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際間的交往和互動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任何社會中的人都存在互動。社會學家戈夫曼將戲劇理論引入到社會生活中,運用戲劇理論來分析和解讀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互動。主要通過解讀《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來討論人際互動中的戲劇理論和分析下戲劇論存在的不足,以及它對現實人際互動的意義。
關鍵詞:日常生活;自我呈現;戲劇理論;劇班;印象管理
中圖分類號:I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2-0210-02
戈夫曼是20世紀60年代著名的社會學家,是符號互動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戈夫曼在五十多年前根據一項在設得蘭群島一個佃農社區所作的實地研究資料寫出了《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一書,在書中,戈夫曼將戲劇比擬引入社會學分析,以獨特的視角,深入研究日常生活中人們面對面的具體互動細節,并運用戲劇舞臺的特有語言,生動形象地描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活動。
一、戲劇理論
戲劇理論是用表演和比喻來說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動的理論。它的基本觀點是:社會是一個舞臺,全體社會成員是在這個舞臺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員。他們都在社會互動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戈夫曼的戲劇分析理論以個人運用符號的能力為出發點,強調個人內部對話的主觀評價的社會的自我,重視符號在互動中的作用,將人們之間的符號互動看做是一門表演藝術,它要研究的實際是個體在社會中的一種互動。他相信,真正意義的自我來自于對個體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的種種行動所反映出來的意義的提取 [1]。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一書中,他試圖闡述和分析人們在與重要人物的互動中,用什么樣的復雜方式來塑造他們自己的形象。要做到這樣一點,就必須把自己為對方不能接受的方面隱藏在后臺,把為對方樂于接受的形象呈現在前臺。
二、解讀人際互動中的戲劇理論
1.戈夫曼認為,舞臺可分為前臺和后臺。因而在人際互動中人們為了開展“表演”活動,也將社會生活分為“前臺”和 “后臺”。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強調,前臺是一種“集體表象”和“自身獨立”的事實,即前臺是隨著抽象的定型的期望而變得慣常化,因而具有一種制度化的穩定性[2],進而對演員要扮演的角色形成制約。后臺是與前臺相對的概念,是與表演場所相隔離的、觀眾不能進入的場所,處于呈現表演前臺的末端[3]。戈夫曼認為,人們在不同場合自我表現時,有一些微妙的差別,于是他巧妙地借用了戲劇藝術中前臺與后臺這兩個術語構成的二元框架來分析人的表現方式。
2.戲劇理論承認社會對人存在制約作用,尤其是社會規范。在戲劇理論中的前臺表演就受到各種社會規范的影響。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個人只有通過對一定社會規范、社會要求的認識、理解與認同,并將這些外在的限定、約束內化為個人的認知、意識來體現個人自身的存在,從而獲得表演的成功。戈夫曼指出為了呈現理想化的表演,個體或群體的行為要考慮他人的反應,是一種人際交往的禮儀,有助于人們在面對面的互動中能察言觀色,及時地調整自己的言行,使人們間的交往和互動能夠順利地進行下去,從而建立真誠的人際關系。在現代社會中,身邊與我們互動的陌生人越來越多,為了在這樣的環境里獲得更多的資源,我們必須要認識陌生人,甚至想方設法把陌生人變為熟人。
3.在人際互動中,戈夫曼除了個體表演者以外,還關注群體的表演者“劇班”。 在書中,戈夫曼用“劇班”這個術語,來表示在表演同一常規程序時相互協同配合的任何一組人[3]。戈夫曼認為,在劇班的分析中有兩個值得注意的問題:一是劇班與社會結構、社會組織無關的,它表演的目的是為了維持特定的情景定義,也就是說當離開特定的情境,劇班也就喪失了它存在的意義。而這里所指的特定的情境定義,劇班本身是無法自行確定的。它是外在早已存在的,劇班成員只是參與已定的情境進行表演。二是劇班是個體表演者的簡單相加,表演者表現的也不僅僅是自己的特征,更主要的是表現了成員間的關系和被表演的工作特征 [4]。
4.根據戲劇理論的觀點,在人際互動中,以個人運用符號的能力為出發點,重視符號在人際活動過程中的作用。在人際互動中,表演者要如何管理自己的行動,使其在觀眾面前呈現出他期望中的角色,即“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現”,它是戲劇理論的重要特征。在處理別人對自己的印象時,即在進行印象管理時,人們常常會努力運用各種符號,如道具,來布置自己的“舞臺”,以便達到“印象管理”的目的,即通過自己努力地表演使自己以符合人們期待的方式出現在人們面前,并且試圖與他人保持一定的社會距離以保持他的形象 [5]。
那么,在人際互動中,人們要學會如何進行印象管理。在戈夫曼看來,進行印象管理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理想化,就是使表演與它所處的社會理解和期望相符合。為了表演達到預期的效果,表演者要摒棄或隱瞞一些與社會規范不一致的動機和行為等。二是神秘化,即在表演中,演員與觀眾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使觀眾不了解演員的底細,從而產生敬畏、驚奇的心理,讓觀眾對演員的表演更加深刻。
