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侵占罪犯罪對象中,他人財物不包括本人所有的財物;無形財物、非法財物不能被認定為侵占罪的犯罪對象;不動產是侵占罪的犯罪對象;遺失物不同于遺忘物,不是侵占罪的犯罪對象;埋藏物只能為所有權明確的私人財物,而不能是國家所有的財物或文物。
關鍵詞:侵占罪;他人財物;遺忘物;埋藏物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2-0088-03
根據刑法第270條的規定,侵占罪的犯罪對象包括三類:(1)他人財物;(2)遺忘物;(3)埋藏物。在司法實踐中,關于侵占罪的犯罪對象問題,存在著眾多爭議。
一、他人財物
他人財物是侵占罪的犯罪對象。那么,何為他人財物?
在理論和實踐中對此的爭議在于“他人”是不是也包括“本人”? 有學者認為,如果“將已設定擔保的自己財物進行處分”,在特定情況下,依然可以被認定為“他人”財物,如果行為人非法處分該財物可以被認定為侵占罪 [1]。
筆者認為,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刑事立法設定侵占罪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保障社會上正常的財產流轉關系。將他人財物設定為侵占罪的犯罪對象,是為了保障所有權人能夠實現其財產所有權的各項全能,即占有、使用、收益、處分?!段餀喾ā返?70條規定,“擔保物權人在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擔保物權的情形,依法享有就擔保財產優先受償的權利,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睆倪@一規定中能夠看出,在財物被設定擔保的情況下,擔保權人只是在債務人到期不能償還債務的情況下,享有對該擔保物的優先權。應當指出,這種優先權只能是一種期待權。如果債務人能夠按期償還債務,擔保權人的擔保權也就不能實現。相反,即使債務人將該擔保物又出賣給他人的,按照中國物權法和擔保法及相關民事法律制度的規定,擔保物權人仍有一系列的救濟途徑。但是,如果將這種純粹的民事法律關系,無端劃入刑法的調整范疇,這將導致刑法干預面的不當擴大,導致司法資源的浪費,也不利于設定侵占罪目的的實現。
同樣的道理,共有財產也不能成為侵占罪的犯罪對象。也就是說,在某一共有人,獨自侵占該共有的財產,致使其他共有權人的相關權利無法實現的情況下,也不能將某一共有人的這種獨占行為認定為侵占罪。
在處理這類問題時,應按照刑法的謙抑原則,在其他法律能夠解決該問題的情況下,就不應動用刑事法律。我們認為,侵占罪犯罪對象的“他人財物”僅指不是占有人享有所有權的財物,也就是說侵占罪中的“他人”不包括“本人”。
在闡明他人財物的界限后,我們來考察財物指什么?
按照不同的標準我們可以將財物分為有形物和無形物;合法財物和非法財物;動產和不動產。在理論和實踐中經常引起爭議的是無形財物、非法財物和不動產可否成為侵占罪的犯罪對象。
無形財物主要是指電能、熱能等能源產品。應當說,這些無形財物在中國刑法上已經成了盜竊罪的犯罪對象。而在國外的立法例中,這種無形財物也逐漸的成為侵占的犯罪對象。中國學者對外國刑事立法關于侵占罪的相關規定進行了比較研究后指出:“侵占電氣及其他動能這種無形財物,是現代科技條件下侵占犯罪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同樣也對他人的財物所有權造成危害,也需要刑罰懲治,因此將電氣及其他動能規定為侵占罪的對象,是對傳統侵占罪立法的一個新發展?!盵2] 因此,有觀點認為,“侵占罪的對象可以包括一部分無形財產” [3]。這種無形財物恰恰指的是電能和熱能等。
在筆者看來,在中國刑事法上,將電能、熱能等無形財物認定為侵占罪的犯罪對象,同司法實踐不符。
首先,電能和熱能由于其是以能量的形式表現出來,使用者僅僅有選擇消費或者不消費的權利。相反,行為人卻很難以侵害所有權人所有權為目的拒不退還這類無形財物。其次,諸如電能或熱能等這類無形財物如果行為人使用了,便會將這類無形財物消費掉,也就是說非法行為人也無法按照刑法第270條的規定,將這類財物退還給所有人。最后,根據中國刑法的相關規定,如果行為人盜用電能或熱能等無形財物的行為,其行為構成盜竊罪。
