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要針對當前會計專業財務分析課程教學內容和方式存在的不足,提出以綜合案例教學為主導的逆向教學模式,重點闡述了綜合案例選材時應遵循的標準,并提出利用財務實訓軟件解決案例的時效性問題。
關鍵詞:財務分析;綜合案例教學;綜合性;時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2-0232-02
一、引言
為了培養出高質量、為用人單位所需、為社會建設所需的會計專業人才,當今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要求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經濟理論基礎和初步的經濟管理知識,還要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財務分析作為一門實踐性、技術性較強的課程,一般在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中級財務會計知識和基本的財務管理知識后開設。它能夠使學生在鞏固財務相關理論知識的同時,通過直接加以運用,增強實務感,這與當前對會計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相符合。
雖然1993年東北財經大學會計專業就率先開設了財務分析課,但是隨著1999年財務管理專業開設以后,很多高校都把財務分析作為財務管理的一章內容進行教學,并不單獨開設財務分析課程,有的也只是作為專業選修課進行教學。不單獨開設的原因之一,是財務分析課程的教學內容安排往往只是對財務管理課程中所講的財務分析的一個簡單加深和拓展。從相關教材的編寫內容看,大多數教材都是根據償債能力、資產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為核心,針對相關評價指標進行教學;也有根據財務會計的三張主要報表,即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為核心,通過分析三張報表的各個項目有關的償債能力、資產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進行教學。這不可避免地造成財務分析課程內容與其他學科之間內容的交叉和重復。產生這種弊端的原因在于課程的內容安排過于簡單化,過分注重各項評價指標的講解,而忽視了前后要素的內在邏輯性,而克服這一缺點的方法之一就是引入綜合性案例分析。
二、綜合案例教學在財務分析課程中的應用
在財務分析課程中應用案例教學已經成為共識,但是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案例缺乏真實感,過于單一化。往往是以小例題的形式出現在各個章節中,目的是為了講解相應的指標,又由于課時有限而鮮有綜合性的案例講解,這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見樹木不見林,很難形成系統綜合的分析能力。筆者認為,這些指標的學習基本已經在財務管理課程中完成,特別是對于會計專業的學生,擁有比較扎實的財務會計理論知識,可以在安排財務分析課程的教學內容時,弱化指標的講解而重視綜合案例的分析,在綜合案例的分析過程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在有限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這種逆向教學方式比一味講解指標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更能夠讓學生形成一種邏輯性分析能力。
組織綜合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定位主要是引導者、啟發者,案例教學注重的是一個學習過程,而不是追求一個完全準確的標準答案,這可能也是區別于其他會計學課程的顯著特點之一。綜合案例教學的難點和重點是對案例的選擇,它是案例教學的核心和載體,沒有案例,案例教學也就無從談起。因此,案例的選取至關重要,高質量的案例是進行綜合案例教學的先決條件,進而才能為財務分析課程服務。
三、綜合案例選材必須遵循的六個標準
選取綜合案例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真實性。案例取材于工作、生活中的實際,不是憑借個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杜撰出來的資料。以綜合性案例作為整個財務分析課程的重點,其目的是克服傳統教學模式對知識運用能力不足,為學生模擬現實的財務分析環境,使他們“身臨其境”地運用財務理論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這就要求參與編寫的科研人員在積極參與理財實踐與科研活動的同時,與社會上的企業、會計師事務所、管理咨詢公司等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從他們那里源源不斷地拿到最新最貼近實務的素材。
2.完整性。案例講述的應該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并包括一些戲劇性的沖突,而且要有故事發生的背景描述。對案例選擇完整性的要求,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快地融入課程所模擬的環境,提高其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也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發散性思維,能夠提出不同的見解做一定的鋪墊。
3.典型性。案例不是隨手拈來的故事,而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例,代表著某一類事物或現象的本質屬性,概括和輻射許多理論知識,包括學生在實踐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從而使學生在掌握有關的原理和方法的同時,也學會了如何將這些原理和方法運用于實踐。我們在案例選擇的過程中也發現,由于網絡資源的豐富,為我們提供了相當豐富的案例素材。但是,每一個企業都有各自的特點,我們的案例不可能把未來學生們可能會碰到的問題全部在有限的課堂中給予解決,這就強調案例必須具有典型性。以企業現金流量分析為例,找一家凈利潤為正,而經營現金流量為負數的企業更具有典型性,這使學生更有動力去分析企業的利潤構成,還要結合籌資活動、投資活動來分析經營現金流量到底是如何被消耗掉的等問題。那么,在無形中學生對權責發生制原則的理解會更加深刻,對經營、籌資、投資活動現金流量之間的關系也更加明確。
