦,圍繞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聯系,從而使人們堅定信念、增強信心。其次,要大力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真正貫徹落實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去。第三,要消除思想認識的誤區。當前,各種社會思潮紛繁復雜,這就要求我們,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澄清模糊認識、夯實思想基礎,劃清馬克思主義同反馬克思主義的界限,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同私有化和單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同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的界限,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同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第四,要回答群眾關心的問題。尤其不能回避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教育收費、醫療衛生、食品安全、司法公正、安全生產、收入分配、企業改制、土地征用、城市拆遷、環境保護等社會上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表明黨和政府的立場態度,讓老百姓看到希望和力量。
三是區域性,即通過各地的區域性探索,豐富和發展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體現。馬克思主義不是書齋里的學問,而是實踐著的哲學,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貴在實踐。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省份的社會主義大國,各地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程度不一。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還得從各地的實際出發,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區域性特點。如果說廣大干部群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那么,地方、基層則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戰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要義,是要使馬克思主義植根地方土壤,走出書齋,走出象牙塔;要體現地方特色,呈現風格各異、千姿百態的表現形式;要產生區域效應,推動各地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為此,各地應開展多方面的區域性探索。首先,在發展模式上要大膽創新,形成特色。既不能照搬外國經驗,也不可盲目移植國內其他地區的發展模式。如東北地區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國有經濟基礎比較強,而蘇南地區過去國有經濟基礎比較薄弱,兩地的發展模式當然不可能相同。即使是那些成功的模式,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如安徽鳳陽的小崗村,一度止于包產到戶;而蘇南將過去集體企業一枝獨秀的“蘇南模式”發展為國資、民資、外資“三足鼎立”的“新蘇南現象”,便再創了新優勢。其次,在解決現實問題上要解放思想、積極探索。通過微觀探索提供新鮮經驗,這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任務。比如,全國都要貫徹“又好又快”,但經濟發達地區與經濟欠發達地區就應該有不同的標準和要求;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但具體到省、市、縣就應該有不同的比重和質與量的權衡。還有,城鄉集體企業在歷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現在能否再創輝煌?實行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如何公平地對待資本要素和勞動要素,防止資本侵占勞動權益?黨員主體作用和人民當家作主有哪些有效的實現形式?等等。再次,在理論創新上要借助外力、提煉升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既包括普及和運用馬克思主義,也包括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為此,既要重視創造,又要善于總結,用“地方模式”、“區域現象”豐富和發展“中國經驗”、“中國特色”。
四是通俗性,這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顯著特征。通俗易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生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只有為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真正理解和接受,才能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為此,要學會運用“大眾話語”,注意深入淺出,用大實話詮釋大道理;要追求喜聞樂見,貼近群眾需求,激發思想共鳴,增強感染力、吸引力;要體現形式多樣,增強直觀性、體驗性、互動性、娛樂性;要注意形式的豐富多彩,創新載體,通過述評、專訪、評點、解答等形式,詮釋理念、解讀現象、提煉精神、總結經驗、破解難題,從而減少學究味,增強感染力。□
責任編輯:王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