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裝備建設資源投資管理問題,以裝備全系統全壽命管理理論和裝備投資理論為指導,以數理統計、比對、系統分析等方法手段為支撐,分析了美軍裝備建設經費的歷年數據資料,以統計表、對比圖、趨勢曲線等形式,研究了美軍裝備建設經費投資結構的特點和變化規律,對我軍裝備建設資源投資管理具有借鑒和啟示作用。
關鍵詞:美軍裝備;建設資源;投資結構
中圖分類號:E296.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2-0025-05
裝備建設資源投資結構主要指經費投資比例關系,比如陸、海、空三軍經費分配比例關系,各軍種的科研、生產和使用保障經費比例關系,科研費中的預研和型號研制的比例關系,預研中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先期技術演示的比例關系等。這些結構關系反映了一定技術水平情況下裝備發展經費的客觀需求,反映了裝備資源投向投量的協調性和科學性等 [1]。
在世界各軍事強國中,美軍的裝備建設資源投向投量管理就規模、理論性、成熟性、綜合性和先進性等方面來說,都是最好的。研究他們的管理特點,從中吸取有益的經驗和教訓,無疑是非常必要的。在美國海軍的發展初期制定發展方針時,被稱為世界三大著名海軍將領之一、美國海軍的奠基人約翰·保爾·瓊斯提出:“我并不建議把我們的敵人(英國海軍)作為全面模仿的對象。然而,由于他們的海軍是世界上管理最好的海軍,我們必須在某種程度上仿效他們,以期做出進一步的改革,使我們有朝一日有可能與他們競爭并超過他們。” [2] 研究和學習外軍的裝備建設經驗也一直是我軍非常重視的問題之一。全面和深入地研究美軍裝備建設資源投資數據,分析美軍裝備建設資源投資結構特點,對我軍裝備建設資源投資管理具有重要啟示作用。
一、美軍裝備建設資源投資數據分析
在目前能夠獲得的有關資料中,美軍的資料相對來說最為全面、詳細。根據美軍裝備建設資源投入數據資料 [3],繪制國防部各項經費支出圖(見圖1)、各軍種支出圖(見圖2)以及海軍各項支出圖(見圖3),并據此建立美國海軍三費比例表(見表1)。
二、美軍裝備建設資源投資結構影響因素分析
根據上述數據,可以分析得到美軍裝備建設資源投資結構具有以下規律:
1.與軍隊執行任務性質有關
平時裝備發展和訓練、執行一般任務時,費用投入呈穩定趨勢,比如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以及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等,這些時期內,沒有大規模戰爭,屬和平建設時期,費用投入相對來說沒有大的起伏,且有調整趨勢。
而在發生較大規模戰爭時期,費用明顯增加,如1950年10月至1953年在侵朝戰爭期間,陸、海、空軍的費用大幅增加,1951年比1950年增加52%,1952年又繼續增加73.9%;在1966—1969年的侵越戰爭期間又有明顯增加,到本世紀初期,2003年以來,連續進行了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費用又有明顯增加。
增加的幅度與戰爭的規模有密切關系,如科索沃戰爭和第一次海灣戰爭,時間短,而且是盟國出了很大的力,所以美軍費用增加不多,尤其是第一次海灣戰爭,不但參加的盟國軍隊較多,而且還有科威特、沙特和日本等國各自出資上百億美元,為戰爭埋單,結果美軍自己的費用支出還有所減少。
相反,當戰爭結束后,費用投入便開始減少,減少到一定程度后便處于正常波動狀態。這些變化都和軍隊執行任務的客觀需求有密切關系。
2.與全局性裝備發展的重大任務有關
一般來說,屬于各軍種內部的發展任務,可由各軍種自行調整解決,如海軍發展某些艦船、空軍發展某型飛機等。經常性的軍種內部對費用結構的調整進行平衡不影響全局,而全局性發展任務的變化,費用投入的增減就比較明顯。如20世紀80年代,由于前蘇聯軍事力量的發展,引起了美軍的高度重視,為了爭取對當時蘇聯的軍事優勢,里根提出了“星球大戰”(SDI)計劃,還批準了著名的海軍500艘艦艇計劃等,結果這一時期國防部三軍的費用投入持續增加,20世紀80年代末期,形勢有所緩和,費用才開始減少。
3.與國際形勢有關
二次大戰以后,數十年時間,世界一直處于冷戰狀態,兩大陣營對峙,尤其是美蘇之間進行了長時間激烈爭奪霸權的軍備競賽,前蘇聯解體后,軍事力量也隨之瓦解,不但失去了與美軍爭奪優勢的潛力,就連已有的力量也受到了很大的削減,頓時使美軍失去了競爭對手,結果在裝備發展資源的投入上,美軍在20世紀中期進行了連續多年的下調。
以上所說的增加和調整都是在美軍高投入的基礎上講的。總的來說,自二次大戰以來,美軍國防部陸、海、空軍的費用投入是呈上升趨勢的。
4.從橫向上看,與各軍種的戰略作用和任務有關
