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兩型社會”建設的時代背景下,迫切要求高校加強對在校大學生的“兩型”價值觀教育。馬克思主義原理課作為高校思想教育的主陣地,必須順應時代要求,適時創新,加強對在校大學生“兩型”價值觀的教育和引導,以期為“兩型社會”建設持續輸送具有環境保護意識、資源節約意識的優秀人才。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原理課;教學;“兩型社會”;“兩型”價值觀;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2-0224-03
一、“兩型”價值觀教育——高校馬克思主義原理課教學必須加以重視的新內容
(一)“兩型”價值觀的提出
1.建設“兩型社會”的時代趨勢使“兩型”價值觀的提出成為必然
黨的十六大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簡稱“兩型社會”)的戰略目標,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把建設“兩型社會”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表明“兩型社會”建設已經成為貫徹科學發展觀,建構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2007年12月14日,國家發改委批準長株潭城市群與武漢城市圈為國家“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進一步表明“兩型社會”建設已經進入實質性的操作階段,在今后的很長一段時期內,“兩型社會”建設都將是我們這個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
建設“兩型社會”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社會各行各業、方方面面,它不僅是企業和政府的事情,也是每一個社會公民的責任;不僅是經濟問題、技術問題,也是生活方式、生活態度、思維方式、工作方法和價值觀念的問題。觀念決定行動,是否有與之相適應的的價值觀為其建設者提供思想基礎、觀念圖景和精神動力與“兩型社會”建設的成敗息息相關。因此,建設“兩型社會”必然要求全體社會公民從思想上廓清認識,從觀念上掀起一場生態革命,自覺樹立節約資源,以及人與環境友好和諧相處的“兩型”價值觀念。
2.“兩型”價值觀的內容
相對于工業文明將人與自然的關系僅僅看做是利用與被利用、投入與產出的關系,為了眼前利益,不加遏制地消耗自然資源而言,以生態文明為底蘊的“兩型”價值觀則體現的是人與自然之間共生共榮的辯證關系。其理論基礎和前提是人與自然的生態關聯性和自然對人類實踐活動的先天制約性。一方面,人作為自然的產物是整個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人類的生存離不開整個生態環境的穩定性和自然生物的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對人類來說具有優先地位。因而,人類在實踐活動中必須時刻保持對自然敬畏之情,尊重客觀規律,合理的規范自身的行為,與環境友好相處。在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和過程中,要盡量采取對環境無害的方式來進行,盡可能地減少污染,保持生態系統的平衡,美化自然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另一方面,自然是人不至于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進行物質變換和交流的人的無機的身體,是人類的生存之源,因而為了當代人和子孫后代的幸福,人類必須節約有限的自然資源,盡可能地在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各個環節,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采取一切措施切實保護和合理利用各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以較少的資源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所以,“兩型”價值觀,不僅是一種生態理性的彰顯,更是一種價值的回歸,即對自然價值的重新確證。這種價值觀是在自覺認識人與自然之間既相依賴又相制約的辯證關系基礎上的一種堅定信念:即堅持人只有保護好自然才能保護好自身。它追求人的發展與自然發展的統一,主體與客體相統一。是一種既關心人類的生存發展和利益的滿足,又關注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和環境有序,尊重自然,愛護自然,親近自然,合理利用和最大限度節約資源的思想理念和價值追求。
(二)大學生“兩型”價值觀教育與馬克思主義原理課教學的關系
高校馬克思主義原理課教學是“兩型”知識和價值觀教育、宣傳、研究的重要陣地,在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兩型”價值觀念的培養和塑造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與作用。
1.對大學生積極進行 “兩型”價值觀教育是馬克思主義原理課教學的職責與使命
不論是馬克思主義原理課的教學目的還是理論的同質性,都使馬克思主義原理課教學不能回避“兩型”價值觀教育這一重要內容。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原理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人文素質教育的龍頭課程,其首要任務不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是思想的引導和價值觀的塑造。它追求的不是學生對現成知識的背誦,而是其價值觀念和思維方法的轉變。這使得馬克思主義原理課教學必然不能回避“兩型”價值觀教育這一重要內容。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之間辯證關系的原理也是“兩型”價值觀得以產生的理論源泉。以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為主要內容的“兩型”價值觀實質上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辯證關系原理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發展觀所涵蓋的重要內容之一。二者在理論上的同質契合也使馬克思主義不能回避“兩型”價值觀教育這一的重要內容。
2.對大學生積極進行“兩型”價值觀教育是馬克思主義原理課實現發展創新的必然選擇
