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趙春麗(1982- ),女,安徽人,法學博士,北京工商大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網絡民主。
摘 要:民主的完善是一個歷史過程,民主的實踐也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呈現多樣性,其實現方式也必然是多樣化的。隨著民主實踐的推進和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民主應運而生。網絡民主與社會主義民主對自由、平等和廣泛而真實的政治參與的價值追求具有契合性,是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應當成為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實現形式之一。當前,應大力加強對網絡民主理論與實踐的研究。
關鍵詞:社會主義民主;網絡民主;民主形式
中圖分類號:D6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10)01-0083-05
“網絡民主”一詞最早是由美國學者馬克#8226;斯勞卡(Mark Slouka)在1995年提出的,他認為“網絡民主”可以理解為以網絡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在民主中滲入網絡的成分。同年,美國學者Rick Henderson在討論美國電子化議會改革時,也使用了“Cyber-democracy”。[1]此后,不少西方學者開始關注和研究以網絡為媒介和技術形式的民主運作和民主發展。在他們看來,網絡民主是以互聯網為運作和參與平臺,以現實的公民為主要依托的網民、虛擬社群等利用互聯網進行政治參與來影響民主進程、參與政府決策的一種新型參與式民主形式,它還包括政府利用互聯網改善民主制度運作與增進深度民主的政治過程。而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24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國網民規模達到3.38億人,普及率達到25.5%。互聯網在中國引發深刻的政治效應,成為影響中國政治發展的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不斷影響和改變著中國的政治生態環境,使其朝著公開、透明、責任、民主的方向發展?;ヂ摼W在增進公民參與、推動政府治理模式轉型、強化社會主義民主監督、培育公民社會成長以及建構新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了明顯而獨特的作用。網絡民主雖然由西方政治學者首先提出,但在中國已經取得了部分的實踐,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中國民主政治生活中初步呈現了網絡民主的形態。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是積極穩妥地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要求,網絡民主也成為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健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種積極探索和嘗試。
一、理論考察:網絡民主的特點及與社會主義民主價值追求的契合性
第一,網絡民主深化民主主體的平等性。在傳統民主形式中,民主主體在理論上是平等的,在實踐中,也具有較強的平等性,這體現在“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設計中。但是傳統的代議制民主更多地具有形式上的平等,由于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情況,大部分民眾在沒有掌握候選人信息的情況下,就匆匆投票,無法體現選民的真實意志。網絡時代,公民利用互聯網可以全面和充分了解候選人的情況,再作出投票決定。傳統民主中,普通公民也沒有什么話語權,在網絡社群和論壇里“活動主體的擴大化、多樣化沖破了傳統主體由社會職務地位、職業等階層形成的社會秩序結構,形成了‘電子人’之間話語權上的相對平等”[2]。匿名的網民不受權力、財富、身份、地位、外貌等因素的影響,可以真實地發表自己的政治見解,進行相應的利益表達,不受現實的權力關系及人情關系的擺布。傳統民主中,政治溝通的渠道受到科層制的限制?;ヂ摼W時代,借助于網絡平等化溝通模式,普通民眾可以跨越官僚機構等級制模式,直接與民意代表或者政府官員溝通。
社會主義民主以政治平等為核心價值之一。社會主義民主與以往民主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對政治平等的追求,破除人與人之間由于財富、地位、身份和權力差異而造成的人與人的不平等地位。資本主義國家也標榜和鼓吹人民的平等,但是無法否定的事實卻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社會財富的占有極為不平等的條件下,民眾是無法取得真正的政治平等的。資產階級不管是作為集團或者個體總是可以利用掌握的財富和資本給予政治以全面的影響,甚至本身就直接操縱著政府的運作、影響政策的制定。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為實現真正的平等奠定了經濟基礎。社會主義的平等是廣大人民的政治平等,是在政治生活中人民處于平等的地位,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利和機會。社會主義民主不僅有一人一票的平等,還追求公民實質性的平等,即地位、話語權的平等,政治溝通的平等。網絡民主的重要特點就是打破了現實財富、權力、社會地位、等級、身份等對公民政治平等的天然侵蝕,使得政治參與者都有了平等的地位和話語權,這契合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平等的價值追求,并且與社會主義民主對政治平等的價值追求有著內在的一致性。