美軍陸、海、空三軍也是根據其使命任務進行裝備發展的,使命任務的變化也必將導致裝備建設資源投入力度的變化。美國的戰略目標有三個,一是全球安全,二是經濟持續發展,三是自由民主價值觀,這三點中全球安全是關鍵。二次大戰以后,美軍為了在全球范圍內與前蘇聯爭奪經濟、軍事和政治利益,海、空軍的作用愈顯重要,不但要取得制空權和制海權,還要求海、空軍具有遠程兵力投送和作戰能力,因而長期以來,投入海、空軍的裝備資源,除以陸軍為主的戰爭情況外,一直高于陸軍,而海軍和空軍的投入在基本保持平衡情況下,海軍又略顯優勢,這正是美國全球戰略利益的需要在三軍裝備資源投入上的反映。
三、美軍裝備建設資源投資結構的直觀分析
這里所謂直觀分析是指能直觀看出的問題,即在不分析美軍及裝備的發展需求目標、管理體系情況下所能得出的結論,主要有以下幾點:
——陸、海、空三軍經費投入比例長期以來大體相當,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正常情況下,海軍最高,其次空軍、陸軍偏低,這與美三軍所分擔的任務需求密切相關。
——國防部的軍事人員費、使用和維修費、采購費、科研費所占比例中,20世紀80年代以來,按比例大小依次是使用與維修費、人員費、采購費和科研費,這與美軍裝備使用強度、可靠性、維修性、滿足任務需求、人員政策、裝備發展需求直接相關。
——裝備采購費、使用與維修費、人員費、型號研制費的波動原因,這不但是美軍,其他各國軍隊都有類似的問題。
——裝備科研費,尤其是預研經費,不論是絕對規模所占裝備費的比例,長期以來一直是穩中有增,不受臨時裝備規模需求的影響,力求保證科研規劃和計劃投資的穩定性,有力地保證了為裝備發展所提供的技術儲備。
——裝備建設資源投資的劃分,不但客觀地反映了裝備技術發展規律和屬性,也有利于對技術發展和經費使用的科學管理。
四、美軍裝備建設資源投資結構的深層分析
直觀地分析美軍裝備建設投資的結構,僅能得出一般性結論,這些結論大多只有宏觀上的價值,如果直接應用,會和我軍實際情況脫離,產生不好的效果。只有全面深入的分析,才有可能了解美軍裝備建設資源結構的真諦,得出一些有益于指導我軍裝備建設資源科學使用的結論。
1.重視預先研究的長期穩定投入
——預先研究必須在國防部和軍兵種部設立專門的健全的部門進行管理,這些部門必須有明確的分工和足以達到對預研真正科學有效管理的程度。
——必須制定完善的法規政策,像如何搞好競爭、評估、監督、獎勵等工作;預研合同的特點;成果的轉化等。
——不斷加強預研機構和隊伍的建設,軍內研究單位、大公司研究機構和高校都是承擔預研任務的重要單位,因為預研工作特點的要求,應特別強調人員隊伍建設,軍方可以根據需要,提供人員培養和設施建設經費。
——必須對預研,如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先期技術演示等進行詳細的規定和劃分,以有利于管理和實現成果的轉化應用。
——預研對資源的需求應和裝備發展中、長期計劃聯系起來確定,由于裝備發展具有連續性,所以,其總投入也應該具有連續性,離具體裝備發展需求越遠的應更具有穩定性。從目前我海軍情況看,由于預研工作的歷史尚不夠長,預研隊伍和設施建設需要一個過程,預研費占科研費比例,目前可略低于美軍,絕對數額應逐年增加。
——必須做好年度和中長期預研規劃和計劃,并定期和不定期的檢查和修正。
2.型號研制力求做到“研制一型,成功一型,采購一批”的策略
分析一下美軍的主戰裝備,大多如此。如美海軍核動力航母,1961年建成了第一艘CVN65企業號,屬于過渡型的,1968—1975年研制了“尼米茲”級首艦CVN68,這是一級定型艦,從1975年尼米茲號入列后,每隔約三年時間采購一艘,2006年采購最后一艘CVN77布什號,采購時間長達三十多年,當然每艘也都有些改進,從CVN78開始才是新的一型艦,目前被稱為CVN21,目前仍處于研制階段。人們所了解的其他型號裝備,如空軍的F16、B52、B2、F117和第五代戰機F22、F35都是如此;海軍的洛杉磯級、弗吉尼亞級核潛艇、FFG7護衛艦、DD963和DDG51驅逐艦,以及正在發展的DD21驅逐艦,都是如此,包括武備系統也采用這樣的發展思想。應指出的是,對于現代新技術高度集成的復雜武器系統而言,研制過程新技術不斷出現,許多新技術的應用充滿風險,要做到這一點,在規劃、計劃和資源投入方面必須進行深入的研究。這樣做,使得購置費的投入更容易保持均勻分布。
3.保證新入列裝備保障同時到位
有力的保障是裝備形成戰斗力的重要條件之一,這里強調的是要能使新入列裝備維修使用保障及時到位,必須保證經費及時到位,包括保障設施建設、人員培訓和備品備件保障經費的及時到位,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全壽命費用保障,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論證設計和研制建造過程中充分研究和規劃、計劃入列后裝備對費用的需求,顯然這對裝備費用的科學合理投入具有重要意義。
4.堅持效費分析和價值工程在發展裝備中的指導作用
效費分析主要應用于發展的前期階段,從而盡量發展具有高效費比的戰術技術性能;而價值工程則對裝備全壽命周期內的各項工作具有指導作用,在每項工作的各個方案中,應采用既省錢又能保證裝備規定功能的方案作為實施方案,這項工作做得好,往往可以保證投入的費用的節省,而不會使保證費用發生嚴重的缺口。