目前,中國正致力于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轉變與革新,建設“兩型社會”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迫切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當今時代的發展主題之一,它迫切要求全社會相應的樹立起“兩型”價值觀。因此,“兩型”價值觀教育應該自發地進高校課堂,應該在高校師生群體中入腦、入心。這即為高校馬克思主義原理課教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戰,也是其服務社會,推進自身改革,加快發展創新的契機。一方面,積極順應“兩型社會”建設的時代需要,不斷增強原理課教學的時代性、實效性、科學性、針對性、主動性和前瞻性,不斷提升其服務社會的能力和質量,提高其對社會的貢獻度,是高校馬克思主義原理課永葆生命力的必然選擇。另一方面,以“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為主要內容的“兩型”價值觀,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時代性和針對性,不僅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也為新時代高校馬克思主義原理課教學的發展創新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二、大學生“兩型”價值觀教育的現狀及成因分析
(一)現狀
高校馬克思主義原理課是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兩型”價值觀教育的主陣地,然而,相對于“兩型社會”建設的時代要求而言,部分高校馬克思主義原理課教學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主要表現在:
1.“兩型”價值觀教育氛圍依然缺失
對照建設“兩型社會”的時代要求而言,部分高校馬克思主義原理課教學在宣傳“兩型”知識和價值觀念方面的力度過小,還沒有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圍。從教學內容上看,部分教師教學內容滯后,教學仍然停留在對傳統的原理和概念的講解階段,不能緊扣時代熱點適當增加“兩型”知識和價值觀教育內容。雖然也有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適當增加了一些與“兩型社會”知識和價值觀相關的內容,但是更多的只是停留在知識的講解介紹層面,缺乏對“兩型”價值觀的培育與引導。從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流程來看,一些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單一,即使在課堂上也作了一些宣傳教育工作,但是由于既不能針對學生學習、生活和思想的實際進行“兩型”價值觀的引導,又乏缺切實可行的措施來營造一個崇尚“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的教育氛圍。結果使教學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實效性,造成“兩型”價值觀教育環境體系極其脆弱。
2.大學生“兩型”價值觀教育極其弱化與被動
一是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知識結構缺失,對“兩型社會”認識不深刻,對“兩型社會”建設的必要性、緊迫性知之甚少或知之不全,思想認識仍然停留在初級層面,因而缺乏危機感、機遇感和使命感,不能相應的樹立“兩型”價值觀。二是大學生在“兩型”價值觀教育中的主體意識不夠,興趣淡薄,不能積極融入“兩型社會”建設的時代熱潮,不能以“兩型”價值觀嚴格要求自己,規范自己的行為。在一份針對在校大學生的問卷調查中,當問及“您對兩型社會建設的內容和重要性了解多少?”62%的學生回答“一般”,11%的學生回答“不是很清楚”,只有27%的學生回答“非常了解”。而在問及“您是否積極參加過學校組織的環保公益活動?”只有4%的同學選擇“積極參加”,而有65%的同學回答“偶爾參加”,另外有31%的同學回答是“從未參加”。在問及“您認為有沒有必要減少塑料袋的使用?”96%有的同學選擇“有必要”,而在問及“您在超市、商場和菜市場購物時一般使用什么購物袋?”74%的人選擇“商家提供的袋子”。問卷結果反映出學生群體中存在著對“兩型社會”相關知識的認識不深刻不全面,環境保護的主體意識不強等問題,尤其是環保知識與價值觀脫節、環保知識與行為脫節的情況普遍存在。
(二)成因
1.部分教師的思想認識不到位
一是部分高校馬克思主義原理課師資力量薄弱,教師參與社會實踐較少,對時代的熱點不敏感,對“兩型社會”建設的相關理論知識認識不夠,因而教學內容滯后,不能在教學中針對“兩型社會”建設理論宣傳的需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做必要的延伸,導致在宣傳“兩型”知識方面力度過小,沒有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圍。二是部分高校的原理課教師觀念轉變不及時,認為“兩型社會”建設是政府和企業的事,是社會的事,與高校無關、與自己無關,因而對“兩型社會”建設實踐漠不關心。表現在教學活動中,過分注重傳統的常規教學內容,而對“兩型社會”的理論知識和價值觀念的教育和引導重視不夠。三是部分高校的原理課教師的責任意識不強,雖然在教學中也涉及到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但是對學生課堂以外的生活和行為漠不關心,對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表現出來的盲目消費,浪費校園公共資源,隨意吐痰、亂扔果皮紙屑等違背生態文明的行為,僅僅看成是學生個人私事,不加教育糾正,使知與行分離,教學不能落到實處。
2.大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充分發揮
教學是一個主客體雙方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主動性關系學習的效果。尤其是價值觀教育需要學生內心的自覺認同和接納才能完成,因此,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在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現代大學生整天生活在“象牙塔”里,校園這個有形的和無形的圍墻束縛了大學生的眼界,使他們不能主動深入社會、深入現實,獲得廣泛的社會信息。由于對社會關注較少,致使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知識結構缺失,不了解“兩型社會”建設的必要性、迫切性及其與自身的關系,缺乏危機感、機遇感和使命感。不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兩型”社會建設的實踐活動,更不能自覺認同和接受“兩型”價值觀。同時,長期以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重知識灌輸,輕觀念認同,重講解輕實踐的教育習慣,也使大學生的主體性受到壓抑,導致知識的獲得與價值觀的培養分離、知識與行為分離。