第二,網絡民主深化民主主體的自由和自主意志。網絡世界人們擁有進出不同網站和選擇信息的自由,不必接受強制的信息,人們完全可以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目的來自由選擇所需信息;網絡空間里有選擇身份和人際交往的自由,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力建立自己的虛擬身份,體驗不同的身份,網絡人際交往可以跨越地域、國界、民族、膚色的不同,實現普遍的聯系;網絡空間里有發表言論、充分表達自我的自由,只要不傷及他人、危害社會,思想和言論的真實表達都能在網絡空間里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在互聯網世界,每個網民的身份是匿名的、獨立的,隨著博客等“自媒體”的快速發展,個人越來越有主宰自己命運的感覺,可謂“我的地盤我做主”,這里權力、財富、社會關系等所有外在事物對自己個人意志的干涉被降低到最低限度,自己的意志和本質力量得以展現。參與者在一組數字代碼的掩蓋下,有著自己獨立的人格和意志,也不再容易被金錢、權威所威脅利用,不再容易被操縱。總之,自由與自主性是互聯網的突出特征之一,人們有完全的自由和自主性利用互聯網去發展自己的事業、社會關系和個人才智。
社會主義民主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為價值核心。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明確提出人類交往的三大歷史形態,“人的依賴關系”、“物的依賴關系”以及“自由人的聯合體”。第三種交往形式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在這一歷史形態即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下,由于公有制的建立最大限度地消除了人的異化,人受社會關系的強制束縛逐漸減少;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勞動本身也擺脫了謀生的手段,產生了人對物質的高度滿足和對精神的高度需求,從而使人的交往實踐活動表現出人類活動的完整性,表現出人全面發展的豐富性,成為自主活動、自由全面發展的主體。這一階段的交往活動不再具有約束性,而真正成為自由全面發展的活動?;ヂ摼W是人類交往方式的徹底變革,使人們之間建立了普遍、全面的聯系和交往,擺脫了財富、社會關系等對人的發展的抑制和束縛?;ヂ摼W使人們的交往范圍不斷擴大,交往形式不斷豐富,交往內容不斷加深,交往質量也不斷提升。網絡帶給人們的自由感是前所未有的,自由的發表言論,自由地選擇任何一種網絡生活方式,這種自由的選擇強化著主體的自控機制和自主決策能力,個體的自由意志與權利觀念得以提升和張揚。網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組建或者加入各種論壇、社團,眾多虛擬論壇和社區為人們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環境,部分的實現了自我價值。在人們參與社團的建設和管理中,個人的想象力、創造力得到提升,合作互助精神、民主和平等意識增強,一定程度上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創造條件,自由個性的發展成為可能?;ヂ摼W世界里,一定意義上已經形成“自由人的聯合體”,正如有學者指出的“虛擬性帶來人性的‘張狂’,帶來人的創造能力的巨大的發展,激發出人的潛能的全面張揚,這是一個人的真正全面發展的時代。虛擬,是現代人走向未來更高級更全面發展的人的必經之路”[3]。網絡民主對人的自由意志的張揚和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的客觀環境與社會主義民主關于人的自由與全面的發展具有契合性。
第三,網絡民主深化民主參與的廣泛性和真實性。普及、廉價性和便利性是互聯網的重要特點之一,這一特點使得不少本有權利進行政治參與、但卻受到外部條件限制的公民,能夠在傳統參與的方式之外,克服金錢、地理和自身條件的限制,實現投票和參與決策討論等政治議題。這進一步深化了民主參與的廣泛性。網絡民主的另一重要特點是參與上的直接性,公民利用所掌握的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對政府決策進行投票,作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不再需要議員或代表這樣的中間環節來替他們做出決策了,減少了民意被歪曲的可能性。選民只需動一動鼠標,就能完成傳統民主制下的選舉過程,只需要登錄上網,就能向政府官員、議員表達利益訴求了,勞倫斯#8226;格羅斯曼指出,“通過按一下按鈕,在線打字或者網絡聊天,……就能夠告訴他們的總統、國會議員和當地的政府官員希望他們做些什么,以及需要什么優先次序。”[4]網絡民主還具有參與的全面性特征,傳統民主中,公民對政治的參與是有限的,僅僅體現為定期的投票選舉,行使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網絡民主之下,公民利用網絡就可以廣泛參與國家大政方針的討論、參與決策過程以及對政府的日常監督,“政治參與的日?;谧優楝F實”,[5]“公民的切實和全面的參與是電子民主區別于以往民主形式的最典型的特征?!盵6]民眾參與的直接性、全面性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參與的真實性。
