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一種有效載體就是社區社會組織。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社會組織建設與管理”,要“發揮社會組織在擴大群眾參與、反映群眾訴求方面的積極作用,增強社會自治功能。”利用社區資源,依靠社區力量,都離不開社區成員的參與,沒有社區居民、社區內各個組織及駐社區單位的廣泛參與,就不可能形成社區力量,資源也無從談起,社區建設就難以為繼。
關鍵詞:社區建設;居民參與;現狀;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F2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2-0132-02
社區概念最早是由德國社會學家騰尼斯提出的,他在1887年出版的《社區與社會》一書中最先使用了“社區”一詞。他認為,社區是由同質人口組成的關系親密、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富有人情味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是自然形成的。這樣的團體逐漸向異質人口組成的、由分工和契約聯系起來的、缺乏感情和關系疏遠的社會過渡。目前中國政府認可的城市社區范圍,一般是指經過社區體制改革以后做了規模調整的居民委員會轄區。
德國社會學家騰尼斯提出,從傳統社區向現代社會轉變,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社區共同體的消失,人們之間的情感聯結日益松散。如何重構社區內居民之間的情感聯系,讓社區居民有參與社區建設,就成為當下社區建設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一、居民社區參與的概念及意義
參與包含多方面意義。其一體現的是公民權利。公民,既是國家的主人翁,也是社區的主人翁,凡涉及每個公民利益的公共事務或公益事業,公民都有權參與。其二體現的是一份責任,如自己的祖國處于危難之中時挺身而出,當遇到歹徒行兇時見義勇為。社區不是某個人的社區,是全體社區成員的社區,建設社區是每個社區成員責無旁貸的義務。其三體現的是一份力量。一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每個人的積極參與,將使這些微不足道的力量集聚起來,形成巨大的力量。人多力量大,人多勢眾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群防群控、群策群力為取得抗擊非典疫情的勝利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其四體現的是智慧。如人多智廣,人多主意多。其五說明的是個體與整體,局部與全局之間的關系,沒有個體的組成,就不可能形成整體,沒有局部就無所謂全局。其六反映的是社區成員積極性發揮的程度,社區成員的精神風采。社區成員參與的越廣泛、越深入,則說明社區成員的積極性越高,精神風貌越好。
二、城市社區建設中的居民參與的現狀
1.從參與主體上看, 目前在許多社區參加社區活動的主要是“一老一少一低”。“老” ,即離退休的老同志;“少”,即放了寒暑假的中小學生; “低” ,即定期到社區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居民。從分布上看,參加社區活動的主要是大多數時間都在社區的居民,而在職人員很少參加社區活動。
2.從參與內容上看, 城市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活動的項目主要是娛樂健身學習等文化活動類,而涉及社區公共事務決定、公共服務項目選擇等內容的政治性參與較少。
3.從參與形式上看,一方面表現為被動參與和反復參與。被動參與表現為,居民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動員、勸誘、說服下參與(執行)社區管理機構業已形成決定的事項,比如參加居委會組織的各類活動、開會聽取居委會或街道有關社區工作的通報、部署等。反復參與的情形,指同一批社區居民被重復動員、反復參與各種不同類型的活動,年底統計時看似參與人次很多,參與人群卻有限。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居民社區參與的組織化程度較低。
4.從參與動力上來看,人情面子是目前居民選擇參與社區活動的原因之一。特別是在被動性參與的社區活動中,人情面子是社區參與的主要因素。居委會工作人員主要利用在工作過程中形成的關系網絡,完成上級部門布置的執行性參與任務。當然,興趣、愛好以及相關利益等都是影響社區參與的重要因素。
三、城市居民社區參與不足的成因
城市居民社區參與不足的問題已成為中國社區建設進一步發展的薄弱環節。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利益關聯度低是導致居民社區參與不足的經濟因素。現代經濟學認為人都是“理性經濟人”,追求效用的最大化。社區居民是否參與社區活動取決于“參與”行動所帶來的效用。也就是社區居民是否參與以及是積極參與還是消極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取決于其參與行為對其自身及其家庭是否有價值, 以及有價性程度的大小。而一方面,社區公共事務、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務又具有“共享性” 的特點, 即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費的非競爭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
