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生態文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和新目標,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現代化實際相結合的最新成果。研究生態文明的理論發展、中西生態文明的觀念比較,評析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經驗教訓,對我們今后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生態文明;觀念比較;科學發展觀
中圖分類號:F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2-0176-02
一、生態文明的含義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生態文明是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的綜合和良好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的崛起,是人類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進行的一次新的選擇。與工業文明相比,生態文明所體現的是一種更廣泛更深遠意義的平等,即人與自然的平等,當代人之間的平等、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的平等。
二、 生態文明理論沿革
(一)中西生態文化的歷史觀照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有豐富的生態文明智慧。如以老莊為代表的服從自然說和以《周易大傳》為代表的天人協調說。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說,人、地、天是在相互制約中存在和發展的,這是一種自然規律,人不能違背它,只能與它和諧相處。漢、宋以后,老子的思想和《周易大傳》的天人協調思想逐步融入“天人合一”的觀念,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天人合一思想發源于周代,到宋代達到成熟。這一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
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統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漢代思想家董仲舒認為,“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養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禮樂。三者相為手足,合以成體,不可一無也。”[1] 就是說,人與天地同為萬物之本,與天地合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人的活動能夠影響自然的變化。大儒程顥認為,宇宙的根本原則是生,宇宙是一個生生不已的大流,人與萬物都在此生生大流之中,息息相通,原屬一體。
中國古代思想家大多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而且是自然界中最優異的部分,因為人有知覺、有道德,能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改造和利用自然。人和天地萬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是這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主導因素。
第二,自然界有其普遍的規律,人要服從這普遍規律。中國古代思想家也認識到,自然界有內在的普遍規律,人應該服從這樣的規律,在以輔助者的身份引導自然朝人類需要發展的同時,也使一切生物都能普遍的生長。張載說:“一物而兩體,其太極之謂與!陰陽天道,象之成也;剛柔地道,法之效也;仁義之道,性之立也。三才兩之,莫不有乾坤之道。”[2](《正蒙·大易》)這句話的意思是,陰陽相互作用、相互推移是貫通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這實際上是用他自己的語言闡述了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
中國古代思想家認為,人性與天道、道德原則與自然規律也應是一致的。
第三,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諧調。《周易大傳》論天人協調時,主要從人類應該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去調整、引導自然處著眼。宋代哲學家接受了這一觀點。同時,宋代哲學家更從本體論和道德修養角度論證天人協調的人生理想。張載、程顥都認為,人與天地萬物本來是一體的,但因為私欲作怪,人往往只以小我為我,而不懂得天下無一物為非我。因而,他們主張通過道德修養,達到人與天地萬物本來一體的自覺。
如果說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中國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那么西方文化則更多地強調征服自然和戰勝自然。征服和戰勝自然的觀念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在西方文化中占據著統治地位,以至西方的學者們都不屑于討論人與自然應該是一種什么關系,他們討論最多的是人類如何征服和改造自然。如培根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培根認為,人們追求科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在行動中支配自然。法國的笛卡爾和德國的歌德也有與培根相似的觀點。
西方文化中的上述思想,對近代西方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也有其明顯的片面性,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其一,夸大了精神和思維因素在征服和戰勝自然中的作用。正如馬克思所說:“笛卡爾和培根一樣,認為生產形式的改變和人對自然的實際統治,是思維方法改變的結果。”[3] 這種傾向,被德國哲學家費希特以主觀唯心主義世界觀的形式表現出來。
其二,夸大了科學技術的作用。以為只要通過科學技術征服、戰勝了自然,人類就可以獲得幸福的生活。但事實的發展并沒有證實這一論斷。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征服和戰勝自然的成果,往往不能施惠于人類的大多數,還有可能帶來災難。于是,隨著資本主義物質文明的發展,有一些西方的思想家開始反思這個問題。他們認為,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發展導致人心的墮落,希望回歸自然,過一種淳樸的生活。
