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制造”的商品已經遍布全球,讓中國獲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但中國并未在這一過程中獲得應有的利益。介紹了“中國制造”泛濫背后的原因、保護“中國制造”的政策背景,并對利用原產地規則保護“中國制造”的對策提出了建議,從而達到規避國際貿易中的摩擦,防止本國的原產地知識產權的流失,并充分維護中國的貿易利益的目的。
關鍵詞:原產地規則;“中國制造”;保護
中圖分類號:F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2-0166-02
“中國制造”的商品已經遍布全球,讓中國有了“世界工廠”的美稱,更讓中國獲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但在這場全球化的盛宴中,中國企業所獲得的利潤卻遠遠低于那些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說白了,許多中國制造的商品只是貼著一個“中國制造”商標,而真正的制造者卻是那些跨國企業。本文中,作者將從利用原產地規則的角度探討如何保護“中國制造”的真實性,維護中國正當的貿易利益。
一、“中國制造”泛濫背后的原因
由于中國加工貿易政策在世界是最寬松的,且在2005年1月1日《進出口貨物原產地條例》實施之前,原產地證發放標準較低,導致大量的發達國家企業利用這項政策在中國加工出口到第三地,發展迂回貿易。僅以日本為例,日本企業在中國設立的投資企業向第三地出口占其銷售額大致兩成,而日本企業在中國經營的加工貿易向第三地出口規模更大。更加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中國現在成了某些國家企業避免貿易摩擦的“安全港”和再生基地,如今中國背負著巨額貿易順差的“名聲”,僅僅得到一小部分利益,其中絕大部分利益實際上歸國外企業所有,同時它還成為美國施加壓力迫人民幣升值的因素之一。
二、保護“中國制造”的政策背景
針對這一不合理現象,當時的國家檢驗檢疫局出臺了于2001年4月1日發布了《原產地標記管理規定》和《原產地標記管理規定實施辦法》?!兑幎ā泛娃k法適用于原產地標記的申請、評審、注冊等原產地標記的認證和管理工作,有利于加強原產地標記的管理,規范原產地標記的使用,保護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以及正常的國際貿易秩序。
此外,國務院審時度勢于2005年1月1日頒布施行《進出口貨物原產地條例》。該條例與1986年海關總署發布的《關于進口貨物原產地的暫行規定》和1992年國務院發布的《出口貨物原產地規則》相比,統一了進出口貨物原產地的確定規則,把“完全獲得標準”和“實質性改變標準”作為判定進出口貨物原產地的共同標準。規定,中國企業在部分或全部使用進口料件生產、制造產品時,只有使其在中國發生“實質性改變”(以稅則歸類改變為基本標準),才能取得中國產地資格?!稐l例》主要用于簽發中國出口貨物的原產地證書,即確定貨物的中國國籍。
三、利用原產地規則保護“中國制造”的對策
1.進一步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原產地標記管理規定》及其實施辦法雖然對于保護“中國制造”邁出了關鍵性的第一步,但是由于出臺時間較早,鑒于現實情況,急需進一步完善。首先,《規定》中,原產地標注并非強制性的,而是堅持自愿申請原則,原產地標記經注冊后方可獲得保護。因此只是對申請了原產地標記的產品加以保護,對于違反《規定》隨意標注“中國制造”的情況并未制定具體的處罰措施,只是籠統地規定進行行政處罰,并不能在根本上對濫用“中國制造”的行為起到震懾作用,因此需要進一步對法律法規加以完善。
2.加強簽證調查,確保虛假“中國制造”的商品無處遁形。由于有些商品據進口商的要求需要出口商到相應簽證機構申領原產地證書,因此簽證機構可以在此環節加強監管,防止披著虛假“中國制造”的商品走出國門。例如,某生產出口聚合橡膠產品的外資企業,向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申請簽發中國的原產地證明書。經調查發現該企業生產的原料全部都是從美國進口的,在中國只是經過初級硫化、混合、擠出等簡單的加工,原材料的HS(稅則歸類)四位數編碼并沒有發生改變。根據《進出口貨物原產地條例》和《關于非優惠原產地規則中實質性改變標準的規定》,該企業生產的產品不能達到稅則歸類改變標準,不符合“中國制造”的原產地標準。因此,張家港檢驗檢疫局判定該產品不可以簽發中國的原產地證明書,但是符合加工裝配的條件,建議該企業改為申請簽發“加工裝配證明書”,證明該產品原料雖然原產于美國,但是在中國經過了一定的加工。因此,認真細致的簽證調查工作是保證“中國制造”貨真價實的有力武器。反之,一旦簽證機構工作人員在日常的簽證調查工作中稍有松懈,僅憑其生產企業在中國而貿然簽發證明“中國制造”的一般原產地證明書。那么,該產品在進入國外海關的時候,國外海關就會因其“中國制造”的標簽,而將產品的全部價值計入自華進口,從而導致對華逆差的虛高。
3.利用分類管理系統,培養企業誠信自律意識。隨著外貿業務量的增長,簽證機構在實際工作中對每一批出口商品的實際產地進行調查也不現實。為解決這一矛盾,可根據企業的行業特點、外貿類型和誠信度將其分為若干個等級進行管理。例如,對誠信度良好的企業減少調查比例,而對誠信度較差或者貿易方式復雜的企業加大調查力度,從而合理利用有限的人力資源,保證調查工作的質量。同時,配合積極的宣傳引導,使企業逐步養成誠信意識。
保護“中國制造”的真實性任重而道遠。使“中國制造”名副其實,既能防止由于“中國制造”字樣的隨意加貼和任意標志導致的國際貿易中的摩擦,尤其是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又可以防止本國的原產地知識產權的流失,使中國眾多具有原產地知識產權的物種免受國外企業搶注的威脅,充分維護中國的貿易利益。
參考文獻:
[1]陳凌英,張軍亮.WTO非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協調工作評估[J].國際商務研究,2002,(5).
[2]何蓉.自由貿易協定中原產地規則的經濟效應分析[J].經濟經緯,2007,(1).
[3]曲建忠,李平.生產全球化對現行原產地規則的挑戰[J].經濟問題探索,2006,(5).
[4]林發彬.原產地規則的效應及其對中國在WTO后過渡期的意義[J].亞太經濟,2005,(5).
[5]劉麗娟,徐進亮.原產地規則的產生、運用及改革[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16.
[6]梁靜.中國原產地規則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4,(2):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