非法財物可否作為侵占罪的犯罪對象?這里的非法財物主要是指犯罪所得的贓物等無合法來源的財物。下一案例,曾引起司法實物界的廣泛關注。
楊某與何某系朋友關系。某日,楊某將盜竊所得的贓物電腦一臺托何某保管,并告知何某這是贓物,要他小心謹慎保管。在何某保管使用的數月間,楊某曾多次向其索要,但何某拒不退還,并“威脅”楊某,如果你再要電腦,我就到公安機關去告發你,你吃個虧,這臺電腦就歸我了。楊某無奈,只得不提此事。后楊某案發供出了何某 [4]。
在對上述案例進行討論的過程中,涉及到何某的行為是否構成有侵占罪、盜竊罪、敲詐勒索罪和窩贓罪等眾多問題。在本文中,限于篇幅所限,我們僅以此案為例來分析贓物等非法財物能否成為侵占罪的犯罪對象。
在對該案進行討論的過程中,有觀點認為何某的行為構成侵占罪。理由是贓物同樣是侵占罪的犯罪對象,盡管贓物交付人對這些財物不具有所有權,但是這些財物并非是無主財產,原所有人仍具有所有權。贓款贓物應由國家主管機關依法追繳,返還原主或者沒收歸公,不準他人任意侵占 [5]。
筆者認為上述觀點是錯誤的。盡管我們承認,公民私人財產應該得到法律的保護。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侵占罪的犯罪對象就可以無限擴大。首先,上述贓物應不受法律的保護,而不能成為侵占罪的犯罪對象。在上述案例中,何某明知是楊某盜竊的財物而拒不交出的行為,同侵占罪在客觀方面確實是有相似之處,但是之所以何某在本案中的行為不構成侵占罪,恰恰是因為楊某對托付何某保管的財物無合法的返還請求權。同時,楊某對該贓物也無所有權。而侵占罪其設立目的恰恰是為了保障公民的合法財產不受侵犯這一目的。其次,何某明知是贓物而保管的行為本身已經構成了窩藏贓物罪。在刑法上,嚴格禁止對同一行為的雙重評價。如果說,何某的行為已經構成了窩藏贓物罪,何某的這一行為,如果在被認定為侵占罪,便違反了刑法上的公正原則。最后,上述贓物自然應該追繳,將其返還給財物的真正合法所有人。贓物的真正所有人的財產權益能夠得到保護。所以,贓物等非法財物不能成為侵占罪的犯罪對象。
不動產能否成為侵占罪的對象,中國刑法沒有給予明確的規定。但是,筆者認為,不動產可以成為侵占罪的犯罪對象。
在當今社會城市化步伐加快的過程中,眾多的村民到城市中謀生,而其原有的土地他們會委托給同村人幫助照管,或者出租給他人。在這一過程中,有人會非法侵占他人的耕地。我們認為,如果不法行為人的行為造成嚴重后果的,應當認定為侵占罪。這種將土地認定為侵占罪犯罪對象的處理辦法,能夠有效地保護土地承包經營權,以維護農村耕地的合法流轉秩序。在現實生活中,諸如汽車、船舶等準不動產,同樣也可以成為侵占罪的犯罪對象。同時,由于這些準不動產同一般的動產相比,價格相對較貴重,更具有用刑事法律予以保護的必要。
二、遺忘物
遺忘物作為侵占罪的犯罪對象,被刑法第270條第2款明文規定。“本來以前理論和實務上多有遺失物的說法,而少有遺忘物的稱謂。只是由于在新刑法頒行之前,刑法理論和司法實務中為了能夠對那些非法占有他人由于一時疏忽而遺忘于特定地方的財物作為犯罪予以懲處,才提出并較多地使用了這一概念” [6]。遺忘物是指所有人或持有人因一時疏忽,遺忘于某特定地點或場合,但能夠憶起其地點或場合的財物。在司法實踐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是,遺忘物和遺失物的關系問題。
關于遺忘物和遺失物是否同一,有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遺忘物與遺失物相區別,遺忘物是本應攜帶因遺忘而沒有帶走的財物,如坐出租車時遺忘在出租車中的財物等,通常是剛剛遺忘的,所有人或持有人能夠回憶起什么時間遺忘在什么地點的財物,失主一般能找回,拾得者一般也知道失主是誰。而遺失物是失主丟失的財物,一般離開失主的時間相對較長,失主也無法明確知道它在何處,而且拾得人往往也難以找到財物的主人。因此,遺失物不是遺忘物,不能成為侵占罪的對象 [7];第二種觀點認為,遺忘物又稱遺失物,是指非出于占有人或所有人之本意,偶然遺失其占有之動產。構成遺失物的條件有二:其一,喪失須系非出于占有人或所有人之本意;其二,須為偶然喪失。遺忘物和遺失物之間并無根本的區別,都是指由于持有者的一時疏忽而遺忘在某處,從而喪失控制的財物,因而“遺失物”當然也可以成為侵占罪的對象 [8]。
