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業問題歷來是中國在發展中面臨著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的方面,這與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有關;同時,這也與中國目前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求職者之間的就業競爭越來越大,企業對求職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面試方式多樣化,而求職者素質不均衡,求職技巧掌握程度不一相關。所以,對于求職者而言,求職前進行相關的求職訓練從而掌握必要的求職技巧,對求職的成功顯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關鍵詞:求職技巧;訓練;指導
中圖分類號:F241.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2-0109-03
就業問題歷來是中國在發展中面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的方面,這與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有關;同時,這也與中國目前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求職者之間的就業競爭越來越大,企業對求職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面試方式多樣化,而求職者自身的素質不均衡,求職技巧掌握程度不一相關。所以,對于求職者而言,求職前進行相關的求職訓練從而掌握必要的求職技巧,對求職的成功顯得十分重要和必要。求職者必須充分認識求職技巧的重要性,了解常用的求職技巧并能在正確理論的指導下,認真學習,反復練習。做到了這些,求職的道路就會少碰壁。
一、求職技巧在求職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求職過程是求職者全面展現自我綜合素質的過程,求職技巧也是其綜合素質的一個方面。對求職能否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于每一個渴望成功的朋友來說,大家都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天才就是努力”這樣的信條,可是很多時候我們卻發現:明明付出了很多努力,最后卻還是一無所獲或收利甚微,這時我們對于這些信條不禁產生了懷疑:努力了真的就會成功嗎?就像我身邊的學生,在校期間遵守紀律,努力學習,成績非常優秀,手持英語六級、銀行從業資格證、證券從業資格證等各種證書,求職期間也不辭辛勞奔波于各大招聘會,頻繁投遞簡歷,可是收到的面試機會卻寥寥無幾。后來我了解了她的求職過程,翻閱了她的簡歷制作等方面的情況后發現:簡歷過于簡單、沒有重點,投簡歷的過程禮貌英語缺失等方面導致了她不受用人單位青睞。作為求職者綜合素質的一個方面,求職技巧實質上體現了求職者的多種能力和素養,比如:口頭表達能力、處事應變能力、社會交際意識、時間觀念和文明禮儀等各個方面,都貫穿于求職的整個過程,對求職能否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以說,求職者如果不掌握一定的求職技巧,縱使有一身好本領,也有可能被招聘單位冷落。
二、求職技巧的訓練與指導的具體內容
求職技巧訓練與指導的內容是根本所在,通過相關內容的訓練與指導,使求職者掌握求職的必要技巧,從而達到訓練與指導的最終目的,獲得求職與就業的一系列成功。求職技巧眾說紛紜,求職策略層出不窮,但從求職的過程分析,帶有規律性和普遍性的求職技巧訓練及指導的內容可歸納為三個階段:
(一)求職者的求職準備要進行訓練和指導——準備充分,切忌盲動
常言說人生沒有回頭路可走,一旦錯過了,就只有遺憾終生了。
我們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因為機會總是青睞于有所準備的人。所以求職者必須做好求職的相關準備,做到心中有數,掌握主動權,決不能因缺乏準備而盲目應聘。
1.調查摸底,知己知彼,即招聘信息的采集技巧。招聘信息是指與就業相關的消息與情況。沒有招聘信息,就沒有就業渠道。招聘信息的獲取途徑有很多,應主要通過專門的就業指導服務中心、職業中介部門、各級人才市場和招聘會及各類大眾傳媒等獲取招聘信息。對于采集到的招聘信息,應進行綜合分析,并結合自身特點進行篩選,以保證招聘信息的真實性、 科學性和有效性,最終實現成功就業。
