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企業作為當今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之一,因自主創新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所以其更現實的選擇是合作創新。社會資本在企業合作創新中起著重要作用已是共識,社會資本的概念、中小企業社會資本的構成以及中小企業社會資本的維度為中小企業的聯合創新提供了理論基礎。正是在對上述理論闡述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小企業聯合創新的網絡化組織、資源整合以及激勵三方面機制。
關鍵詞:中小企業;聯合創新;創新機制;社會資本
中圖分類號:F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2-0018-02
一、中小企業聯合創新的必要性
眾所周知,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和動力,它能創造市場需求,有效配置各種資源,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技術創新的大軍中企業應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而中小企業因其生產的分散化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在當今的技術時代也成為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之一。但是由于創新需要較多的人、財、物的投入,且市場需求存在不確定性,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往往面臨著資源不足、技術風險、市場風險、財務風險等,自主技術創新受到限制,而通過技術合作可以將各方擁有的互補性資源結合在一起,共同分擔風險,有效促進知識轉移等等,因此對于中小企業來講合作創新是更現實的選擇。
二、社會資本相關理論
1.社會資本的含義。社會資本理論是20世紀70年代后期在社會網絡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相對立的理論概念。對于社會資本的概念觀點眾多,布迪厄(1997)在社會網絡分析的基礎上,將社會關系和關系網絡看做是個體可以被利用的,用于實現個體目標的資源;帕特南(1993)將社會資本定義為社會組織的某種特征,如信任、規范和網絡,它們可以通過促進合作行動來提高社會效益;邊燕杰(2000)將社會資本看做是行動主體與社會的聯系以及通過這種聯系攝取稀缺資源的能力;張其仔(1999)的觀點是社會資本是人與人之間在信任和合作基礎上形成的社會網絡,是資源配置的一種重要方式。陳勁(2001)從企業層面把社會資本定義為:是指一個企業與相關企業之間的橫向聯系,與其供應鏈各環節之間的縱向聯系,與企業外相關實體、群體之間的社會聯系等社會關系總和,以及該企業獲取并利用這些關系來攝取外部信息和其他資源的能力總和。
以上對于社會資本的界定包含著共同的認識,即社會資本是基于網絡、結構和關系所形成一種可利用的資源,包括關系網絡中的信任、承諾、規范、結構位置等。良好的社會資本有利于培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降低交易成本,加速信息、知識等資源的流動,社會資本是資源配置的一種重要方式。
2.中小企業社會資本的構成。中小企業社會資本為反映中小企業內外部社會關系特征的有助于目標實現的生產性經濟資源。中小企業社會資本分為兩大類:企業內部社會資本和企業外部社會資本。因為本文是研究聯合創新,注重的是組織之間的社會資本,所以主要涉及的是外部社會資本。企業外部社會資本是由于企業嵌入在外部關系網絡中所形成的關系資源。主要包括中小企業與相關企業之間的橫向聯系,與其供應鏈上各環節之間的縱向聯系,與企業外部的相關實體、群體之間的社會聯系等社會關系的總和以及該企業獲取并利用這些關系來攝取外部信息和其他資源的能力總和。中小企業外部社會資本的構成圖如下:
圖1中小企業社會資本構成圖
3.中小企業社會資本的維度。Nahapiet和Ghoshal(1998)區分了社會資本的三個基本維度:結構維度、關系維度和認知維度。結構維度也稱為結構性嵌入,指的是企業之間聯系的整體模式。這一維度主要關心的是網絡聯系的存在與否、聯系強弱及網絡結構。關系維度是指通過創造關系或者由關系手段獲得的資產,包括信任與可信度、義務與期望以及可辨識的身份。關系維度則指的是社會聯系的人格化方面,它與社會聯系的主體行為人有關。關系維度表現為具體的、進行中的人際關系,是人們在互動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一種具體關系,也稱為關系性嵌入。認知維度指的是提供不同主體間共同理解的表達、解釋與意義系統的那些資源,如符號、語言和文化習慣及隱性知識等。
按照Nahapiet和Ghoshal的分析框架,中小企業的社會資本也可以按照結構、關系和認知三個維度來劃分。依據本文研究中小企業外部社會資本,其中結構維度的社會資本,即企業之間結構維度的社會資本。企業間結構性社會資本主要是指企業間社會關系網絡及其結構所形成的資源及競爭優勢,它也與網絡聯系的強弱和網絡結構特征緊密相關。中小企業關系維度的社會資本主要表現為企業之間的信任。這里所指的信任不同于陌生人之間基于可能預期而產生的弱信任,而是屬于彈性信任或關系信任,是一種基于強聯系和持續互惠規范的信任關系。中小企業認知維度的社會資本,主要包括那些企業間共享的語言、符號、隱性知識、價值觀和其他意義體系。