2.傳統的單位意識是制約居民社區參與的文化因素。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個人依靠單位實現自己的一切利益,個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嚴重依賴單位,根本沒有“社區”的概念。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單位人”逐步轉變為“社會人”,單位的社會職能剝離出來,居民的利益關系開始轉入社區。但是這一轉變過程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人們在減少對單位依賴的同時,單位情結并不會瞬間即逝,單位仍然是大多數居民工作、生活的重要場所。雖然社區對城市居民的重要性在提升,但目前還處于弱勢,居民社區意識還比較淡薄,仍然把社區當做住地而已。
3.體制性障礙是城市居民社區參與度不高的制度因素。中國的社區建設時間還不長,仍然處在探索階段。社區建設主要是政府主導,政府是社區建設強大的推動力。這種體制導致社區建設行政化色彩濃厚,居委會實際上成為政府的“腿”或“腳”,沒有多少主動權。居民缺少參與社區建設的制度化條件,參與渠道不暢。居民也長期習慣于被動地接受政府的安排,缺乏自治參與的意識。因此,在社區建設中,目前更多的是在運用行政資源,大多數社會資源沒有得到利用,居民的主動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4.居住模式的變化是影響居民社區參與的空間因素。與以前單位院、家屬區相比, 現在居民的居住模式發生了很大變化。隨著大規模的舊城改造和城市建設,居民的動遷和流動加劇,人們逐步離開原來熟悉的生活環境,開始居住在新的陌生的社區中。從而,社區居民的異質化程度比以前大大增強,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都有很大差異。相關調查表明:社區居民的交往程度與居民社區參與意愿呈正相關,即居民的交往程度越密切,居民的參與意愿越強。因此,目前的居住模式在客觀上影響了居民之間交往,進而影響了居民的社區參與意識。
四、城市居民社區參與是搞好社區建設的關鍵
社區參與是社區建設和管理的基礎,是促進社區和諧的重要途徑。面對當前城市社區居民參與不理想的狀況,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提升城市居民社區參與的路徑選擇。首先, 政府部門和相關社區組織要堅持重視理念、注重過程和區別對待的基本原則來發展居民的社區參與。一是要始終重視參與的理念。作為街道辦事處、居委會等社區組織,要在日常工作中逐步累積社會資本,增強居民的參與意識,調動居民的參與積極性。二是要注重過程,不要急于求成。居民只有在參與過程中才能得到主體意識的教育,才能逐步提高參與的興趣和能力。三是要區別對待,尊重差異和個性。應針對不同的社區結構,不同的參與類型,來開展工作。面對老人社區、青年社區、老公房社區、高檔商品房社區等不同層次居民的參與要求,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其次,社區組織可以圍繞參與動力、參與平臺和參與意識等方面提升居民社區參與。
2.增強居民社區參與的動力。從利益關聯和情感認同兩方面來提高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進而積極參與社區活動。通過制度安排,社區能夠提供良好的社會保障、社會福利以及社會服務,讓居民利益社區化,使居民的利益通過社區得以實現。利益的驅動力是巨大的,當居民意識到自身利益與社區利益緊密結合,參與社區建設有利于其利益實現時,就會增強參與社區事務的欲望和動力。在居民對社區的依賴程度增強后,會產生強烈的社區歸屬感,在情感上認同社區。正如“社區是我家” 這一口號所表達的,居民生活在這個社區里心情愉悅,對社區產生了濃厚的感情,不愿意搬離所在的社區。
3.搭建居民社區參與的平臺。街道辦事處、居委會等社區組織通過搭建更多的參與平臺,促進社區內居民之間的交流、溝通,增強其社區意識。可以建立以下幾種參與平臺:
社區議事平臺。運用簡報、廣播、視頻、座談會等多種方式讓居民了解社區的基本狀況,年輕人多的社區,還可以建立網上社區論壇,就實事項目、共同關心的議題,如社區環境、社區治安等,充分與社區居民協商、溝通、征求意見,對合理化建議及時采納,并將議事結果及時反饋,用參與成效來強化參與意識,發揮居民的積極主動性。
社區服務平臺,社區在摸清資源和需求(如社區內居民擁有的技術能力、服務意向、服務需要等)的基礎上,提供各項優質的、符合社區實際和社區居民需求的服務項目,解決居民的“急、難、愁”問題,逐步形成社區服務和社區參與的氛圍和傳統。
4.健全居民社區參與的機制。雖然社區參與是基層的活動,但也需要建立和完善居民社區參與的機制和渠道,使社區參與規范化、制度化。目前,很多社區參與活動無章可循,社區組織之間也缺乏合作,導致社區參與活動無法長期堅持下去,臨時性組織參與的成本較高,對居民的吸引力也較弱。因此,要完善社區參與的制度化環境,繼續健全現有的“三會制度”,即聽證會、評議會和協調會,提高社區參與的規范化程度。
5.提升居民社區參與的意識。增強居民社區參與,制度化是保障,意識養成才是根本。目前,中國公民整體素質、文明程度還不高,需要不斷地加強公民意識教育,逐步培育“參與共享、互助共進”的理念,提升參與意識,提高參與行為。目前較為緊迫的是提高社區工作者的文化素質和專業能力,使其樹立“以居民為本”的社區服務理念,有效地表達社區居民的意見,與有關團體聯絡與溝通,尋求志愿者的配合,擴大參與面。
綜上所述,強化居民與社區之間的利益關系更為重要,如果居民根本就沒有參與社區事務的渴望和沖動,那么怎樣培育,引導也不會奏效,建立再好的制度也沒有用,認真分析和研究居民的參與期望,真正放權于民,只有這樣,居民的參與才能規范化、持久化、社區建設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