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識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上的經濟,知識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出現的新的時代概念(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報告》,1966)。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會計行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其賴以生存的社會和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的會計理論及相關體系也隨之受到了質疑,在此時代背景下,分析知識經濟對會計提出新的要求及變革的內容,提出推動會計變革的途徑,對規范會計發展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知識經濟;會計變革;途徑
中圖分類號:F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2-0070-02
進入21世紀,現代信息技術普及,世界不斷縮小,知識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影響著社會各個行業結構的調整與變革。會計也處在一個新的發展環境中,面臨著新挑戰。
一、知識經濟對會計提出了新的要求
1.要求會計制度國際化。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國際間貿易的頻繁往來,要求參與國際貿易往來的各國縮小會計制度的國家之間的差距,在規范會計制度過程中要遵循國際間通行的會計準則,使會計真正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中的通用語言。
2.要求會計人員高素質化。知識經濟時代,以知識和創新為基礎的科技發展日益迅猛,產品的生產流程越來越復雜,同時知識的快速普及、不斷創新使產品的生命周期縮短,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就要求會計人員不斷接受新知識,為企業決策者提供各種準確有用的會計信息。電子計算機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和傳播技術的突飛猛進,國際經濟一體化的到來,使得會計手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要求會計人員熟練掌握電子技術和英語,熟悉國際會計知識。會計人員只有不斷學習各方面的知識,才能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需求。
3.要求會計工作組織形式民主化。在會計工作的實踐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官僚化,這與企業組織建設、管理的傳統模式不無關系。在新環境下,會計工作過程中必須實現真正的民主化,這就要求企業組織結構中和會計相關的決策層的人員構成要多元化,處理好分權與集權的關系,決策層與基層會計工作人員的關系,使民主化在會計工作中得以直正的實現。
二、知識經濟時代下會計變革的內容
1.會計規范體系的建設應反映時代的主題。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向全世界召示了保護環境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課題。知識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企業的所有活動必須兼顧利潤增長與保護環境雙方利益。而中國目前面臨的問題是:一部分生產企業為了實現眼前利益,在觀念上缺乏環境意識,在行動上對環境資源進行掠奪性開發,致使自然資源大量損毀,生態資源嚴重破壞。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從根本上要求解決這一問題。企業的生產、銷售、分配過程等都應立足于維護生態環境,這些活動也將涉及到會計的重要指標,如各種消耗、開支等,因此建立維護生態環境方面的會計規范并切實指導實踐,從而加強環境管理,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關系,維持社會、經濟及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2.傳統的財務報告已跟不上知識經濟時代的步伐。在傳統的以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為主干的報告模式下,會計對企業的資產結構、獲得的收益、現金流量等財務信息進行確認、表述和披露。這種報告模式基本上能適應工業經濟時代的要求。進入21世紀,企業之間競爭的加劇,信息使用者已不再滿足于對企業過去的財務信息的了解,為了減少決策風險,更多地需要了解企業未來的、非財務的信息。這就要求財務報告要更加及時,信息披露更加充分。實現這一變革,不同的企業可以根據生產經營的不同特點,靈活掌握制定報告的時間,縮短報告間的時間間隔。
3.歷史成本計量模式需要創新。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以知識資本作為企業資本源泉,以知識創新作為其發展動力。在確認與計量上,傳統會計的處理對象主要是物質資源的價值,由于物質資源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所以歷史成本可以相對真實地反映資產價值,但也隱含著隨時間的推移歷史成本與真實價值背離的可能性。知識經濟時代則加快了這一進程,造成了資產負債表的情況與企業實際大相徑庭,不利于判斷企業科技投入與技術含量的高低;知識經濟環境下人力資源對企業經濟成長和價值增加的貢獻越來越大,但在傳統財務報告中幾乎得不到反應。