社會主義民主追求人民參與的廣泛性和真實性。政治參與是民主的重要標志。資本主義民主也追求民眾的參與,然而,長期以來,資本主義的民主僅把參與權利賦予有產階級。現代的資本主義民主參與雖然權利已經廣為擴大,但是也受其“金錢游戲”的影響,參與的真實性又受到了嚴重制約。社會主義民主自一開始,就追求民眾的廣泛參與,民眾參與不受性別、種族、金錢與地位的影響,凡年滿十八歲公民都擁有平等的投票權和參與權。同時,社會主義民主追求廣大民眾參與的真實性,既真正體現民眾意愿,讓人民當家作主,讓民眾真實參與。網絡民主低廉、低技術成本為實現廣泛參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又以其技術特點使得民眾能夠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全時段的政治參與,并且直接表達自己真實的政治意愿。網絡民主對民主參與廣泛性和真實性的深化,與社會主義民主對廣泛性與真實性的追求是相一致的。
當然,現階段由于數字鴻溝的存在,限制了一部分公民利用網絡進行政治參與的權利。但是,互聯網在中國畢竟只有十來年的時間,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進步,數字鴻溝將會逐漸縮小,互聯網將惠及每個人,真正有助于每個公民平等的政治參與。
二、實踐考量:網絡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重要推動力
第一,從政治參與看,互聯網不斷增進民眾政治參與、提升民主素養。網絡民主開創了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新形式。由于傳統利益表達方式和政治參與渠道的局限性,互聯網成為中國民眾表達意見、與政府溝通與交流的重要平臺,開拓了政治生活的新形式。互聯網拓寬了我國公民民主參與的渠道,健全了民意表達機制,利用互聯網進行的權利表達和利益訴求逐漸常態化、日常化。一方面,互聯網突破了傳統媒體由于時空間隔而造成的障礙,信息以光速傳播為民眾的政治參與提供了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便捷和廉價渠道。另一方面,網絡信息技術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遞模式,把關人和審查人發揮的作用在虛擬的互聯網空間日漸式微,信息來源和傳播渠道的多元化和交互性避免了民眾政治參與中利益表達和利益輸入過程中的信息受阻、失真、扭曲和中斷,提高了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在中國,互聯網被民眾和學界稱為“民意直通車”,[7]正源于此。
網絡民主提供了民主訓練的機會,提高了民主能力。民主能力體現在諸多方面,如對民主規則的遵守,組織政治活動的能力與技巧,提出議案的能力與水平,參與管理公共事務的實際能力,進行討論、辯論等民主對話的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網絡民主給中國公民一個非常好的民主訓練的大學校,“網絡生活給了很多人最初的民主訓練,一言以蔽之,就是不受拘束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網絡使很多人真切地感受到文字的力量,說真話的力量,以及快感”。[8]網絡公共論壇里,公民無論是以發帖還是以跟帖形式表達自己的意見都必須遵守論壇的規則和有關互聯網的法律規則,網民互相交流意見進行回復等也要遵守網絡規則,在這樣的規則和環境中,公民慢慢學會了如何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如何去閱讀、傾聽和尊重別人的意見,如何進行網絡的溝通交流和對話,這對于民主討論、民主協商等能力的培養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從民主監督看,網絡的匿名化特點和交互傳播的特點,使得其在輿論監督中具有先天的優勢。網絡條件下,任何人都可以實施監督,任何時間都可以進行監督,這種監督是超越時空的真正的社會性的監督,充分體現出社會監督的大眾化、日?;投嘣卣鳎琜9]民主監督的主體更為廣泛,監督成本更為低廉。從監督方式上看,網絡民主監督實現了監督方式的轉變。中國傳統的輿論監督,具有明顯的政府組織控制的色彩,重大的輿論報道需要經過上級機構的批準,本質層面上還是一種行政領導監督。網絡時代,公民的輿論監督具有明顯的主動性和自發性,是自下而上的公民自覺監督。網絡輿論貫穿的是媒體、民眾與政府的平等對話精神,網民意志不再直接受政府高層的干涉,實現了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監督方式的轉變。網絡民主監督的對象范圍和層級都被突破。傳統新聞媒體的監督仍然存在分級管理,監督對象級別限制,輿論監督范圍存在“雷區”。只有上級媒體監督下級黨委,不能僭越。網絡輿論突破了這一限制,上至政府高官,下至普通公民,都可以成為監督的對象,網絡輿論里不再有級別限制和層級障礙,輿論的風向標直指各級政府官員。在傳統媒體輿論監督步履維艱、遭遇權力對抗和各種阻力的情況下,網絡媒體在揭發和舉報政府官員失職、瀆職和各種腐敗現象等方面幾乎發揮著先鋒和主力軍作用。其進程一般是先由網民用網絡手段予以曝光、揭發、檢舉,引起大量網民關注,形成強烈輿論并轉化成民意壓力,引起相關部門的介入和調查。