5.大力研究在保證戰術技術指標前提下降低費用的技術
這里講的降低費用指全壽命各項費用、降低費用的技術包括材料、制造技術、維修技術等,實踐證明有些新技術可以大幅降低費用,同時還可以提高作戰和使用性能。美軍實行“把費用作為獨立變量”政策,削減費用預算,往往是由降低費用技術保證的,如海軍的即插即用技術,核潛艇的一次性堆芯技術、電磁彈射技術、電力推進技術等,都對降低費用有明顯效果。
6.實行軍民一體化政策
軍民一體化是近年來世界上各海軍強國大力推進的裝備發展策略之一,尤其是裝備保障一體化的進展更為明顯,過去長時期以來,裝備保障主要靠軍內的技術力量,隨著裝備的復雜程度和軍民技術兼容性的提高,大力推行一體化保障,不但有利于裝備保障能力的提高,而且對降低保障費用也有較好的效果。
7.實行全壽命采辦(CALS)
這一采辦策略在美國等一些國家已實行多年,它能有效的降低和控制費用。從發展初期就要明確購置費、使用費、保障費和退役費,徹底改變研制中對費用走一步看一步的局面,改變裝備研制降(性能)、拖(進度)、漲(費用)的歷史,防止研制出來了,但常常出現買不起、用不起的情況,這些情況的出現,常常打亂了預算,變化太多,造成資源浪費是必然的。
8.將費用作為獨立變量(CAIV)
美國國防部1996年3月發布的DoD5000.2-R“重大防務采辦項目和重大自動化信息系統采辦項目必須遵循的程序”中,規定I和IA類項目必須符合CAIV的原則,其他項目也可以應用。將費用作為“獨立變量”是在效費分析、按費用設計、費用估計等基礎三發展而來的,它有最重要的兩個基本要點是“將費用作為輸入而不是輸出”和“強化費用和性能之間的權衡”,與傳統管理方法相比,尤其強調激進的削減目標,給予各層次更大的權衡權限和采取更有效的激勵措施。這項措施提出,使對裝備費用的控制更加有效,更有利于資源的有效應用和裝備按計劃的長期穩定發展。
五、結論
美軍對于裝備建設資源的管理雖居各軍事強國中的先進水平,但并非沒有問題,而且一直存在著在美國議會、國防部和有關部門認為很嚴重的問題,正因為這樣,才不斷地推出新的重大改革措施,也可以說,嚴重問題的出現催生了新的費用管理辦法出臺。有大量的報道,我軍裝備資源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在美軍歷史上也都發生過,甚至目前仍有表現。不少問題在各軍事大國裝備資源使用中是共性問題,是規律性問題,正因為如此,其他國家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們來說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必須采用科學的態度,系統的觀點,全面的分析,才能使問題逐步得以解決。
參考文獻:
[1]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776-806.
[2]斯蒂芬·豪沃斯.駛入陽光燦爛的大海[Z].美國海軍史,1775—1991:22.
[3]任若恩,王惠文.多元統計數據分析——理論、方法、實例[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9:187-200.
Research of American Construct Resource Investment Configuration
LIU Jia, JIA Cheng-bin, PI Dong-ke
(Naval equipment technique graduate school, Beijin 102442, China)
Abstract: In allusion to the matter of management of equipment constructing resource investment, applying the managing theories of equipment whole system and life and equipment investing theories, using Statistic method, contrasting method, System analysis and so on, analyze past years data of American equipment constructing resource, and research the point and changing orderliness of American equipment constructing resource structure, that is use for our army corps.
Key words: American armed forces;construct resource;investment configu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