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務印書館2008年12月出版的由侯敏、周薦主編的《2007漢語新詞語》收錄了2007年產生的新詞語和已有詞語的新義、新用法共計420條。這些漢語新詞語呈現出了很多新的特點,通過對其進行分析和論述,有助于人們了解它的內部規律,進一步認識、掌握和運用它們。
關鍵詞:2007年;漢語新詞語;特點
中圖分類號:H5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2-0216-02
新詞語是語言對社會變化表現最敏感的部分,它凸顯了語言的動態變化,是語言監測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商務印書館2008年12月出版的由侯敏、周薦主編的《2007漢語新詞語》。該書收錄了2007年產生的新詞語和已有詞語的新義、新用法共計420條。這些新詞語展現了這一年的生活畫卷。其中反映了人們的關注點,也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本文從五個方面對2007年漢語新詞語體現出的特點進行了分析、論述。
一、詞性類別簡單化明顯
在《2007漢語新詞語》中,將2007年產生的420個新詞語分為:“絕大多數雙字單位,視為詞,標出詞性;三字單位,根據情況,視為詞的,標出詞性,視為短語的,不標詞性;四字及四字以上單位,一般不視為詞,不標詞性。”[1] 故根據這個原則,這420個新詞語中是詞的有239個,僅分布在名詞、動詞、形容詞三種詞類中。
名詞,例如:愛邦族、奧標豬、邦民等,共有210個,占87.87%。
動詞,例如:畢生子、地出、回任等,共有28個,占11.71%。
形容詞,只有1個,即鈍感,占0.42%。
2007年新詞語中絕大多數的新詞語表現出不斷產生的新事物、新現象、新趨勢,這些都需要名詞來指稱,所以名詞在2007年新詞語中占有絕對的優勢,而動詞、形容詞都很少。
再者,這些新詞語中,未見名詞、動詞、形容詞以外的其他詞類,故2007年所產生的新詞語類別是呈現的簡單化特點。
二、詞長呈現增長趨勢
詞語長度是詞匯的一個重要特征。漢語詞語的詞長可從漢字數量或音節數量兩個角度進行統計。一般情況下,二者是相同的。但因為詞語中還有兒化韻尾或者含有字母時,情況就會發生變化。為了便于統計,本文對2007年新詞語的詞語長度按字數統計,一個漢字、一個字母或一個阿拉伯數字,都算一個字 [2]。按照這樣的統計法,420個新詞語的詞長分布從二字詞到八字詞都有。
420個新詞語中,三字詞語和四字詞語明顯占優勢,三字詞語的比例占到了38.10%,四字詞語的比例占到了28.33%。而以前在漢語詞匯中占絕對優勢的兩字詞語只占到了20.48%。按照本文對2007年的新詞語按照詞語長度的統計發現,二字詞語一直是現代漢語詞匯最常見的語音形式,雖然在2007年新詞語中仍舊占有相當的比例,但其優勢顯然已不太明顯。而三字詞語、四字詞語已經占有了明顯優勢,五字詞語的數量也有所增加,其原因如下:
語言是社會生活的直接反映。社會的發展變化、人們意識形態和思想觀念的轉變,首先就是通過新詞語反映出來。而新生事物和新概念是豐富多彩的,也是復雜的。社會發展需要語言能夠更精密細致地表達復雜的新事物、新概念和體現更為豐富的內涵,但二字詞語已經不能擔負這一交際使命,所以人們便采取了能夠反映復雜現象的多字詞語的語言形式。
另外,二字詞語概括具有豐富內涵的詞語時顯得比較困難,而且會容易造成很多的誤解與歧義。新詞語為了更為精確的表達詞義而演變為多字詞語,這也是語言不斷發展的需要。
三、出現了大量以詞綴為標記的派生構詞傾向
“2007漢語新詞語表現出明顯的派生詞傾向,出現了一些詞綴。”[2] 呂叔湘先生明確提出:“不單用,但是活動能力較強,結合面較寬,有單向性,即只位于別的語素之前,或別的語素之后,或兩個語素之間。這是所謂‘前綴’,‘后綴’,‘中綴’,可以總的稱為‘詞綴’。”[3] 呂先生也提出了“類前綴”和“類后綴”的概念。他說:“漢語里地道的語綴并不很多,認為有不少語素差不多可以算是前綴成后綴,然而還是差點兒,只可以稱為‘類前綴’和‘類后綴’。說它們作為前綴和后綴還差點兒,還得加個‘類’字,是因為它們在語義上還沒有完全虛化,有時候還以詞根的面貌出現。”[3] 若干年來,大家都在關注詞綴與類詞綴的區別,但學術界對漢語詞綴的認識都是頗為模糊的,都沒有對詞綴和類詞綴作出明確的區分,本文將詞綴和類詞綴籠統地稱為詞綴。
在2007年漢語新詞語中,運用前綴的只有1個,即:亞~。構成的新詞語有2個:亞疾病、亞熟男,占0.05%。運用后綴的有11個,分別是:~族、~客、~門、~奴、~吧、~日、~令、~女、~男、~友、~民。用它們構成的新詞語有95個:
“~族”中的“族”,原指事物中有某種共同屬性的一大類,現在意義已經逐漸虛化,可作為對某一類人的稱呼。“~族”具有旺盛的構詞能力,顯示出我們這個多元化社會各形各色、多采多姿的人群分類狀況和人們多元化的價值需求。“~族”構成的新詞語有35個,如:愛邦族、幫幫族、畢婚族等,占8.33%。