其三,忽視了占有和征服自然可能引起的來自自然的報復。黑格爾和恩格斯對此提出了批評。黑格爾認為,“對自然的實踐態度一般是由利己的欲望決定的;需要所企求的,是為我們的利益而利用自然,砍伐它,消磨它,一句話,毀滅它……但人用這種方式并不能征服自然本身,征服自然中的普遍的東西,也不能使這種東西服從自己的目的。”恩格斯則告誡人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而要正視自然界對我們的報復。
概略而言,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與西方征服、戰勝自然思想的關鍵區別在于,前者認為人在自然中處于輔助參贊地位。人既要改造自然,也應適應自然,人類活動的目標不是統治自然,而應是把自然調整得更加符合人類的需要[4]。與之相反,西方文化“天人二分”、改造戰勝自然的觀念導致了“修天以順己”、“無厭求得”的生活態度,它不主張人類克制自己的欲望,而力圖通過改造自然索取自己需要的物質財富。
(二)馬克思主義生態觀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同自然界有著天然的聯系,它是物質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人類社會和自然界既對立又統一,構成彼此相互作用的矛盾運動。
1.生態文明的實質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和人類社會是統一的物質世界中一種最高級、最復雜的物質存在形式,它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自然、人、社會演變的歷史過程及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基礎上揭示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伴隨著自然界的發展一起發展起來的。在自然生態系統中,每一個因素都既受到周圍各種因素的影響,如果各種因素或成分之間保持正常的能量交換和物質循環,這一系統中的生物及其有關因素就能正常存在和發展,否則,生態平衡就無法保持,生態秩序就會混亂,人類和一切生物的生存就會出現危機。
馬克思恩格斯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多次提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認為沒有這種和諧就沒有人類物質生產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正如馬克思所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至于死亡而必須不斷與之交往的人的身體” [5]。在馬克思看來,人類是自然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子系統和整個生態系統之間的物質和信息能量的交換關系就是人和自然的關系的本質。
2.實現生態文明有賴于科學合理的社會制度。馬克思恩格斯沒有孤立地談論人與自然的關系,而是把這種關系同社會關系聯系起來思考,指出:勞動使人們以一定的方式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把人與人、人與自然聯系起來,社會是人與自然關系的中介。自然環境雖然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具有基礎性的重要作用,但是,這種作用不能不受到社會條件的制約。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同樣的或相似的自然條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往往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只有建立科學合理的社會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實現自然、社會和人的和諧發展。
三、 生態文明經驗檢討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新中國的建設者也走過了一些彎路,有值得總結的經驗教訓。新中國建立之初,由于經濟基礎的薄弱、帝國主義的封鎖和中蘇關系的破裂等內外因素的制約,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不得不把生存和自衛放在第一位,因而制定了“以糧為綱”和“以鋼為綱”的政策,即全黨全國不惜一切代價大抓糧食和鋼鐵生產。這一政策在“大躍進”運動中被推向極致。在運動中,全國上下億萬群眾以滿腔熱情干了許多在今天看來明顯違背生態文明原則的事情,如圍湖造田、圍海造田、毀林開荒、砍樹煉鋼鐵等。在人口問題上,毛澤東不僅聽不進馬寅初等人關于節制生育的正確建議,反而認為人多“是一件極大的好事”,所以不但沒有節制生育,反而鼓勵生育,從而造成了至今我們仍在“享用” 的20世紀50年代的生育高峰帶來的人口壓力。在今天看來,這顯然是一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不利因素。
應該承認,盡管我們可以用種種主客觀理由來為當初的做法解釋開脫,但是,它所造成的后果則是嚴重的和持久的。20世紀90年代,江澤民總書記在特大洪水面前動情的演說以及朱镕基總理拿著補償款勸說村民退耕還林的場景,可說是“子償父債”的生動演繹了。
思想認識的進步往往隨著時代的進步而實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創的思想解放新局面和改革開放新時期,使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指導思想迅速擺脫了舊文化舊觀念的束縛。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學發展觀,我們黨的理論方針政策日益體現出辯證唯物主義求真務實精神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與時俱進風格。這一風格無疑也生動地表現在我們對生態文明的提倡之上。
參考文獻:
[1]鐘肇鵬:春秋繁露校釋:校補本[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43-45
[2][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M].北京:古籍出版社,2009:56.
[3]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428.
[4]王燕京.傳統文化與中國社會主義[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136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9.[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