5.在印象管理中,除了要對一系列有意性的行動進行管理之外,還要應對一些非期望的行動,如一些無意識的行動或者突發情況等 [6]。戈夫曼指出在社會互動中,如當對方的表演不是太成功,出現了一些讓“演員”困窘的狀況時,一般參與互動的人會給對方“面子”,故意視而不見。這被叫做“乖巧觀眾”。有如在互動中,客人的肚子在咕嚕咕嚕作響,某位演講者不小心發錯了一個音等等。這些令人尷尬的局面是表演者的一種失敗,但是現實生活中的互動規則使我們通常會有意忽視這些錯誤,以保有對方的面子。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謂的一些“禮貌得體的行為”,很多都包含了這樣一種互動的規則。
三、戲劇分析理論存在的不足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是戈夫曼“戲劇理論”的代表作。他的研究不僅在理論上嚴格恪守了符號互動論的思想精髓,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貫徹了布魯默倡導的定性研究,運用大量文獻和實地考察的資料,因而得到了廣泛的影響 [7]。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戈夫曼僅僅使用單一的戲劇理論來分析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是遠遠不夠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與此同時,若過多的運用戲劇理論分析說明某些社會現象,會產生一種悲觀主義的色彩。并且,如果我們一味地按照戈夫曼的理論來分析社會現象,將會使人產生各種消極避世的生活態度和觀點[8]。
其次,戲劇分析理論過分地強調在人際互動中人的主觀因素。這與他談及社會系統和規范對人的行為存在限制作用是相互矛盾的。他在提及前臺和后臺關系的轉化時指出,這種轉化的前提是個體對一定情境的意義的界定。在對劇班表演的論述中,他指出對某些特定情景定義的維護是劇班表演進行的前提[9 ]。從他對個人表演和劇班表演的論述,他仿佛認為人的主觀因素才是決定人的行為變化的主要變量,進而認為一定的社會客觀因素和特定的歷史條件限制都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這在現實生活中是行不通的,其實任何人的任何行為都是無法脫離特定的歷史環境和現實的社會條件的[10]。
再次,在人際互動中,戈夫曼注重個人的“形象管理”,他引用表演、期望和劇班等一系列概念。然而,他在論述自我、表演和情景定義等問題上,人為地夸大了人在互動中虛假的一面。在戲劇表演中,一切都是虛構的,演員們都是在演繹著一個個虛構的故事。但是,我們的社會生活和人際互動確是客觀存在的。根據戈夫曼的觀點,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和戲劇中的表演是一樣的,都是虛假的,而且按他的說法人們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成為“騙子”,人的行為變成了實現某種需要或目的的工具,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變成一場工于心計的實用表演[3]。
最后,也是最大的一個問題,戈夫曼堅持使用二元對立框架的做法是否恰當,二元即前臺和后臺。在前臺表演中是否得到一些后臺給予的幫助和提供的條件,前后臺之間是否存在一些中間地帶,在一定的情況下后臺也可以暫時的成為前臺。在劇班和觀眾之間是否真的是那么絕對的對立,有沒有一個中間地帶可以緩解二者之間的那種對立與沖突,使二者能夠產生一種默契,像劇班成員一樣的團結合作。日常生活是復雜多變的,人際互動也是多元的,存在很大的靈活性,因而在處理人際互動關系時要善于考慮多種元素,多角度和方位的思考,避免絕對的二元論。
參考文獻:
[1]侯均生.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224.
[2]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326.
[3]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馮鋼,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70.
[4]李啟鳳,吳廣麗.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戲劇論思想解讀[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
[5]劉易斯·A.科塞.社會學思想名家[M].石人,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652-655.
[6]文軍.西方社會學經典命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45.
[7]謝立中.西方社會學經典讀本(上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499.
[8]孟蔚.戈夫曼戲劇分析理論述評[J].文化研究,2008,(5).
[9]汪廣華.述評戈夫曼的社會擬劇理論[J].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9).
[10]黃建生.戈夫曼的擬劇理論與行為分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