筆者同意第一種觀點。不能將遺忘物等同于遺失物。遺忘物一般被遺忘在特定的地點或場合。是否是特定地點或場合應具備以下三個條件:首先,所謂其特定,也就是說它不同于一般。這里的“特定”在某種意義上是指該遺忘的地點,遺忘物所有人能夠想起來。其次,該場合或地點應當有管理人員或其他執業人員,在這里我們這些人員統稱為“有關人員”,他們的工作職責和管理范圍使其很可能成為遺忘物的第二重持有、控制人。最后,他人遺忘物的“他人”是指個人,不包括國家和單位。雖然遺忘物的所有權可能是國家或單位的,但遺忘者的遺忘行為卻屬于個人行為,遺忘者應當承擔賠償遺忘物的責任。所以,從法律關系上講,遺忘物屬于公民個人財物 [9]。
我們認為,如果在刑法理論和實踐中,對遺忘物和遺失物不加區分,而將其都是視為侵占罪的犯罪對象,這將不當地擴大刑事處罰的范圍。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丟失財物的現象。很多丟失財物的人,為找回對其而言意義重大的財物,經常會做出懸賞廣告。遺失物的拾得人,如果能將該財物交還給遺失物所有人,通常會得到一定的報酬。在民法上,這種類似于懸賞廣告的合同,屬于不可撤銷的贈予合同。從這里面我們也能看得出,民事法律有這種規定的重要原因之一便在于遺失物在實踐中很難找到,要求拾得人拾金不昧是一種過高的道德要求,這不符合民事立法的本意。因此,在侵占罪中遺失物不能等同于遺忘物,只有遺忘物才能成為侵占罪的犯罪對象。
三、埋藏物
埋藏物也是侵占罪的犯罪對象。但是,由于刑法沒有明文規定何為埋藏物,也沒有司法解釋可以參考,因此,在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中,何謂埋藏物的問題,也存在較大爭議。爭議的問題時,偶然發現的文物是否可以成為侵占罪的犯罪對象? 對該問題,存在著以下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所謂埋藏物,是指埋藏于地下的所有人不明的財物。這些財物依照《民法通則》第79條之規定,歸國家所有。第二種觀點認為,刑法上作為侵占罪犯罪對象的埋藏物,是指不歸行為人所有的埋藏于地下的財物,無論其所有者是否明確,埋藏時間多久,財物是什么性質,只要行為人不是出于盜竊的目的,在挖掘時,偶然發現地下埋藏物,明知不歸本人所有,應當交出而拒不交出,非法拒為己有,數額較大的,就構成侵占罪。第三種觀點認為,所謂埋藏物應與地下出土的文物區分開來,刑法上保護的只是作為私人或單位所有的財物的所有權 [9]。
筆者同意第三種觀點。構成侵占罪犯罪對象的埋藏物不應包括地下出土的文物。首先,第一種觀點主張這里的埋藏物僅指所有人不明而依法歸國家所有的埋藏物,這是從民法的角度解釋埋藏物,其目的是為了解決埋藏物的權利歸屬問題。刑法上將埋藏物設定為侵占罪的犯罪對象,是為了解決侵占不歸行為人所有的埋藏物的刑事責任問題。因此,將埋藏物僅僅理解為歸國家所有的財物,顯然不符合刑事立法所要保護公民財產權的立法本意。其次,中國刑法第270條第3款明文規定,“本條罪,告訴的才處理”。從這一規定,可以看出立法規定埋藏物作為侵占罪的犯罪對象,其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護自然人個人的財產權。通常規定“告訴的才處理”表明國家對此問題這樣的一種態度,即這種告訴權屬于自然人,如果自然人不行使告訴權,則司法機關不主動追究。偶然發現的文物,通常其所有權歸國家所有,那么誰來代表國家行使告訴權呢?顯然,將埋藏物理解為歸國家所有的財物,同立法的本意不符。最后,有觀點認為,如果僅將埋藏物理解為歸個人所有,那么,埋藏于地下的文物等將得不到刑法的保護。筆者認為,對此大可不必擔心。《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27條第2款規定,地下埋藏的文物,任何單位或者個人都不得私自發掘。這里很明顯,是對文物進行特殊的保護。《文物保護法》對所有公民規定了一般義務,即不得私自挖掘。如果明知是文物而盜挖的,則應該按著刑法第328條的規定,以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定罪處罰;如果不是明知而盜挖,而是由于在從事其他作業時,而偶然獲得文物,此時,屬于發現文物。依照《文物保護法》第11條第4項的規定,對發現文物及時上報或者上交,使文物得到保護的單位或者個人,由國家給予精神鼓勵或者物質獎勵。如果發現文物者,將文物據為己有,拒不交出的行為,此時是不是構成侵占罪呢?筆者認為,此時不能以侵占罪論處。理由在于,如果將發現文物而拒不交出的行為也定性為侵占罪的話,那么將導致刑事法律干涉面過寬,而且,文物雖然歸國家所有,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第38條規定,文物收藏單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依法收藏文物,其依法收藏的文物的所有權受法律保護。 可見法律并不絕對禁止個人合法的持有文物。文物在個人手中也能夠得到妥善的保管,而不會損害文物的價值。