三、馬克思主義原理課教改革的方向
1.創新馬克思主義原理課教學內容,強化大學生“兩型”基礎知識教育
要加強“兩型”價值觀教育,首先要結合時代特點創新馬克思主義原理課的教學內容,適當增加“兩型”基礎知識教育。這里就特別要處理好馬克思主義原理課教學內容的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必須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觀點的同時,面向時代,與時俱進,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將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內容作必要的延伸,全面覆蓋“兩型”理論,充分體現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從知識體系上適時創新。根據馬克思主義原理的特點,在原理課教學中要充分挖掘馬克思主義原理中的生態哲學思想,結合人類實踐行為造成的資源枯竭、生態惡化等全球性危機這一現實,幫助學生理性地認識到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是解決全球環境問題,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關鍵,引導大學生樹立尊重自然、節約資源的“兩型”價值觀。
2.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兩型”價值觀教育效果
“兩型”價值觀的樹立重在思想的引導,而非單純的知識灌輸。而要成功實現“兩型”知識向“兩型”價值觀的轉變,教學的手段與方法很重要。目前,采用多媒體教學,充分借助現代的信息網絡技術,將多媒體教學素材、網絡教學課件、學習工具軟件等融合于課堂教學之中,以圖文并茂、聲像并舉、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各種情境,吸引學生各種感官的參與,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激發學習的動機和興趣已成為教學改革的共識。但是要增強學習效果還需要任課教師不斷拓寬教育渠道、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尤其是要積極建構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雙向交流、開放型、研究型以及實踐型的教育模式。在課堂上可以積極嘗試案例法、入情設境討論法、專題演講法、換位體驗法、反思法、圖展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圍繞豐富的現實案例,從正反兩面開展討論或辯論,使思想產生交流與碰撞,使學生通過互相教育更深刻地認識到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不僅是一種現代美德,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模式。在課余,可以積極引導大學生自主參與“環保自愿行”、“保護母親河”等公益行動,通過參與公益活動、課外交流、參觀、訪問、調研等方式,推動大學生群體在親身實踐中進行自我認識、體驗、覺悟,自己教育自己,自覺用“兩型”價值觀規范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實現觀念和行為的統一。
3.營造良好氛圍,引導大學生養成“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兩型”價值觀
大學生要養成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兩型”價值觀,離不開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首先,馬克思主義原理課教師要同其他教師員工一起,充分認識自己的言行對大學生的影響,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自覺規范自己的言行,全面踐行“兩型”價值觀念,為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氛圍。其次,馬克思主義原理教師要注意拓展工作領域,增強“主動滲透”意識,充分利用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力,大力倡導綠色文明,樹立“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新風尚,引導學生從我做起、從小處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行為習慣做起,自愿甩掉種種不良習氣,主動摒棄盲目攀比心理,自覺踐行綠色精細消費理念,合理消費,節約資源、愛護環境。一旦大學生對“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價值觀產生心理認同,在頭腦中樹立起了尊重自然、愛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兩型”價值觀,就必然會在實際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左右其觀察、思考、處理一切問題的方方面面,引導其自覺處理好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生產與消費、當前與長遠、個體與群體的關系,真正成長為“兩型”建設的探索者、倡導者、宣傳者、示范者和實踐者,有效地推進“兩型社會”的發展完善。
參考文獻:[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2] 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 李愛玲.論“兩型社會”背景下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創新[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6):161-163.[4] 郭映芬,賀香梅.高校發展與“兩型社會”建設[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