“~客”中的“客”,原來主要指那些奔走各地從事某種活動的人的稱呼,現在已經泛化為對某一類人或某種東西的稱呼。“~客”構成的新詞語有10個,如:車客、動車客、綠客等,占2.38%。
“~門”中的“門”,原指建筑物的出入口,因1972年美國發生的“水門事件”,而產生“~門”的用法。起初多指政治丑聞,后使用范圍逐漸擴大,新發生的,有一定轟動效應,能引起公眾興趣和廣泛關注的新聞和事件往往都被用上“~門”的叫法。“~門”構成的新詞語有10個,如:翻新門、國旗門、虎照門等,占2.38%。
“~奴”中的“奴”,原指階級社會中受壓迫、剝削、役使的,沒有人身自由的人。近年來,人們將為各種經濟壓力、精神壓力所苦的人稱為“~奴”。“~奴”構成的新詞語有8個,如:婚奴、基奴、貓奴等,占1.91%。
“~吧”中的“吧”,音譯來自英語bar(酒吧)。現已泛指具有特定功能的小型休閑場所。“~吧”構成的新詞語有7個,如:股吧、嚼吧、K客吧等,占1.67%。
“~日”構成的新詞語有7個,例如:減塑日、禮讓日、農民工日等,占1.67%。
“~令”構成的新詞語有5個,例如:禁高令、禁膠令、限批令等,占1.19%。
“~女”構成的新詞語有5個,例如:干物女、孔雀女、鮮女等,占1.19%。
“~男”構成的新詞語有3個:例如:快男、草莓男、鳳凰男,占0.07%。
“~友”構成的新詞語有3個:例如:基友、曬友、邦友,占0.07%。
“~民”構成的新詞語有2個:例如:邦民、沽民,占0.05%。
四、構詞材料以漢語材料為主,兼有別樣
這420個新詞語中,它的構詞材料以漢語材料為主,同時也存在構詞材料的多元化。完全由漢字構成的新詞語有406個,其余的14個詞語由其他材料方式構成。分別有:外文字母加漢語詞(語素),例如:CC族、D字頭、e摘客等;外文詞語縮略形式,例如:CDMB、QUID、TGC;數字加外文字母加漢語詞(語素),例如:3am女郎、3Q寶寶;數字加漢語詞(語素)加數字加漢語詞(語素),例如:3之3幼兒園;數字加符號加外文字母加漢語詞(語素),例如:26℃法。由此可見,在與傳統的完全以漢語作為構詞材料相比,2007年漢語新詞語在構詞材料上顯得更加的豐富、多樣。
五、新詞語群源自重大事件的催生
2007年,中國發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這些事件催生了一簇簇新詞語“群”。這些新詞語群與社會生活和社會事件形成了一種映射關系 [4],其中比較明顯的有:“北京奧運會準備工作”詞語群、“金融危機”詞語群、“華南虎事件”詞語群等等。2007年的漢語新詞語中,與奧運有關的詞有:“奧標豬”、“奧運婚”、“奧運快速通道”、“奧運肉”、“奧運沙”、“奧運體驗場”、“奧運義工團”等詞語,無一不傾注了中國人民對奧運會的熱愛和支持。在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次按”、“次按危機”、“次貸”、“次貸危機”、“次級貸”、“次級房貸”、“次級房地風暴”、“次級債”、“次級債危機”、“次債”等詞語,顯示出金融危機給經濟以及民生方面帶來的變化和影響。2007年轟動一時的華南虎事件最終水落石出,“虎照門”、“華南虎事件”、“偽虎照”等詞語,反映了在利益鏈條下,由這場誠信危機而引發的全民“打虎”,體現出公眾對于誠信的渴望和執著地探究真相的精神及鍥而不舍的力量。
漢語新詞語的出現是語言反映社會生活和適應交際需要的必然產物,是對社會中的新事物、新觀念、新詞語及其新用法大量涌現的直觀體現和反映。在2007年漢語新詞語中,呈現出了許多新的特點,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迅捷地映射出當代人們的社會心態的變化。通過對2007年漢語新詞語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各個社會領域和各種現象,從中了解中國社會,感受中國各方面的變化。
參考文獻:
[1]侯敏,周薦.2007年漢語新詞語[K].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4.
[2]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7(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351-353.
[3]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19-48.
[4]國家語言資料監測與研究中心.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8年下編[M].北京:商務出版社,2009: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