2.根據采集到的就業信息需求備足各種資料,即求職文書的撰寫技巧。對不同的求職者、行業、工種、崗位等,用人方會有不同要求,但求職者要把能反映自己的優勢、有利的相關證件及資料備齊,以便讓用人單位更全面客觀地認識你。
求職文書主要包括求職信和求職簡歷 。求職信反映的是求職者的求職意向和主觀情況,求職簡歷反映的是求職者的客觀情況。對于每一個求職者來說,寫好求職文書將成為求職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是踏上求職成功的第一步。
(1)求職信的撰寫技巧及注意點。求職信又稱自薦信,是有目的地針對不同用人單位的一種書面自我介紹。是求職者向用人單位表達自己求職意向的一種方式。其意義在于幫助求職者推銷自己,概括求職者的能力、想要什么、能做什么等等。求職信沒有什么統一的格式和現成的規定,重在內容真實,特色鮮明,措辭得當,簡明扼要。一般應針對求職者自身的情況和用人單位的具體要求來撰寫。寫求職信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寫求職信時,字跡不要潦草,應清楚、工整,體現辦事認真負責的態度。2)求職信應該具有針對性,每申請一份工作,應該認真寫好一份求職信,以表示自己對申請這份工作很真誠。不要千篇一律地寫幾十份求職信到處投寄,其結果必然是處處落空。3)謙虛是中國人民的美德,但在求職信里過分謙虛,就不能正確反映出你的實績和才能。應該在求職信里強調自己的長處,但在強調長處時,也要避免出現過于自負、自信。4)在求職信中需要用我覺得、我看、我想、我認為等語氣來說明自己的觀點時,要慎重,否則會給聘人單位留下你自高自大、思想不成熟的感覺。5)字跡整潔,文句通順,語言精練,切忌冗長,實事求是,突出重點。
(2)求職簡歷的撰寫技巧及注意點。求職簡歷是自己生活、 學習 、工作、經歷、成績的概括集錦。它的主要任務是爭取讓接受方和求職者進行聯系,主要目的就是爭取到面試的機會。據統計,每次招聘會結束,其中九成的求職簡歷被無情地扔進垃圾筒。如何讓自己的簡歷脫穎而出,順利進入面試階段,求職者必合理掌握簡歷的標準——簡而有“力”,字字有聲。主要技巧有:
第一,以優良的人品感動人。是否具有特殊的經歷、優秀的人格品質及良好的性格,已經成為當今許多用人單位在錄用人員時要考慮的一項重要條件和內容。第二,以明顯的優勢說服人。對于那些在大學階段成績特別優異和能力出眾的求職者,在寫求職簡歷時,就要善于突出和反映自己的優勢,優點盡可能具體化。如寫“成績優異”就不如寫成“成績排在年級或專業的第幾名,通過了國家CET—四六級考試,獲得了獎學金“;寫“工作能力突出”不如寫成被評為“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團干部”,寫“綜合素質高“不如寫成被評為“校三好學生”、“優秀團員”、“暑期社會實踐優秀個人”、“優秀畢業生”等,這樣寫更具有說服力。第三,以獨特的見解征服人。求職者在寫求職簡歷時,如果能夠自然地寫出對一些與自己相關問題的認識和看法,也可讓用人單位對自己認識事物的能力和水平有所了解。第四,以出眾的特長吸引人。用人單位都希望被錄用者具備一定的特長才能與所聘崗位相符,因此,在寫求職簡歷時,一定要根據應聘崗位突出自己的特長。如應聘的是銀行金融類的崗位,簡歷中可突出自己在銀行業務知識熟悉程度等方面的能力,如考出銀行從業資格證、金融英語證書等。
在寫求職簡歷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第一,不要“遍地開花”。不要因找工作心切,隨便找一些單位發出求職簡歷,這種“四處撒網”的做法,沒有針對性,缺乏對用人單位的了解,工作之后才發現不理想,悔之晚矣。第二,避免簡寫歧義。在平時談話時,很多人都習慣簡稱自己的大學就讀學校或專業,但在求職簡歷中應避免簡稱而產生歧義。第三,不能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語言表達的邏輯性、條理性、明確性是寫求職簡歷最起碼的要求。把自己的最閃光的部分重點表達,人人都有的就一般陳述,甚至不提。第四,不能全面統一,沒有獨特性。對于“個人簡歷”,求職者在應聘不同行業、不同單位時要有所區別。“個人簡歷”應該包括“通用部分”和“針對性部分”,一般來說,個人的基本情況、教育經歷是“個人簡歷”中的通用部分,但是應該把“個人的職業經歷”作為“針對性部分”,根據求職意向行業、意向單位和意向職位進行有目的的設計。