綜上所述,在處理作為侵占罪的埋藏物的犯罪對象問題時,只能將這種埋藏物限定為所有權明確的私人財物,而不能是國家所有的財物或文物。
參考文獻:
[1]張明楷,黎宏,周光權.刑法新問題探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317.
[2]趙秉志,劉志偉.各國侵占犯罪立法比較研究[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0,(44):113.
[3]肖中華,閔凱.侵占罪中“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之含義[J].法學家,2006,(5):69.
[4]楊軍.保管贓物,拒不退還——是否構成侵占罪[EB/OL].人民法院報,http://www.criminallawbnu.cn/criminal/info/showpage.asp?
ProgramID=pkID=24790keyword=%C7%D6%D5%,2009-12-10.
[5]保管贓物,威脅盜賊,拒不退還——構成何罪討論意見[EB/OL]. http://rmfyb.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102247,2009-12-20.
[6]趙秉志,劉志偉.論侵占犯罪立法的完善[J].法學,2000,(12):20.
[7]高明暄,馬克昌.刑法學:下編[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913-914.
[8]肖中華.侵占罪的司法適用問題研究[J].上海市政法干部管理學院學報,2001,(6):60;周光權.侵占罪疑難問題研究[J].法學研究,
2002,(3):135.
[9]蔡華明.論侵占罪[EB/OL].http://www.8k8k.com/shownews.asp?newsid=1823,2009-01-05.
Research on Some Aspects of Subject of Embezzlement
LONG Chang-jiang,WANG Jian-min
(Economic Crime Investigation Division,Huhehaote010020,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subject of embezzlement crimes, property of another doesn’t include property of the very criminal. Intangible property and illegal property are not considered as the subject of embezzlement crimes. Real estate is the subject of embezzlement crimes. Lost property differs from forgotten property and cannot be regarded as the subject of embezzlement crimes. Hidden property is only the private property with clear property rights.
Key words: embezzlement;property of another;forgotten property;hidden 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