總之,中小企業社會資本的結構、關系及認知維度構成了一個相互關聯的體系,這個體系鑲嵌于企業內外部的關系網絡之中。在企業成員及企業之間的互動過程中,實現信息和資源的交換和組合、形成并強化共同語言和共同目標,從而促進協作。
三、基于社會資本理論的合作創新機制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中小企業要使技術創新得以實現,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社會資本建立以下幾方面的聯合創新機制。
1.網絡化組織機制。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網絡化組織就是中小企業按照其社會資本構成主體各不同層次的相關企業或組織,基于共同的技術創新目標而建立起來的一種網絡組織形式。以創新中小企業為核心,由創新中小企業、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中介機構、金融機構、上下游企業、競爭對手等多種主體構成,是一種混合型網絡。這種網絡化組織既包括創新中小企業與上下游關系的供應商以及用戶之間形成的垂直合作網絡,也包括創新中小企業與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或競爭對手之間形成的水平合作網絡。網絡化的創新組織有助于解決現代創新環境下,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資源稀缺性以及企業內部技術創新能力有限性之間的突出矛盾,以幫助企業更好地利用外部資源強化核心技術,實現創新目標。
2.資源整合機制。創新中小企業投入各種創新資源后,這些資源是否得到最有效的組織,最充分、最合理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創新資源的整合。創新資源來源于上述網絡化組織成員。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具有科技、人才優勢,創新中小企業通過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取得創新所需的人才支持和技術支持,增強企業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通過與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合作,可使企業獲得更多的市場機會和應用反饋信息,使新產品、新工藝能夠在應用中不斷創新和發展。政府在中小企業創新中應發揮促進資源共享和提供基礎設施方面的職能,提供合作創新的政策法規支持、財稅支持等。金融機構應創新金融服務項目,合理預計中小企業合作創新的風險并加以有效控制,為技術創新提供貸款支持。中介服務機構應完善技術服務、技術評估、技術經紀及信息咨詢等方面職能,有效地促進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
總之,中小企業的聯合創新要形成全社會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的力量整合,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市場對科技資源的配置作用、企業的主體作用、高等院校的基礎性作用和科研院所科技攻關的中堅作用等。
3.激勵機制。任何一個系統要達到其目標,都需要有內部激勵機制。中小企業網絡化組織成員之間的關系一般是松散型的,成員之間的合作常因利益分配不公,風險承擔不均等半途而廢,因此,激勵機制必不可少。從本質上看,企業的技術創新有賴于合作成員基于相互信任與默契,建立起合作創新的理念。而社會資本關系維度中的信任機制,認知維度中的共同愿景、價值觀等是保證在技術和組織復雜程度日益提高的情況下,能將企業的共同遠景和收益分享結合起來的黏合劑。這就要求中小企業合作創新的各主體建立相互信任與默契的文化氛圍培養集體一致性和信任感,采取多種方式對合作中作貢獻的成員予以獎勵,搞破壞的成員給以懲罰來支持企業創新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其仔.社會資本論:社會資本與經濟增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2]邊燕杰,丘海雄.企業的社會資本及其功效[J].中國社會科學,2000,(2).
[3]陳勁,李飛宇.社會資本:對技術創新的社會學詮釋[J].科學學研究,2001,(9):102-107.
[4]Nahapiet J, Sumantra Ghoshal.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Research Policy,1998:253.
[5]劉小林.對完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支持體系的思考[J].當代財經,2007,(12):76-79.
[6]羅鋒.基于社會資本視角的民營企業可持續成長機理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8,(8):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