總之,求職是一個自我推銷的過程,寫求職信或簡歷,只能“適度推銷”,而不可夸大其詞。書寫應工整、規范,要有理有節,不卑不亢,做好“一顆紅心,兩種準備”。
(二)求職中期——認真面對,全面把握
這是求職的實質性階段,是求職者應對用人方的關鍵時刻,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成敗在此一舉。即掌握面試過程中的技巧。
在面試中招聘人可以觀察到求職者的知識狀況、社交意識、能力結構等。招聘人往往十分重視面試,許多用人決定就是在面試中做出的。所以,求職者在面試中恰當地運用求職技巧就顯得非常重要。
1.面試時的禮儀。面試務必要準時,決不失約。極特殊情況不能準時赴約,要打招呼,說明情況,表示歉意。一進公司就是面試的開始,應注重形象,禮貌得體。著裝符合職業身份,不求華麗,但要整潔;舉止端莊,禮貌大方。對人要客氣有禮,秘書或接待人員都可能影響到你是否能得到這份工作。面試前應關掉手機,若當著主考官的面關掉,更可顯出你的誠懇。注意自己坐姿,節制不該有的小動作。與主考官保持視線的接觸,但不要緊盯著對方的眼睛,眼神切勿亂瞟亂看。
2.面試時的應對。仔細聆聽對方的問題,審慎回答,不要太簡略,切忌只回答是的、好、對的、沒問題等無法使內容更生動的字句,要完整并舉實例說明,但要避免冗長。主考提及你是否有問題時,一定要把握機會發問,以表現自己對這份工作的強烈興趣,但要就工作內容、人事規章等范圍發問,不要離題太遠。
3.面試結束后。無論告辭時說些什么,要表現出信心堅定,給主試者一個深刻的印象。離開前應謝謝主試者給你面談的機會。
(三)求職后期——冷靜對待、積極處理
求職后期可能出現落招、待招和被招幾種情況,不論出現那種情況,要對求職者的求職后心態要進行訓練和指導。
求職者求職面試后,結果會有好的,也有不理想的。職業指導人員要對求職者的求職后心態進行訓練和指導,主要有以下幾點:
1.接受現實,調整期望值。從往年的就業情況來看,在就業市場上一邊是用人單位招不到人,一邊又是大量的畢業生抱怨就業困難找不到工作,而且這樣的矛盾已日漸突出。這是因為求職者的就業期望普遍較高的緣故。從往年的就業形勢來看,就業難這個社會問題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得到徹底解決,因此,要順利就業就必須首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就業形勢,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值,不要一味地盯在自己的“夢想職業”的工作崗位上。調整就業期望值不是對單位沒有選擇,只要有單位就去,而是要在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發展觀念的基礎上重新確定自己的人生軌跡。這就是說要樹立長遠的職業發展觀念,放棄過去那種擇業就是“一次到位”,要求絕對安穩的觀念。要知道現在再好的單位,將來也有下崗的可能,因此,在擇業時要看得長遠一些,學會規劃自己整個人生的職業生涯。在當前獲得一個理想職業的時機還不成熟時,應采取“先就業,后擇業”的辦法。也就是說,在擇業時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選擇一個職業,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經驗,然后再憑借自己的努力,通過正當的職業流動,來逐步實現自我價值。
2.接受職業,主動捕捉機遇。求職者就業中的許多心理困擾都與求職者本身不能正確認識和接受職業自我有關,因此正確地認識自我的職業心理特點并接受自我,是調節就業心理的重要途徑,并可以幫助自己找到合適自己的職業方向。要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樣的職業、需要什么樣的職業、自己的擇業標準以及依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干什么樣的工作,這樣才能知道什么樣的工作更適合自己。
求職者就業中的機遇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了解并接受了自我特點以后,還要學會抓住屬于自己的機遇,這樣才能保證以后的求職順利。要抓住機遇首先必須要多收集有關的職業信息,多參加一些招聘會,并根據已定的擇業標準進行選擇。需要注意的是機遇并不是對任何人都適用的。要時時記住,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后要注意機遇的時效性,在發現就業機會時要主動出擊,不能猶豫,也不要害怕失敗,應有敢試敢闖的精神。