4.啟發性。教學中所選擇的案例是為一定的教學目的服務的。因此,每一案例都應能夠引人深思,啟迪思路,進而深入理解教學內容。進行案例教學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良好的案例至少應該能使學生通過討論加深對課程中的某些重點和難點的理解,并能利用課程中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案例中所涉及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好的案例還必須蘊涵一定的問題,問題要能啟發學生思考,問題越能誘人深入,給學生留下的思維空間就越大,教學效果就越好。因此,案例的啟發性主要體現在對提問的設計上。編寫者可以將問題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為思考題,主要是對案例中所包含的一些重點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第二層次是分析題,這一層次的問題可以不再局限于案例提供的背景材料,可以要求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分析更深層次的問題。如關于籌資方式的選擇的案例,可以要求學生考慮除了案例企業需要考慮的問題,還有哪些內外環境因素是需要考慮的。
5.綜合性。案例教學是為了讓學生學會綜合運用所學到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實際工作和生活出現的較為復雜的事例,并從中獲得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一個案例不能只涉及單一的知識點,否則并無太大意義。但是,需要明確的是,綜合不是說把所有的財務知識內容都揉進一個案例里,這樣必然會失去典型性和真實性,使得案例設計過于牽強,“人造”的痕跡過于明顯,最后本質上仍然是十幾個單項例題的簡單疊加,仍然無法達到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因此,編寫案例時,可以是某個綜合案例針對某些問題,有主有次,涉及的知識面廣但又有重點關注內容。例如,可以通過對案例企業的資本結構、企業成長情況、利潤分配方案、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等展開分析,結合企業往年股利分配政策,最終來評價該企業的股利政策是否是最佳的,是否有改進的需要,如何改進。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善于調動各種知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6.時效性。財務分析作為一門邊緣性學科,其理論和方法受理財環境、經濟制度和會計法規制度等影響較大。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財務分析的一些理論方法也在發生著重大的改變。例如,新會計準則的頒布,對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的相關項目的調整,使得財務報表分析的很多相關比率的計算都要進行改變,那么案例就應該選擇新準則實施以后的報表進行分析。因此,在滿足了前五項要求后,財務分析案例的時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就需要編寫案例的科研人員必須時刻注意現實環境和制度的改變,適時對案例進行修改或重新選擇,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但是,編寫案例已經耗費了編寫者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憑一己之力是無法真正保證案例的時效性的。這就需要利用實訓軟件的自身特點,發揮網絡普及的優勢。
四、運用財務實訓軟件時效性的優勢
多媒體教學及實訓軟件的引入,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但這還沒有完全發揮實訓軟件的功能。筆者認為,財務分析實訓軟件,在功能定位上應該突出時效性的特點,應該在滿足真實、典型、完整、啟發、綜合性的基礎上,大力發揮互聯網的優勢,使用戶在第一時間獲得最新的案例資料。因為,案例的前五個選材要求普通的紙質教材也可以做到,但是由于紙質教材的出版有一個滯后期,在時效性上往往無法滿足要求。而實訓軟件正好為用戶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財務軟件公司往往擁有大量的高校客戶資源,可以定期邀請高校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提供不同的案例,或者聯系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財務工作人員提供實際案例資料,與在校教師共同編寫,實時發布到網上,供軟件用戶更新下載。當然,還可以引入一些網絡評選機制,對一些利用率高,用戶反映較好的案例給予一定的獎勵。這樣,不僅能夠使軟件公司穩定客戶資源,更重要的是使廣大高校的財務教師,能夠集思廣益,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實驗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偉容.財務管理課內實驗內容設計與教學組織的探討[J].時代經貿,2008,(10):114-115.
[2]楊克泉.財務管理學科實驗內容和實驗模式創新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8,(1):106-108.
[3]李永梅.從 MBA 案例教學談本科財務管理專業教學方法改革[J].高教論壇,2008,(6):153-155.
[4]曹健.關于財務管理實驗項目開發問題的研究[J].會計之友,2008,(12):64-65.
[5]陳榕.教師在財務管理案例教學中的角色定位[J].財會月刊:綜合,2007,(1):88-89.
[6]荊新,劉興云.財務分析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