4.拓展無形資產的核算范圍。傳統會計核算中,無形資產主要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土地使用權、著作權、商譽。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成為生產力主要要素后引出一系列新概念、新法律、新變革,要求拓展無形資產的核算范圍,把人的智力、知識作為一項無形資產的核算內容。人的智力、知識完全符合無形資產的概念要求,雖不存在物質實體,但可在較長時期內為企業提供經濟效益,所提供經濟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拓展無形資產的核算范圍,對于我們轉變觀念、重視科學知識、重視人的智力要素,進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是有重大意義的。
三、知識經濟時代下推動會計變革的途徑
1.政府加大宣傳力度,為經濟時代下的會計變革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社會各行各業都離不開會計,會計的變革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這首先需要提高社會各界對會計改革的認識程度,會計的相關管理部門加強宣傳力度,使大眾深化對會計改革的認識。國家機關、經濟管理部門以及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積極進行會計理論的創新,并在實務中指導實踐。及時修訂會計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準則,在宏觀上推動會計變革;微觀方面,各個企業對新修訂的會計法律、法規、制度、準則,要及時開展各種形式的學習、培訓活動,使會計工作者的工作符合時代的要求。
2.企業應重視會計信息化系統的建設,為會計變革提供條件。21世紀,信息產業日趨成熟,大多數企業的會計人員原來進行的手工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等繁雜的、重復的日常會計事務,現在可以通過計算機來完成,提高了會計人員的工作效率。但僅做到這點是不夠的,企業應積極進行網絡的建設,至少在企業內部聯網,招聘專業的網絡建設人才來管理、維護企業網絡系統,企業各個部門通過網絡平臺及時進行溝通,信息共享,互相監督,這樣就為會計信息系統的建設提供了基礎。知識經濟時代的會計信息系統不僅具備傳統的會計記賬、編制報表的功能,還具備分析、預測、決策、規劃、控制和責任評價等功能,即朝管理型會計信息系統的方向發展,更好地發揮會計工作的職能。
3.重視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及素質的培養。會計職業道德是會計工業人員素質的重要體現,會計工作人員作為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維護者,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的高低決定著會計工作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會計工作秩序的好壞,影響著社會誠信基礎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健康發展。會計職業道德對會計人員的行為提出了嚴格要求,如依法辦事、客觀公正、保密守信等,企業及相關的教育、培訓機構要引導會計從業者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遵循職業道德,規范會計行為。單位負責人及與會計業務相關的有關人員也應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各級監督檢查部門要做好監督檢查工作,共同努力推動知識經濟形勢下的會計變革。
4.高校應秉承科學發展觀,對會計專業教育改革不斷探索。知識經濟時代,會計行業面臨的社會、經濟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對會計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就為高校會計專業的教育人士提出了新的課題:如何培養新型會計人才以適應新的經濟環境。在教育改革方面可以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做法,發達國家強調其教育宗旨:學校會計教育的目的不在訓練學生能成為一名專業人員,而在培養他們未來成為一名專業人員應有的素質。西方國家重視素質教育,體現在各個行業的教育上,這一點正是中國所缺乏的。作為發展中國家的高校教育應借鑒發達國家的會計教育模式,采用國際通用專業教材授課,讓學生在校期間接受最新的會計理論知識和方法,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等。建立現代化的會計模擬實驗室,同各類企業合作建設實習基地,使學生通過模擬、實習接觸到真實的會計工作,避免了教學與實際工作的脫節,為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結束語
知識經濟時代,智力資本是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使會計工作核算的內容和手段發生了變化,進一步對會計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中國特殊的國情,會計改革的步伐相對滯后。這需要國家的政府部門、社會各類培訓機構、高校和企業共同努力,探索會計變革的途徑,促成會計改革,同國際接軌,迎接知識經濟帶來的挑戰。
參考文獻:[1] 喻丹.知識經濟對會計的影響[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85-87.[2] 劉媛媛.現代會計的改革與創新[J].北方經貿,2009,(3):79-80.[3] 張永宏,孫才順,李永.知識經濟對會計的影響和挑戰[J].內蒙古煤炭經濟,2005,(S1):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