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特色經濟、培育增長點已成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壯大的現實道路選擇。基于此,近年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依托自身的品牌、資源和環境優勢,及時調整發展戰略,培育特色旅游產業,選擇了一條以旅游突破縣域經濟發展之路。截至2008年底,巴馬旅游產業框架體系已初步建立,旅游發展已初具規模,社會效益顯著且發展勢頭良好,但特色旅游產業培育的實質性問題并未得到解決。就此,從縣域特色旅游產業培育的目的、實質及關鍵性問題出發,探討了巴馬特色旅游產業的培育問題,以茲參考。
關鍵詞:巴馬瑤族自治縣;特色旅游;產業培育
中圖分類號:F15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2-0146-02
縣域作為縣級行政區劃的地域空間集合體,是中國重要的特殊區域形態。它是宏微觀的視閾點、城鄉的結合部和工農的交匯地。縣域經濟囊括工農,涵蓋城鄉,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現如今,縣域范圍內尤其是西部經濟欠發達縣域城鄉二元矛盾、三農等突出問題都對縣域經濟的發展速度、發展規模、發展程度和發展水平提出了嚴峻挑戰。特別在新形勢下,縣域經濟發展的成效將直接決定人民生活的小康程度、社會關系的和諧度。基于此,中央明確提出“壯大縣域經濟”、“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任務。
如何才能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現實道路選擇只能是發展特色經濟、培育增長點 [1]。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位于廣西西北部,屬國家級貧困縣,其自身的空間范圍、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經濟基礎等都決定了其選擇一條以特色產業突破縣域經濟發展之路。近年,巴馬依托其良好的品牌、資源和環境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期冀通過特色旅游產業培育,走出一條以產業和空間非均衡增長謀發展,從而實現以點帶面拉動縣域經濟整體發展的道路。截至2008年底,巴馬旅游產業框架體系已初步建立,旅游發展已初具規模,社會效益顯著且發展勢頭良好,但特色旅游產業培育的實質性問題并未得到解決。就此,筆者從縣域特色旅游產業培育的目的、實質及關鍵性問題出發,探討了巴馬特色旅游產業的培育問題,以茲參考。
一、巴馬特色旅游產業培育的條件分析
1.品牌優勢。(1)巴馬是著名的“世界長壽之鄉”、“中國長壽之鄉”。目前全縣共有百歲以上老人81名,長壽人口比例居世界第一。1991年國際自然醫學會認定巴馬為世界第五個長壽之鄉,2003年國際自然醫學會授予巴馬“世界長壽之鄉”認定書,這是國際自然醫學會唯一頒發的一份世界長壽之鄉認定書。在去年的首屆巴馬國際長壽養生文化旅游節上,中國老年學學會授予巴馬“中國長壽之鄉”匾牌。巴馬是唯一被國際、國內認可的長壽鄉。(2)巴馬是“中國香豬之鄉”。 巴馬是香豬原產地,香豬個小體圓,皮薄肉細,胴體精瘦,肌肉鮮紅,肌纖維細嫩,脂肪營養豐富,素有“一家煮肉四鄰香、七里之遙聞其味”的美稱。巴馬香豬具有悠久的飼養歷史,早在宋朝就已作為貢品進貢皇室。1995年3月,巴馬被國家物產經濟專業委員會命名為“中國香豬之鄉”。2005年,巴馬香豬通過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3)巴馬是革命老區。巴馬是百色起義的發祥地,是我們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張云逸大將和韋拔群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生活和戰斗過的地方,是鄧小平同志領導的右江革命根據地的主要組成部分和腹地,在中國革命歷史上曾留下過輝煌而厚重的一筆。
2.資源優勢。巴馬的生態旅游資源豐富而獨特:一是有以號稱“天下第一洞”的百魔洞,世界級自然巖溶景觀長壽水晶宮和“水上蘆笛巖”百鳥巖為代表的巖溶洞群體及天坑群;二是有逶迤絢麗的盤陽河風光和湖光山色的賜福庫區千島湖風光;三是紅色旅游資源豐富,境內紅七軍二十一師師部舊址等革命歷史圣地,是國家規劃實施的“百色風雷,兩江紅旗”左右江紅色旅游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四是民族風情多彩,瑤族同胞能歌善舞,素有“有瑤無處不有鼓、有鼓無處不有舞”的說法。來到巴馬,還能領略藍靛瑤拋繡球,土瑤射弩、打陀螺等古樸的民俗;五是長壽食品豐富,火麻、茶油、香豬、黑米、玉米、保健酒等長壽食品馳名區內外。
3.環境優勢。巴馬空氣所含負氧離子高于國內大中城市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素有“天然氧吧”美譽;陽光遠紅外線輻射多,成為神奇的“生命之光”;水富含微量元素,天然礦泉水無處不在,是世人探尋的“神仙水”;土壤富含適于人類生存、益于人類健康的礦物質,地磁強度舉世聞名,是一塊奇妙的土地。巴馬已成為世人驚嘆的“買藥不如找個好地方”式天然神奇休閑療養基地,被國際自然醫學會會長森下敬一先生贊譽為“人間遺落的一塊凈土”,成為廣西打造休閑養生度假旅游項目的品牌基地和主戰場。
二、巴馬特色旅游產業培育的現狀①