社會監督方面,互聯網亦是獨領媒體監督風騷,遠在2003年的孫志剛事件、SARS事件、寶馬車撞人案件中,互聯網已經初步顯現了網絡輿論監督的威力。在2007年的重慶“釘子戶”事件、山西“黑磚窯”事件、陜西“華南虎照”事件中,網民通過網絡搖旗吶喊,持續關注事件發展、揭露內幕,并與現實的力量相互回應,成為網絡輿論監督的典范,網絡輿論成為推動社會監督的有力工具。互聯網的社會監督功效推動了事件解決的進程和社會民主化。如“黑磚窯”事件司法宣判后,北京華聞在線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在“華政通”網站上,針對北京、上海、廣州、太原等地46名從普通記者到副部級媒體從業人員做過一份問卷調查。受訪者對中央政府在這次事件的決策給予高度評價,較多地認同國務院常務會議對“黑磚窯”事件的定性;對山西省政府和市縣一級政府,越往下批評越多;多數人指責基層的公權力在這次事件中作秀、被動敷衍、不作為、腐敗和犯罪。[10]其中被調查者在對“互聯網對事件的解決和社會民主化”一項的選擇中,認為互聯網對事件的解決起到了促進作用,并有過半數的人認為互聯網促進了社會民主化,有超過40%的人認為極大地促進了社會民主化。

第三,從公民社會的成長看,互聯網不斷推動公民社會的成長。中國互聯網公共論壇和虛擬社區高度繁榮,各類時政熱點以及敏感的政治話題都能匯聚起數量龐大的言論群體,且時常掀起激烈的討論和辯論,這對于公眾交換意見,深化認識,取得共識,乃至啟發民智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ヂ摼W促發中國逐漸形成了一個由眾多公民參與的公共話語空間,中國特色的公共領域也逐步形成。這實際上開拓出一定的社會自主性空間,使改革開放前被國家吞噬的社會有了極大的自主空間,在這里公民可以討論國家事務、社會生活和公眾有關的利益問題,依靠自己的理性進行評判公共權威及其政策,對政府及其施政行為進行理性化的批評,從而起到監督和制約公共權力的作用。
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為現實中的集體行動和志愿活動提供了諸多便利。組織者可以更容易地完成諸如調查研究、確定行動綱領、制定行動計劃、動員群眾以及聯絡媒體等組織和領導任務。組織成本非常低,人們付出的成本只是在網絡空間張貼自己的意見所需要的時間和精力。正因為如此,互聯網空間的集體行動變得非常輕而易舉,并向現實的集體行動或政治動員轉化。2008年西藏“3#8226;14”事件后,面對一些西方媒體對事件和中國的不實報導,公眾利用互聯網進行了愛國主義政治動員,掀起了抵制“家樂?!薄⒎磳ξ鞣轿勖锖脱Щ袊牟粚崍髮У?,讓“中國紅心”一夜之間飄揚于網絡世界,互聯網整合了全世界華人的愛國力量,并以自己獨特的話語,震撼了西方世界,展示出強大政治動員力量。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公眾利用互聯網進行志愿活動,捐款捐物,抗震救災,展示了互聯網在志愿活動中的強大力量和功能。
互聯網虛擬社區的發展,增強了人們之間的聯系與交往,增進了網民之間的平等互信,提升了社會資本。網絡交往中,不存在上下級垂直型關系,可以完全不考慮社會地位、經濟收入等社會生活中無法回避的差異,進行一些非功利性質的平等的精神與思想交流,交往變得平面化、平等化,部分顛覆了現實社會中的等級差序格局和熟人社會的庸俗關系。網絡交往是平等獨立的網絡主體之間的交往與聯系,這種平等交往延伸到現實中必然增進民眾之間平等的社會互動和交往,增大了民眾之間的普遍信任,提升和改造著中國傳統的社會資本的性質和水平。
網絡民主已經成為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實現形式之一,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它的發展受到國際、國內的,社會的、經濟的和政治等各方面的影響,也可能為反動勢力所利用,成為反社會主義民主的力量。因而,必須加大對互聯網空間的規范和引導,加大互聯網空間意識形態建設,加強對互聯網政治效應和網絡民主理論與實踐的研究,讓其真正成為社會主義民主的建設性力量?!?/p>
參考文獻:
[1]Rick Henderson.“Cyberdemocracy-infomedia and politics”, Reason,April, 1995.
[2]侯彬.試析“網絡民主”特征及其對民主政治發展的影響[J].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05(1)82-85.
[3]陳志良.從現實性哲學到虛擬性哲學——哲學思維方式的時代轉換[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2)10.
[4]Grossman. L.The Electronic Republic: Reshaping American Democr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New York:Viking,1995.p.149.
[5]李柯.網絡民主與直接民主的復興[J].學術交流與動態.2005(8)58.
[6]宋迎法.電子民主:網絡時代的民主新形式[J].江海學刊.2004(12)95.
[7]中國網,2007年6月18日http://www.china.com.cn/tech/txt/2007-06/18/content_8404882.htm
[8]李方.互聯網:民主?大民主?[OL].鳳凰周刊.http://www.phoenixtv.com.cn/home/phoenixweekly/137/14134page.html.
[9]張彬.網絡時代的民主政治[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4)81-82.
[10]祝華新,胡江春,孫文濤.2007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J].今傳媒.2008(2)38.
責任編輯:黃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