3.勇敢面對就業挫折,增強心理承受力。面對市場競爭、就業壓力,求職者總會遇到許多困難、挫折甚至是委屈,如一些專業“熱門”,有些則“冷門”;又如女求職者在找工作受到的影響因素會更多等。面對這些問題僅抱怨是沒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調整自我心態,提高自己對各種突發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其實,就業的過程也是大學生重新認識自我、認識社會,并主動調整自我適應社會的過程。如果能通過求職而增強自我心理調節與承受能力,對大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
在求職中遇到挫折時,要用冷靜和坦然的態度待之,客觀地分析自己失敗的原因,進行正確的歸因。首先,在就業市場化、需求形勢不佳、就業競爭激烈的條件下,出現求職失敗是在所難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職都能成功。要對可能出現的求職挫折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同時,應把就業看做一個很好的認識社會、認識職業生活、適應社會的機會,應通過求職活動來發展自己,促進自我成熟,因此“不以成敗論英雄”。其次,自己求職失敗并不一定就是因為自己的能力不行。出現求職失敗有許多原因,可能是因為你選擇求職單位的方向不對,也可能是因為你的價值觀與單位的企業文化不符合,還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偶然因素。總之,要正確分析自己失敗的原因,調整自己的求職策略,學會安慰自己,以便在下次的求職中獲得成功。
4.調整就業心態,促進人格完善。在求職時,自己或身邊的同學出現一些不健康的心態是正常的,沒有必要過度擔心、害怕自己有心理障礙。當然對于這些不良心態也要學會主動調適,必要時還可以尋求有關心理專家的幫助。進行自我心理調適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可以進行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勵自己、相信自己,幫助自己渡過難關。其次,可以向朋友、老師傾訴,尋求他們的安慰與支持。最后,還可以通過體育鍛煉、聽音樂、郊游等方式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煩悶,放松自己的心情。
通過對自己在就業時出現的種種不良心態的分析,可以發現自己平時不容易察覺的一些人格缺陷。應該說這些人格缺陷是產生這種就業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如果現在沒有很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那么這些問題還會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繼續帶來困擾。因此,有關問題其實是暴露得越早越好,同時也不必為自己所存在的人格缺陷而懊惱,因為很少有人是絕對的人格健全的,關鍵是要在發現自己問題的基礎上,積極改變自己、發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使自己將來的人生道路更順利。
綜上所述,求職技巧貫穿于求職的全過程,對于求職能否成功非常重要。要想掌握和運用求職技巧,求職者必須充分認識求職技巧的重要性,了解常用的求職技巧,并能在正確理論的指導下,虛心學習,反復訓練,勇于實踐。而作為職業指導人員,要幫助求職者進行必要的訓練和指導,做到了這些,求職者求職的道路就會少一些彎曲,多一些坦途。特別是在社會經濟轉型時期,通過職業指導和訓練,力爭讓更多的求職者書里度過就業難關,從而為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必要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肖磊.試論求職技巧的訓練與指導[Z].哈爾濱:黑龍江省殘疾人聯合會,2004,(7).
[2]俞祖光.職業教育改革與探索論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吳麗瓊.談談求職技巧的訓練與指導策略[J].中國教育創新,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