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山東省800農戶農業保險的問卷調查并采用篩選法發現,養殖規模越大、農業收入占比越高和單位損失越大的農戶參與保險的積極性越高,說明農戶的經濟能力直接影響農業保險的需求,而目前的高費率、保險意識淡薄是農業保險難以大規模開展的原因;購買保險后增加要素投入的意愿較為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農業保險有助于提高農戶種植積極性。進而得出結論,目前需要加大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促進農業保險快速發展。
關鍵詞:農業保險;保險需求;保險效應
中圖分類號:F8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2-0046-01
農業保險不僅能有效地降低和轉化農業自然風險,且對中國三農政策的有效實施有著重大的意義。但是,當前中國的農業保險處于初級階段,農業保險需求“不足”是困擾中國農業保險發展的重要問題。
一、農業保險需求分析
為了考察農業保險的實際需求情況,我們委托人保財險、中華聯合保險等公司對山東省17個地市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次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855份,收回有效問卷784份。本次問卷調查主要考察影響農戶購買農業保險的微觀因素,因此我們選取農戶是否購買保險為因變量,選取幾個主要的影響因素如農戶年齡、年收入、讀書時間、家庭人口和種養殖規模為自變量。由于所選的變量都為非連續變量,需要重新賦值定義后再進行回歸分析。
運用logistic回歸處理,在處理過程中使用向后篩選法,即首先將全部變量引入回歸方程,然后進行變量的顯著性檢驗,在一個或多個不顯著的變量中,將t值最小的那個變量剔除,在進行各種檢驗直到方程中所有變量基本顯著為止。通過向后篩選法檢驗發現種養殖規模、農業收入占比和單位損失這三個變量對于參與保險成正相關,即養殖規模越大、農業收入占比越高和單位損失越大的農戶規避風險的意識越強,其參與農業保險的積極性越高。而年齡、家庭總人口、是否外出務工等幾個變量在回歸結果里并不顯著,由此說明農戶的經濟能力直接影響農業保險的需求,而目前國內農業保險需求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農戶作為個體經濟實力有限,難以負擔農業保險的高費率。
二、農業保險的正外部性效應
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的正外部性首先體現在農業保險能夠使農戶將災害損失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圍之內,從而起到穩定農業生產,增加社會總福利的作用。本部分選取農戶生產要素投入意愿和種養殖規模增加意愿為因變量,通過農戶有無購買農業保險的對比分析,揭示農業保險對于農戶增加投入、擴大生產規模的影響。由于量化分析中的變量均為二分變量,同樣需要重新賦值處理,將農戶有意愿增加生產要素投入,擴大種植、養殖規模賦值為1,否則賦值為0;農戶購買農業保險賦值為1,否則賦值為0。經過篩選處理選取有效樣本832份,量化方法分別采用logistic分析。由分析結果可以看出,生產規模與購買農業保險的相關性并不顯著,在購買農業保險后,農戶擴大生產規模的意愿并不十分明顯,這可能與當前土地制度及山東省內土地資源有限,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的潛力有限有關。而從要素投入情況看,農戶在購買保險后增加要素投入的意愿較為明顯,可以看出在風險保障相對完備的情況下,農戶增加要素投入,改善種養殖質量的意愿明顯增強,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農業保險有助于提高農戶種植積極性,增加農產品總供給,促進社會總福利的增加。
三、政策建議
考慮到國內農業特別是普通種植業和養殖業是經濟效益較低的產業,大多數農民屬于收入水平較低和增收速度增長較慢的社會群體,無力承擔商業性保險的高額保費,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性保險為主的農業保險制度,將農業保險納入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加大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農業保險的規范運作離不開法律支持,應盡快制定適合中國農業保險特點的農業保險法律,并加快相關配套法規制度建設,將整個農業保險納入法制化軌道,確保農業保險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寧滿秀,苗齊,邢鸝,鐘甫寧.農戶對農業保險支付意愿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6,(6).
[2]度國柱,王國軍.中國農業保險與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03.[責任編輯 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