(1)旅游產業對社會經濟的貢獻顯現。2008年全縣接待國內外游客達54.5萬人次,實現旅游社會總收入1.65億元,其中入境旅游者0.5115萬人,創匯51.2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45.2%、763.9%、661.2%、661.9%;2008年全縣旅游總收入相當于全縣GDP的9.19%,旅游產業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日益顯現。(2)旅游產業規模和體系已初步建立。截至2008年底,全縣擁有各類旅游企事業單位286家,其中旅游飯店33家(星級飯店4家,四星級1家、三星級3家;特色旅游餐飲店12家);全縣旅游住宿226家、床位4 406張(其中縣城住宿123家,床位數3 136家,農家旅館103家,床位數1 270張);旅游開發公司2家、旅游景區景點12處、旅游客船11艘、旅游商貿企業7家、特色旅游購物店18家,旅游產業的規模和體系初步得到建立。(3)旅游產品的框架體系已初步成形。截至2008年底,水晶宮、百魔洞、百鳥巖等景區旅游基礎配套設施已基本完善,長壽博物館改造裝修工程竣工并正式對外開放,坡納長壽旅游示范屯整體包裝基本完成并試營業,盤陽河流域鄉村休閑養生度假旅游項目快速發展,巴馬旅游產品結構正日趨合理。(4)旅游市場營銷網絡已初步構筑。近兩年,巴馬立足兩廣,面向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緊密跟蹤旅游市場發展態勢,努力創新旅游宣傳促銷方式,多形式、多層次、全方位地展示宣傳巴馬旅游整體形象和特色旅游產品,初步構筑了旅游市場營銷網絡,鞏固了傳統的基本客源市場,拓展了強勢增長的重點目標市場。(5)旅游從業隊伍結構已初步建立。截至2008年底,全縣旅游從業人員約1 133人(直接從業人員約877人),主要分布在旅游管理、旅行社、旅游飯店、導游、景區景點、旅游車船、旅游貿易、鄉村旅游、旅游教育培訓、旅游餐飲店、旅游購物店等行業和部門。(6)旅游業發展的宏觀環境初步優化。隨著旅游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三個文明建設等方面關聯帶動作用的日益顯現,全社會大旅游、大產業、大市場意識不斷增強,關注旅游、發展旅游、參與旅游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旅游產業發展宏觀環境不斷優化。
三、巴馬特色旅游產業培育實踐的思考
1.經濟欠發達縣域培育特色旅游產業的目的,就是通過構建產業著力點和空間立足點,培育縣域經濟增長點,并使之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力推進點,以此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的進步。據筆者在巴馬的觀察,旅游業作為一項關聯度很高的產業,在巴馬并未從簡單的游山玩水轉變成一個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支柱產業。就對GDP的貢獻看,巴馬旅游產業對GDP貢獻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其品級較高且豐富的長壽旅游資源稟賦和社會強勁的“生態養生”旅游需求驅動的。巴馬旅游業本身發展模式粗放、產業體系粗糙、資源整合力度弱、產品單一且質量不高等一系列深層結構問題決定了其需要在“四個轉變”上下大工夫,以切實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成為縣域經濟增長點,進而產生“裂變效應”,帶動縣域經濟整盤棋的快速發展,造福利于一方百姓。
2.經濟欠發達縣域培育特色旅游產業的實質,在于 “軟實力”的打造和提升。在國家層面上,“軟實力”理論 ② 認為,綜合實力等于“硬實力”和“軟實力”的乘積。當“軟實力”全部喪失時,國家的綜合實力就等于零。就產業層面看,旅游業作為感受文化、體驗文化的特殊產業,文化經營的本質決定了其對“軟實力”要求較高,是重要的“軟實力”行業。
3.經濟欠發達縣域特色旅游產業培育的關鍵,在于促使縣域產業互動機制的形成。從一定意義上說,經濟欠發達縣域特色旅游產業培育的過程,就是旅游產業集群的構筑過程。旅游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范圍內通過“吃、住、行、游、購、娛”產業鏈條集中的按照垂直與水平的合作關系建立起的由旅游景區、旅游企業、相關支持產業和部門、政府及行業協會等組成的有機體。產業性質決定了旅游產業集群超越了一般旅游產業范圍,形成特定地理范圍內多個產業相互融合、眾多類型機構相互連接的共生體。本質上,這種共生體因基于互動關系而在資源、成本、風險、創新等方面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2]。如果將產業集群作為衡量旅游產業培育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筆者發現巴馬旅游業發展至今,雖經歷了產業聚集過程,但尚未形成旅游業與縣域其他產業的互動發展機制。
最后,巴馬特色旅游產業培育還應在堅持“一個主導”和深化“兩個開發”上下工夫。近幾年,巴馬旅游發展堅持規劃先行,先后完成《巴馬瑤族自治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長壽文化名縣工程策劃》、《盤陽河長壽旅游帶發展規劃》、重點村屯旅游發展規劃、賜福湖開發規劃和四個主要景區創建A級景區規劃,為特色產業培育提供了綱領性指導。但由于執行力度、落實條件不到位,這些規劃被“束之高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對“主導”的認識不清。政府主導不等于政府包辦代替,不等于成立領導委員會,直接領導旅游業的發展。政府的“主導”在于:制定與各時期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相協調的旅游發展規劃,并加強規劃的落實管理;制定切實可行的旅游發展優惠政府和法令法規,并協調各部門的利益;發揮政府在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方面的主導作用,為旅游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3]。簡而言之,政府主導,即充分調動方面積極性,營造良好的旅游業發展環境,確保旅游業協調有序地發展。
參考文獻:
[1]羅仲平.西部地區縣域經濟增長點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6.
[2]張聰群.產業集群互動機理研究[D].蘭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7.
[3]田勇.江西縣域旅游業戰略發展取向研究[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1,(4).[責任編輯 劉嬌嬌]